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三體·引力之外》沉浸式科幻體驗在上海開業

發佈時間:2023-04-26 11:03:3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秦金月 | 責任編輯:謝榮宇

中國網4月26日訊 近日,由《三體》IP改編的作品《三體·引力之外》沉浸式科幻體驗在上海徐匯區西岸鳳巢開業。該作品以《三體III:死神永生》為藍本,圍繞人類恒星級戰艦“萬有引力”號的故事展開。

近年來,《三體》IP已經探索並開發了出版物、影視劇、動畫、衍生品等多元內容生態。而此次開業的《引力之外》,則是通過3400平場館實景搭建,集沉浸式演藝,AR、VR、AI和數字交互藝術于一體,首次將《三體》IP以“實景沉浸+虛實共生”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讓三體世界從二維走向三維。

《三體·引力之外》取自《三體Ⅲ:死神永生》,故事框架是末日戰役後,人類戰艦被三體人的“水滴”武器摧毀殆盡,僅7艘星艦逃向太陽系之外,脫離人類社會,成為了新的文明。為爭奪有限資源,逃亡的7艘星艦內部爆發黑暗戰役,“藍色空間”號和“青銅時代”號兩艘星艦成為了存活者。然而,兩艘星艦掠奪資源的行為激起了人類世界的公憤。在人類與三體建立了威懾和平後,人類世界派出“萬有引力”號,以“執法”為目的,在三體人的兩顆“水滴”陪同下,對“藍色空間”號進行追捕。

《引力之外》將3400平的場地打造為“萬有引力”號,還原了原著中的描述——圓柱體卷軸式的飛船,外表為黑色鏡面,為了“通過誠實地映射宇宙來隱藏自己”。由於艦體本身是一個引力波發射器,在空間設計時,艦船上的大部分空間都設定為貼著飛船內壁分佈,引力波天線貫穿飛船的中心,位於其他空間的頭頂。

為了強化空間的敘事性,《引力之外》拓展並創造了地球同步軌道基地、萬有引力廳、心理診療區、星艦控制區、生態補給區、科學研究區、特殊空間區等七大空間。觀眾可以在主題等候區瞻仰“末日戰役紀念碑”,在萬有引力廳與角色共同決定人類命運。同時,體驗通過多媒體數字藝術的配合,讓觀眾身臨其境地在宇宙中航行,體驗200年後的星際生活。

《三體·引力之外》有16個角色,數十位演員,聯合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傾情打造。100名觀眾將在超過2小時的旅程中與演員進行近距離互動,和關一帆一起探索宇宙奧秘,和莫沃維奇艦長一起追擊“藍色空間”號。

在“艦員簽到處”簽到之後,觀眾將領取自己的NFC手環和包袋,根據不同包袋顏色,觀眾將會被隨機分配至工程組、參謀組、後勤組、科研組、醫療組,並在各自長官的帶領下,完成空間的探索和劇情的體驗。

為了全方位還原星際生活吃、住、行,觀眾可以在餐飲控制區品嘗太空食物,在冬眠艙體驗冬眠與甦醒,在心理診療區體驗長期太空生活有可能産生的心理問題和信仰問題。參與者不再是單純的觀眾,而是可以推動劇情發展,決定人類和地球的未來命運的艦員。他們擁有多元化、多線程的選擇,在與演員互動、科技互動的過程中獲得參與感、遊戲感和沉浸感。

元宇宙相關技術的發展,讓“跨時空”體驗成為可能。《引力之外》將部分戲劇片段與XR、AI技術相結合。一方面,XR可“由虛到實”地實現虛擬內容在現實場景上的疊加,使觀眾體驗不僅停留線上下,還能在虛擬空間中進一步延展。例如通過XR技術,觀眾能夠打開角色的記憶空間,讀取艦長莫沃維奇的日記;打開歷史空間,聆聽末日戰役的烈士遺言;打開宇宙空間,實現星際對戰演練。另一方面,AI可“由實到虛”地實現物理場景的數字化、結構化和交互界面重塑,能智慧地感知觀眾的探索旅程和交互操作,例如通過AI手勢識別技術操控模組,體驗太空採礦等。

《三體》小説讓“降維打擊”被大眾所熟知,“降維”原本是電腦科學技術方面的術語,指將高維多媒體數據的特徵向量映射到一維或者低維空間的過程。就《三體》的改編歷程來看,從文字,到影視,再到線下實景,也是一個由點到面,再到立體的升維過程。而虛擬空間的加入無疑使得線下文娛又增加了一個體驗維度。這個維度是待開墾,待創造的,也意味著無窮的可能性。

《三體·引力之外》基於原著宏大的世界觀基礎,以多元的藝術形式和技術融合感官與體驗,為觀眾提供一個兼具科幻與科技屬性的星際之旅。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