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非遺傳承 點亮多彩童年暑假

發佈時間:2023-07-25 08:59:51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黃孝邦 胡星宇 | 責任編輯:鄭偉

拼版照片:左圖為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堯告村11歲的小學生韋雪菲;右圖為韋雪菲跟著媽媽學習打油茶(照片均攝于7月6日)。韋雪菲説,以前都是媽媽打油茶給她喝,這個暑假她一定要學會打油茶,然後打給媽媽喝。

暑假期間,廣西各地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非遺公益培訓、民族文化進鄉村、舉辦民俗體驗活動等,引導小學生積極學習蘆笙、民歌、蠟染、刺繡、陀螺等非遺文化項目,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假期活動中,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10歲的小學生梁芝珍;右圖為梁芝珍跟著媽媽學習捶打亮布(照片均攝于7月5日)。亮布是當地苗族傳統手工布料,製作要經過浸染、捶打、晾曬和涂蛋清等多道工序。梁芝珍從小就跟著大人學習捶亮布。

暑假期間,廣西各地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非遺公益培訓、民族文化進鄉村、舉辦民俗體驗活動等,引導小學生積極學習蘆笙、民歌、蠟染、刺繡、陀螺等非遺文化項目,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假期活動中,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9歲的小學生梁文雄(7月5日攝);右圖為梁文雄跟著爺爺學習吹奏蘆笙(照片均攝于7月6日)。梁文雄很喜歡吹蘆笙,每到假期,他都會跟爺爺、爸爸學習吹蘆笙。

暑假期間,廣西各地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非遺公益培訓、民族文化進鄉村、舉辦民俗體驗活動等,引導小學生積極學習蘆笙、民歌、蠟染、刺繡、陀螺等非遺文化項目,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假期活動中,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8歲的小學生楊莉娜;右圖為楊莉娜在縣文化館非遺公益培訓班上學習侗族農民畫(照片均攝于7月13日)。暑假期間,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舉辦侗族農民畫公益培訓班,喜歡繪畫的楊莉娜報名參加,她希望能把家鄉的風雨橋、梯田、蘆笙、鼓樓都畫進自己的作品裏。

暑假期間,廣西各地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非遺公益培訓、民族文化進鄉村、舉辦民俗體驗活動等,引導小學生積極學習蘆笙、民歌、蠟染、刺繡、陀螺等非遺文化項目,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假期活動中,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10歲的小學生石金晶;右圖為石金晶在縣文化館非遺公益培訓班上學習吹侗笛(照片均攝于7月13日)。暑假期間,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舉辦侗笛公益培訓班,喜歡吹奏侗族樂器的石金晶報名參加。

暑假期間,廣西各地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非遺公益培訓、民族文化進鄉村、舉辦民俗體驗活動等,引導小學生積極學習蘆笙、民歌、蠟染、刺繡、陀螺等非遺文化項目,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假期活動中,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11歲的小學生韋慧熳(7月8日攝);右上圖為韋慧熳跟著大人佈置民俗演出場地(7月10日攝);右中、下圖為韋慧熳跟著村裏的舞蹈隊學習跳壯族糍粑舞(7月23日攝)。壯族女孩韋慧熳很喜歡少數民族舞蹈,經常利用節假日跟老師和大人學習。

暑假期間,廣西各地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非遺公益培訓、民族文化進鄉村、舉辦民俗體驗活動等,引導小學生積極學習蘆笙、民歌、蠟染、刺繡、陀螺等非遺文化項目,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假期活動中,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堯告村10歲的小學生韋文慧;右圖為韋文慧跟著媽媽學習苗族刺繡(照片均攝于7月6日)。暑假期間,韋文慧經常跟媽媽學習苗族刺繡,她希望長大以後做漂亮的苗衣給媽媽穿。

暑假期間,廣西各地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非遺公益培訓、民族文化進鄉村、舉辦民俗體驗活動等,引導小學生積極學習蘆笙、民歌、蠟染、刺繡、陀螺等非遺文化項目,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假期活動中,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烏英苗寨8歲的小學生吳良友(7月6日攝);右上圖為吳良友(左)在民俗活動前等待更換民族服飾(7月6日攝);右中圖為吳良友跟著媽媽在夜校學習唱苗歌(7月5日攝);右下圖為吳良友(左二)和哥哥在打籃球(7月15日攝)。暑假期間,吳良友經常跟媽媽到夜校學習唱苗歌。

暑假期間,廣西各地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非遺公益培訓、民族文化進鄉村、舉辦民俗體驗活動等,引導小學生積極學習蘆笙、民歌、蠟染、刺繡、陀螺等非遺文化項目,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假期活動中,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9歲的小學生潘文祥;右圖為潘文祥在縣文化館非遺公益培訓班上學習彈唱侗族琵琶歌(照片均攝于7月13日)。暑假期間,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舉辦侗族琵琶歌公益培訓班,喜歡吹奏侗族樂器的潘文祥報名參加。

暑假期間,廣西各地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非遺公益培訓、民族文化進鄉村、舉辦民俗體驗活動等,引導小學生積極學習蘆笙、民歌、蠟染、刺繡、陀螺等非遺文化項目,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假期活動中,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