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煙臺廣播電視臺原副臺長、膠東線上網站原總編輯,現任山東省網路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中國城市新聞網盟顧問,兼任煙臺大學、魯東大學碩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4年榮獲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2015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所創作的作品曾四次榮獲中國新聞獎,其中一等獎兩次。創意策劃了“愛傳百城”“綠行中國”“美麗家園”“風從海上來”等四個國家級品牌活動。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編著《登攀》《中國式網路問政》《發現最美》《織網十年》等書籍。
只要肯努力,無高不可攀。
回望我40餘年的漫漫新聞路,從農民“土記者”、專業報道員再到新媒體人一次次轉型、一步步跋涉。我的人生軌跡,恰與筆名“登攀”的寓意“永不滿足,不斷超越,勇攀高峰”相吻合。
一張“特殊獎狀”引發的報道
記者要時刻做有心人,只有具備特有的敏銳性、前瞻性,才能緊緊抓住關鍵節點,不斷提高通訊報道的命中率。
1976年12月,我正在掖縣(現山東省萊州市)西由中學的通訊班學習寫作。一天,我慕名去採訪科學種田先進單位——西由公社王賈大隊奪取夏糧豐收的情況。在寬敞明亮的隊部裏,榮譽墻上一張醒目的獎狀吸引了我:獎給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山東省掖縣先鋒人民公社,落款“總理周恩來”,時間是1958年12月。村主任自豪地説,新中國初期村裏成立的先鋒農業合作社,在老村主任張永茂的帶領下聞名全國。我細細端詳,不禁對王賈村的輝煌歷史心生敬佩,也敏銳地察覺到這張來之不易的獎狀具有重要的新聞價值。
紀念周總理逝世一週年(1977年1月8日)的時間快到了,如何通過新聞報道紀念緬懷敬愛的周總理?這張獎狀激發了我的靈感——深挖獎狀背後的故事,以張永茂為第一視角撰寫一篇懷念周總理的文章。
為此,我特意拜訪了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農民科學家”張永茂。他深情講述了先鋒社的不凡歷程。老人早年就加入中國共産黨,並在地下兵工廠製造軍工産品。1953年,他挑頭成立了王賈村先鋒農業合作社,通過大搞科學試驗和改革創新農機具,實現糧食高産,一躍成為全國農業科技典型。1958年8月,掖縣先鋒人民公社成立,沿用了該村“先鋒”的名稱。當年底,為表彰鼓勵先鋒社的業績,國務院特頒發了此獎狀,他和村民們備受鼓舞。
1958年12月,國務院頒發給掖縣先鋒人民公社的獎狀。
在談起周總理對“泥腿子”出身的農業專家關懷備至時,老人撫摸著一件件榮譽證書,禁不住熱淚盈眶:1958年9月,他作為鄉村“土專家”被推薦參加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中國科協委員。第二年,他又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建國十週年慶典觀禮,有幸目睹了周總理的光輝形象。他的女兒張煥英繼承父業立新功,60年代初光榮地出席華東地區農業先進代表大會,又受到了周總理的親切接見。他無限感慨地説:“沒有周總理的關懷勉勵,哪有我們今天取得的成績。今後一定要多出成果,多創高産。”
老人對周總理的綿綿情意深深地打動了我,很快便整理出了《不負期望,永不止步》的署名文章,先後被縣廣播站和省電臺採用。
天氣預報觸發的靈感
在通訊員的崗位上,我勤奮工作6年半,不僅采寫了大量來自基層的鮮活報道,更重要的是磨礪了自己對新聞事業不懈追求的頑強意志,為不斷登攀新目標積蓄了力量。
1978年1月,經掖縣縣委宣傳部推薦,我被調到縣商業局任秘書,主要職責以寫作公文為主,兼顧通訊報道,這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轉折。
1984年春天,國家倡導要大力扶持農村各類專業戶的發展。一天早上,我習慣性地打開收音機聽天氣預報,忽然想到氣象站也是為農業生産服務的重要部門,他們有沒有這方面的舉措?
於是,我利用星期天跑到掖縣氣象站,了解到他們根據專業戶的需求,專門成立了諮詢服務組,熱情幫助其排憂解難。種瓜專業戶姜吉升,春季育了一批瓜苗,原打算4月下旬移到大田,聽諮詢服務組説近日將有較強冷空氣,便推遲了移苗日期,避免了損失。氣象站還免費向專業戶提供氣溫、地溫、降水量和光照等重要氣象數據。據此,我采寫了報道《預測風雲趨利避害,掖縣氣象站積極為專業戶服務》,被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多家媒體採用。
一石激起千層浪。掖縣氣象站服務專業戶的做法引起了中國氣象局的關注,很快將這一經驗推廣到全國。這是我挖掘報道成為全國行業典型的第一個案例,它源於潛心學習研究、密切跟蹤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源於對新聞熱點的敏銳觀察。
92歲的原掖縣氣象站站長曲津博向作者(左)講述當年為專業戶服務的報道發表後所産生的重要影響。
一封長達7頁的來信
在我的書櫃裏,珍藏著一封34年前的信件。這封已經泛黃褪色的來信,其中有兩段還做了標注:“對每一個育種材料,從設計到選育,都以望子成龍的心情,寄託著成功的希望。”“一個事業型的人最大的痛苦是無成果,而幸福則是他的科研成果變為了生産力,造福于社會和人類。”
這是中宣部表彰的“時代楷模”、被譽為中國緊湊型玉米雜交之父的李登海,于1989年3月從海南育種基地給我的來信。這封長達7頁2000余字的信,充分展現了李登海的遠大抱負和崇高理想。
1984年6月,我以農民合同工的身份被借調到縣委宣傳部,從事專職通訊報道。不久,參加了李登海創辦的“後鄧農業試驗站”(登海種業公司的最前身)掛牌儀式,我被他主動辭去工作回鄉搞科研的執著追求感動。在隨後的日子裏,我常常不“請”自到,特別是每年的金秋時節,都“泡”在登海夏玉米高産試驗田裏,隨著一個個振奮人心的高産紀錄被打破,一項項開創性的理論研究成果不斷問世,一篇篇紀實報道對外發佈,引起了國內外育種界的廣泛關注。
為了將李登海的先進事跡更加立體、真實地挖掘報道好,我于1987年1月遠赴海南島採訪。白天與李登海結伴在烈日炎炎的玉米試驗田裏勞作,晚上一起在星光閃爍的草棚外促膝長談。他的遠大理想、育種規劃和憋在心裏的苦衷都一股腦兒地“倒”了出來……一位真實可信、生動鮮活的農民科學家形象在我的腦海裏逐漸清晰起來。
1987年1月,作者(右一)奔赴海南陵水育種基地採訪李登海同志。
種子頑強向上、默默奉獻的昂揚精神,無一不與李登海獻身科研的高貴品質相一致,我決定以種子特有的品格為主線來統領全篇。在半個月的時間裏,我從接觸李登海多年來採訪積累的10多萬字素材中,凝練了4000多字的人物通訊《種子的品格》,該稿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科技日報和中國青年報等10余家媒體採用。1990年,李登海當選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他也成為我挖掘報道的第一位重大典型人物。
剖析這篇報道成功的根源,不僅在於採訪過程中的“身入”,更重要的是“心至”。採訪者與被採訪對象達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境界,才能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影響力。
發佈會上“慧眼識寶”
1994年6月,煙臺市建委率先對外發佈:“從明天起,建委系統所有部門的辦事內容、標準、程式、時限和舉報電話都要公布於眾,誰違背承諾就按規定進行賠償。”當時,我剛從萊州市委宣傳部調任煙臺電視臺副臺長,出席了這次新聞發佈會。部門的介紹引起了我的深思:這種公開透明的承諾制可以有效化解老百姓對某些政府部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不滿情緒,對密切黨群關係、打造高效廉潔的政府有著重要的意義。我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項帶有方向性、制度性的重要改革。由此,我們將“承諾制”這一選題納入了重要典型報道的範疇。
作者(左二)與同事們精心策劃社會服務承諾制系列報道。
“承諾制”運作了一段後,我便組織記者跟蹤拍攝了《煙臺市推行承諾制見成效》,于1995年4月在央視《新聞聯播》播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承諾制”的範圍也擴大到郵電、電業、交通、工商等14個部門。
面對越來越有成效的舉措,我緊盯不放,組織力量連續跟蹤採訪,以一件件平凡小事為切入口,反映承諾單位盡職盡責的動人事跡,精心製作了系列報道《煙臺市推行社會服務承諾制》。1996年4月上旬,在《新聞聯播》頭題播發,並作為迎接十四屆六中全會的重點欄目“精神文明建設巡禮”的首篇推出。新聞播出後立即引起了中宣部領導的高度重視,煙臺推行“承諾制”的經驗被列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典型,引發全國上百家媒體跟蹤報道。
3年間,我始終關注著煙臺“承諾制”的走向和發展,又適時策劃採制了《煙臺承諾制在延伸》《煙臺:一諾引千金》等後續報道在央視播放。同時,在煙臺電視臺開闢了“明察暗訪看承諾”欄目,不斷推進承諾制的健康發展。
功夫不負有心人。《煙臺推行社會服務承諾制》這組報道先後榮獲第七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山東新聞獎一等獎和山東省精品工程獎,這也是我首次斬獲中國新聞獎。“承諾制”這一重大典型的發掘推廣,既鍛鍊和提升了我的策劃和協調組織能力,又增強了抓典型、創精品的強烈意識和信心,在我的新聞路上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風從海上來”,從煙臺走向全國
2001年8月,我的角色又實現了一次大的跨越,由傳統媒體轉為網路媒體——擔任膠東線上網站總編輯。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7月16日,由中央網信辦統籌指導、膠東線上網站策劃承辦的“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網路主題活動,在山東煙臺正式啟動,拉開了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媒體行的序幕。8月,中央網信辦在天津舉行了環渤海媒體行;9月,在上海舉行了長三角媒體行;10月,在廣東湛江舉行了泛珠三角媒體行。在為期4個月的時間裏,跨越10個省份、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央及地方40余家網站參與,全程接力宣傳,共刊發原創稿件3800余篇,閱讀量超過4億,為改革開放40週年宣傳報道進一步升溫。
在“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網路主題活動啟動儀式上,作者介紹活動籌備情況。
這樣一項重大的主題宣傳活動為什麼會出自一個地級市網站呢?我個人感悟就是,新聞人一定要胸懷大局,視野開闊;要敢為人先,勇於“破冰”。上世紀90年代初,南下深圳挂職鍛鍊的我,被如火如荼迅猛發展的經濟特區所感染和震撼,後又見證了煙臺這個沿海開放城市所發生的巨變,這一切都清晰地“儲存”在我的腦海裏。所以,改革開放40周之際,我提出要以14個沿海開放城市為切入點進行聯動宣傳。團隊通過多輪頭腦風暴,創意推出了“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網路主題宣傳活動。這一方案被納入全國重大網路主題宣傳活動。以此活動製作的網路專題榮獲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實踐證明,“小網站”同樣可以做出大文章,有作為才有地位,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本文刊發于《新聞戰線》2023年7月(上)。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