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MBTI性格測試持續在大眾社交領域爆火。熱度峰值過去之後,最近,又有幾條與MBTI相關的話題衝上微網志熱搜。其中,最火的一條莫過於詞條“為i做e”。
不關注MBTI性格測試的人或許會被熱搜詞迷惑:什麼是“i”?什麼是“e”?什麼又是“為i做e”?
A、“為i做e”,MBTI話題的又一次引爆網路
實際上,“e”和“i”是MBTI性格測試設定的兩個基本維度,前者是英文字母Extrovert的縮寫,指代外傾,後者是英文字母Introvert的縮寫,指代內傾,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外向和內向。
MBTI性格測試很早被提出。1942年,美國作家伊莎貝爾和她的母親凱瑟琳,在榮格人格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的一套新的性格測試體系,命名為“MBTI”。這套理論通過將4對反義詞詞語,相互交叉搭配,把人的性格分成為16種基本類型,比如説enfp、intj、esfj等。
4月6日,MBTI熱度捲土重來,相關話題“為i做e”登上微網志熱搜,起因是B站UP主發佈了一條名為“當一群陌生i人被塞進一間KTV”的視頻。
視頻描述了這樣一幅生活場景:一群i人(內向型人)聚集在一個喧鬧的KTV房間,為了避免尷尬,部分內向人被迫“變身”氣氛活躍小能手,主動打開話題,與旁人閒聊……這一行為,被網友調侃“為i做e(外向型人)”。
累計至今,該話題在微網志上已經突破了2.2億次點擊量。數據顯示,1.8萬人發表原創文章對此進行討論。“太準了,這説的不就是我嗎?”“甚至把自己騙到了,以為自己就是e人”“今天也是為i做e的一天”,話題下方,不少網友表示“為i做e”精準地道出了自己內向式的社交窘境。
流行梗“為i做e”還衍生出一個反義詞“為e做i”,指的是當一個性格外向的人,融入比他更活躍的群體,會趨向於表現出內向的一面。
B、MBTI人格測試進入年輕人社交圈
資料記載,20世紀末,MBTI性格測試就曾在歐美國家流行過,只不過近兩年,它在東亞國家的熱度也開始不斷攀升了。
許多人將它應用到了社交關係之中。不僅能在網路上看到一眾網友對此發表的討論,打開真人秀節目,嘉賓登場,見面互相問候的第一句話也不再是“你的愛好是什麼”,而是“你是什麼MBTI人格”。
生活在南韓的80後女生金仙映向記者介紹,南韓人將MBTI看作是“MZ世代(1980-2000年生人)”的象徵,“有些80後可能不太熟悉,但是90後、00後基本都知道自己的人格類型。之前我們見面都是問血型,現在改問MBTI。”
去年南韓《中央日報》發佈了一則報道,稱MBTI是“熱火的21世紀的算卦”。南韓檀國大學心理學教授林明浩在接受採訪時,分析MBTI性格測試在年輕人社交圈流行的原因。他認為,MBTI測試風靡與人們渴望更高效、節奏更快的戀愛和求職體驗有關,“今天的南韓社會認為,只有提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適合哪種類型,才是最有效率的”。
一般而言,要知道自己的MBTI人格,測試者需要完成一套標準測試題。記者發現,目前網路平臺上已經有很多商家售賣MBTI性格測試題庫,有28道題的,也有96道題的。另外,紅起來後的“MBTI”,也早已變成了商家廣告的行銷點。比如説,一些商品會特意標注“適合xxxx類型的人,轉運。”
喜歡用“MBTI人格”界定社交關係的90後楊丹告訴記者,她不認為這套理論是科學的,但是又覺得裏面的性格測試很準確,“和星座分析一樣,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對我來説,可以幫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吧。”
C、你以為測試結果是“你本來的樣子”實則是“你想成為的樣子”
MBTI並非受到全部年輕人的推崇,一面,崇尚MBTI性格測試的人瘋狂地誇讚它的精準度,另一面,也有不相信心理測試的網友提出疑問:複雜的人性被簡單劃分成16種類別,這不就是在貼標簽嗎?
網上還有一則帖子吐槽,MBTI正在成為一些人“不講禮貌”的藉口,“口出狂言”被粉飾為“心直口快”,是因為自己是e(外向)型人”,“冷淡無情”被美化為獨立超然,是因為自己是i(內向)型人……
MBTI性格測試被應用於各種人際社交場合,是否具有合理性?心理諮詢師徐娉婷説,有效的測試其實是需要實驗和數據支撐的,需要有信度和效度支援,所以如果只簡單回答了幾十道問題,就得到結果,這樣的測試可靠性要打一個“問號”。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無論是過去的星座還是現在的MBTI,直接拿來對所有人進行‘性格定義’是不全面的。在做信效度(信度:是指實驗結論的可靠性和前後一致性程度,效度:實驗是否有效、明確)測試時,‘量表’是一個最基礎的概念,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量表,某一張表只有特定的適應人群。”
事實上,MBTI性格測試所依存的榮格人格理論,創始人榮格就曾解釋,性格測試本身沒那麼大的科學性,受情緒、環境、時間的影響很大,結論也不唯一。他也曾説過:“人格類型不是靜止的,而是隨時間不斷旋轉。”
那麼,為什麼MBTI性格測試理論能夠在社交網路中泛起那麼大的“水花”?徐娉婷認為,測試的走紅,説明人們有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心理需求,並且這份需要逐漸變得明顯。
從她觀察到的結果來看,MBTI性格測試給出的結果大多數呈現的內容是“優點”,而且具有模糊性和普遍性,“人們都希望自己是可愛的、美好的。太過陷入其中,會掉進陷阱,以為那是‘你本來的樣子’,實則是‘你想成為的樣子’。”
她還提到,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巴納姆效應”。據《諮詢心理學》一書所寫,“巴納姆效應”指的是,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特別是給予高度評價)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説的就是自己。
D、性格測試引發對自我的覺察,同時也是種連結社交的方式
採訪中,徐娉婷還告訴記者,MBTI性格測試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加以合理運用,反而會引導人往積極情緒靠攏。
比如説,最近心理學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刊載了一篇來自於南京大學的論文。該篇論文研究發現,籠統的MBTI測試結果,有一個好處,它可以幫助年輕人增強自我認同,減少焦慮和抑鬱,提升幸福感。
關於這點,徐娉婷表示贊同。在她看來,MBTI性格測試科學性雖然存疑,但它可以作為自我探索的工具,因為性格測試重要的不是測試結果,而是測試過程,引發你對自己的覺察和思考,同時它也是一種連結社交的方式。
“MBTI給到的正面反饋,對測試者有積極幫助。當你關注到自己的積極面,你就會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如同自我實現的語言一樣。”另外,徐娉婷特別提醒,不建議回避消極事物,正視負面事物,不去壓抑與回避,更有利於心理健康。
前文我們提到的瑞士心理學家榮格也多次在署名文章中透露,個人的人格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經驗對人格的形成具有影響。另外,人格動力也能推動人格的發展,他把這個過程稱之為“自我實現”。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