編者按:今年是改革開放45週年。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國實現了從生産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産黨引領中國人民繪就了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引經據典,總結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和寶貴經驗,闡述不斷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方向、立場和原則,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特別策劃《習近平“典”亮改革開放》系列報道,帶您一起學習領會總書記用典的深意。
【釋義】
文子是春秋時期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為老子的弟子。其著作《文子》(又名《通玄真經》)闡發了老子學説,同時也吸收了其他學派的思想。
上述這段話體現了《文子》對傳統法家思想的吸收和借鑒。《文子》從黃老學説的“道論”出發,指出天道是往復變化的,法律只能隨其變化而變化,“法與時變,禮與俗化”。因此提出:“茍利於民,不必法古;茍周於事,不必循俗。”周:適合。循俗:從俗。意思是,如果對人民有利,就不一定非要傚法古制;如果符合實際情況,就不一定非要遵循舊俗。晚于《文子》300多年的《淮南子》中也有類似説法:“茍利於民,不必法古;茍周於事,不必循舊。”
《文子·道德》還對那些盲目死守舊法的行為進行了批評:“執一世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猶膠柱調瑟(指將瑟的弦柱黏固,就無法彈出高低的音調。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變通)。”強調因時變法:“論世立法,隨時舉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古相返也,時務異也。”
【解讀】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召開的。當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我國經過“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國家建設百業待興。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黨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願,勇於改革開放,使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一場偉大社會革命。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我國的改革經歷了“局部試驗——以城市為重點的全面改革——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核心內容的綜合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四大階段;我國的對外開放經歷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全方位開放格局”六大階段。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成就充分表明,改革開放符合歷史規律,契合時代潮流,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願,採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誌性成果,使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性的偉大成就,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改革開放45年來,我們走過了風雷激蕩的崢嶸歲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實踐證明,無論改革還是開放,都需要一股求新求變、敢闖敢試的銳氣。有了這股銳氣,我們就能改變舊有的思維模式和路徑依賴;有了這股銳氣,我們就敢於、勇於蹚出一條新路來;有了這股銳氣,我們就能更上一層樓,見識到別樣的風景,收穫發展的纍纍果實。
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我們要以敢為天下先的更大勇氣,銳意改革,激勵創新,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機制模式,不斷為中國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