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國人為何是“龍的傳人” 揭秘“龍”的前世今生

發佈時間:2023-07-24 16:34:21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劉勇 李曉 | 責任編輯:蘇向東

  紅山文化C形龍 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西周虢仲墓出土的龍形玉佩 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唐鎏金鐵芯龍 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明青花加礬紅彩海水龍紋盤 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春秋早期秦國的秦公镈,其四面的扉棱與鐘鈕都是由相互纏繞的龍構成。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清永陵圍墻上的龍 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元上都遺址出土的漢白玉雕龍柱 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守望家園】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每個時代的龍都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特徵:商周龍神秘莫測,春秋戰國龍變化多端,秦漢龍威武剛勁,魏晉南北朝龍飄逸灑脫,唐代龍華美富麗,宋明龍威嚴至尊。歷經數千年,其體態雖然變化無窮,但萬變不離其宗,從形象到內涵,龍始終代表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界的尊重,代表著多元文化的融合共處,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無窮的創造力和無限的生命力的集中體現。

 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龍”意像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徵,也在民俗生活之中有著充分的體現。本刊特邀文化、民俗和考古學者與您共話“龍”的意象,在追古溯源中讀懂“龍”的前世今生。

 訪談嘉賓: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 郭大順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林繼富

 遼寧省紅山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朝陽師專教授 雷廣臻

 遼寧省阜新查海遺址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 李井岩

1.“龍”文化的追古溯源

記者:“龍”是圖騰崇拜的産物,後逐步昇華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徵,代表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淵源久遠,並且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液中,一直影響至今。可否結合您的研究,説明“龍”的起源、演進與發展歷程?

 林繼富:結合歷史文獻研究可知,龍的起源與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有關。《補史記·三皇本紀》中記載伏羲“蛇首人身,有聖德”。《拾遺記》描述伏羲出生時的樣貌,就是後世傳説中龍的形象。也就是説,伏羲與龍有緊密關係,中華民族對伏羲的崇尚就包含了對龍的崇拜。

郭大順:據考古界最新的成果,龍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近萬年。最早的龍以堆塑手法成形,如遼寧省查海遺址的石堆龍,內蒙古自治區興隆溝的豬首擺塑龍,河南西水坡的蚌殼堆塑龍群。查海還有浮雕龍,內蒙古小山遺址有刻劃龍。到距今5000年前後,淩家灘、崧澤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都有玉龍發現,而以紅山文化玉雕龍最為多見,紅山文化還有彩畫龍和泥塑龍。

由此可知,早期龍在多地區都有發現,但有主有次。遼河流域的龍,起源早、類型多、成系列,紅山文化時期,龍的形象已較成熟,並對夏商及後世龍的演變影響深遠,是中國龍起源的主幹。

李井岩:“龍”起源問題是龍文化研究的根本,是探索“龍”的本質、內涵的基礎。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關於“龍”起源是真實物還是想像物,眾多專家、學者從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從考古發現看,新石器時代是龍崇拜現象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各地先後考古發掘出各種不同的龍崇拜遺物和遺跡。遼河流域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龍、龍紋陶片和蛇銜蟾蜍陶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龍形象,已經具備中國龍形象的龍頭、龍頸、龍體、龍鱗、龍尾、龍爪等基本特徵,可以説是龍崇拜之源。再從稍晚各地出土的各種龍形象看,新石器時代産生的龍崇拜與農業生産有關,生動地表現出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源性。從查海文化時起,龍崇拜便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伴相生數千年,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

2.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見證

記者:眾所週知,“龍”的形象集合了多種動物形象。

 郭大順:是的。聞一多先生以為,龍是以蛇為本體,又融合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是因為“當初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合併與融化,便是蛇圖騰兼併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考古發現確也證明,史前時期的龍已是多種動物的“龍化”,如熊龍與豬龍。更有多種龍化動物的組合,如內蒙古小山遺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劃的鳥龍、鹿龍與豬龍,淩家灘和牛河梁遺址出土的龍與鳳組合的玉飾,特別是龍與花(華)的結合,被認為是從中原到北方更為廣闊區域古文化的結合,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集中體現。

隨著時代變遷,龍意象也有所變化。但從考古來看,每個時代的龍都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特徵。如商周龍的神秘感,春秋戰國龍的多變化,秦漢龍的威武剛勁,魏晉南北朝龍的飄逸灑脫,唐代龍的華美富麗,宋明龍的威嚴至尊。歷經數千年,其體態雖然變化無窮,但萬變不離其宗,從形象到內涵,龍始終代表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界的尊重,代表著多元文化的融合共處,成為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無窮的創造力和無限的生命力的集中體現。

記者:其實不僅是龍形象起源與演變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道路,與之相關的文化,包括文人墨客筆下的龍意象、各類民俗活動,亦是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結果。

 林繼富:是這樣的,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相容並蓄的發展,龍的演化也出現了包容性的融合。這個過程蘊涵了華夏民族在發展過程中與周邊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活實踐,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龍”的特殊形象。其間,還形成了關於龍的民俗活動,如端午節劃龍舟、春節舞龍燈等活動。這些活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創造、共同享有、共同傳承的民俗生活。由此可以説,以龍為核心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的跨族際交流實踐,構成了“美美與共”的多民族和諧生活關係,不斷強化和凝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李井岩:中國農業文化的物質基礎主要是農耕自然經濟,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活動是與農業生産性經濟密不可分的。在這种經濟環境下,龍崇拜成為原始人類意識形態的反映。經歷後來幾千年的發展,龍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和精神核心的代表,一直貫穿、影響中華文明發展的悠久歷程,是民族發展強大的精神動力。

我們自豪地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是血濃于水的愛國情懷;龍騰九霄、遨遊四海、暢通天地,這是奮發精神;龍嘉瑞吉祥但又勇猛威嚴、百折不撓,這是抗爭精神……所以説,龍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代表。

特別是近代中國,龍的精神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愛國、奮進、抗爭、自強的民族解放精神之中,為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新中國成立之後,中華民族秉承團結統一、和平友好、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道路上不懈努力,並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當今,中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邁開堅實步伐,龍的精神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使命,龍文化成為鼓舞人民心心相係、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紐帶,助力中國這條巨龍騰飛。

3.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擺在突出位置,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煥發新的生機活力。那麼如何挖掘“龍文化”的時代價值,為社會發展注入活力?

 郭大順:龍意象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紮根,為多民族所推崇,滲透到中國古代的宗教、哲學、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社會和民俗等各個領域,表現出強大的傳承力,承載了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在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保持多元文化共存融洽、珍視各民族傳統習俗文化發展的今天,龍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精神,順應了世界發展潮流,激發出炎黃子孫對未來無限的希望和信心。

雷廣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稱道的龍,貫穿了集眾長、惠萬物、求同存異、和諧共生的精神,自古以來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學科的闡釋都是如此,幾千年不變,因而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定內涵。中華龍文化的這些特定內涵充實了一代代中國人的精神,豐富了中國人的社會實踐。同時,中國文化所稱道的龍是“善龍”,是包容互鑒、和諧共處的,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層文化基礎。

龍文化形成的過程體現了時代性、創造性、實踐性、融合性和群眾性,把握好這些方面的核心要旨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關鍵。第一,時代性。龍文化的産生和演化反映且適應了時代所發生的巨大變革。第二,創造性。集多物之長而凝聚成一個龍的形象,反映了人們聚合更大能量、更加奮發有為的創造精神。第三,實踐性。人們不斷借助物質元素把龍的觀念再現出來,龍的形象再現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融合性。雖然我們的社會存在著差異,但龍的形象為吉祥圖案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龍的吉祥美好、歡樂喜慶、和諧奮進等諸多內涵也已經凝聚為廣泛的社會共識。龍是凝聚、融合社會的巨大精神力量。第五,群眾性。龍文化已經與社會大眾結合,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當今,社會大眾正在汲取龍文化的精神力量豐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同時也在以創新的龍形象和內涵繁榮文化旅遊、文化創意等産業,源源不斷地創造著更多的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持續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增添力量。

李井岩: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源流最為久遠、傳承時間最長、最為複雜的文化之一,已深深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潛意識當中。

當前,我國文物事業發展進入新時代,龍文化也應當被賦予新的時代使命和活力。以查海文化龍崇拜為例,它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精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徵與見證,是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産。查海遺址發現後,阜新市政府非常重視,于1992年建立了阜新查海遺址博物館,並以8000年查海玉和龍文化為主題,舉辦“玉龍文化節”、召開“玉龍文化研討會”,阜新市以“龍”命名了玉龍路、潛龍路、玉龍湖等地標性區域,充分展現阜新玉龍故鄉的文化氛圍。

弘揚中國龍文化,就是講好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未來,我們要弘揚傳承好查海8000年龍文化,以“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為指引,貫徹落實《阜新市查海文化遺址保護條例》,修訂《查海遺址保護規劃》,依法統籌推進查海龍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工作,全力聚焦推動查海龍文化高品質發展。同時,創新文物保護利用機制,突出展示查海龍文化在中國萬年文化史中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地位,統籌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關係,以龍文化為核心積極申報創建“查海文化遺址群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切實以示範區創建工作推動查海龍文化活化利用。再有,提升查海龍文化歷史高度,為人民提供精神力量,打造中國八千年龍文化地標。讓查海龍文化活起來,切實以龍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把富有文化魅力、具有時代價值的查海龍文化弘揚起來,為申報“查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造條件,實現查海龍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本報記者 劉勇 李曉)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