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古代也有“脫口秀”名家

發佈時間:2023-04-24 16:02:24 | 來源:齊魯晚報 | 作者:張長國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認為“脫口秀”源自於西方,其實翻閱我國的古代書籍就會發現,歷史人物中有很多都是“脫口秀”名嘴,他們有著深厚的文化素養和敏捷的思維反應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所説的經典段子也被時人記錄下來,並成書刊行,著名的有《世説新語》等。而在北宋時期,曾經任職曹州知府的劉攽就是當時一位非常著名的“脫口秀”名家,他所説的段子可謂經典,又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讓人笑過之後印象深刻,甚至終生不忘。

因戲謔王安石出知曹州

劉攽(1023~1089年),北宋著名史學家,臨江新喻(今江西樟樹)人。清乾隆《曹州府志》記載:“劉攽,字貢甫,新喻人,與敞同登科。神宗朝與王安石不和,以集賢校理判登聞檢院戶部判官,出知曹州。曹為盜區,重法不能止,攽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至則治尚寬平,盜亦衰息。”這段話非常精煉地交代了劉攽的履歷、出知曹州的經過及他的才能。編撰府志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因此只記載了劉攽作為一名官員出色的為政能力,其他的如個人家庭生活、人際交往等私事是不予記載的。但劉攽作為“脫口秀”名家的事跡和他所説的“金句”,卻並未因正統志書不記載就不流傳了,民間許多文人編撰的書籍大量記載了他的這些故事。

劉攽和王安石同朝為官,又都是江西人,兩人平時非常要好。據記載,兩人是故舊之交,每相遇,會遊玩交談一整天。

王安石為了富強北宋,增加朝廷財政收入,在擔任宰相後進行變法,出臺了很多發展生産的規定,如“青苗法”“募役法”等等,因此人們説他“好言利”。當時,有人對他説:“梁山泊有八百多裏的水面,如果把水放出去,都可以成為良田,其獲利非常大。”王安石聽了非常高興,準備採納,還對劉攽説:“這梁山泊的水哪個地方能容納呢?”劉攽説:“這好辦,挨著梁山泊挖一個八百里的湖就正好可以容下這些水了。”聽到劉攽這樣説,據記載,“荊公笑而止”。

王安石曾開玩笑拆劉攽的名字説:“劉攽不值分文。”“攽”字拆開就是“分”與“文”,這個玩笑很有意思,反駁也很有難度。但對於飽讀詩書、能詩能文的劉攽來説,那就是小菜一碟。於是,劉攽也馬上拿王安石的名字回敬説:“失女便成宕,無宀真是妬。下交亂真如,上頸誤當寧。”這個回敬不只拿王安石的名字筆畫當字謎,把安石二字上下左右拆拼,同時還諷刺王安石乖戾妒人,誤國誤民。據記載,王安石被劉攽如此諷刺以後,“深銜之”,也就是非常嫉恨他,就找了個理由,把他調出朝廷,到了曹州當知府。這也是《曹州府志》中記載他與王安石不和的原因之一。

不過,劉攽因為拿名字開玩笑也吃過癟。當時朝中有個叫王覿的官員,生活儉樸。一次,劉攽見到他,就説:“汝何故見賣(你為什麼要見(賤)賣)?”王覿就回敬説:“賣汝值甚分文(賣了你不值一文錢)!”賤賣還值些錢,一文不值更是嚴重的打擊,這次,劉攽竟沒想出來回敬的段子。

“賊詩不中和”與“避孔塔”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視文人士大夫的時代,所以才出現了諸多文人墨客,使中國的文學藝術創作達到一個巔峰。劉攽雖然在曹州的任期不長,但作為“脫口秀”名家,也留下了與曹州相關的“脫口秀”段子。

蘇軾和劉攽也是同朝為官,兩個才高八斗的歷史名人相遇,一定會有不一樣的傳奇故事留下來,而且,像蘇軾這樣愛開玩笑的大文學家本身就是性格開朗、反應敏捷的人物,也是“脫口秀”名嘴,那麼,兩個“脫口秀”名嘴如同説相聲一樣互懟會出現什麼有趣的段子呢?

蘇軾曾經因“烏臺詩案”被治罪,當然,這是一個冤案。在這個案件發生前,蘇軾與劉攽關係也是非常要好的,蘇軾有什麼新作,也拿給劉攽看。劉攽見到後,會作和詩,以示尊重。這也是古代文人之間顯示文學素養、進行文化交流的一個方式,本身並無過錯。但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陷害後,與蘇軾交往緊密、曾與蘇軾和詩的劉攽也倒了大霉。朝廷追查下來,雖然沒被治罪,但受連累被罰了很多銀子,這也讓劉攽耿耿於懷。有一次,他和蘇軾相遇,忍不住又想起此事。他不好直截了當地説蘇軾,就説:“我在曹州時,有盜賊到居民家中偷了一卷書,這卷書是中舉的舉子所寫的五七言詩,盜賊拿到當鋪當了錢跑了。當鋪的主人非常喜歡舉子的詩,每天閱讀。後來,盜賊被抓住了,官府派官差來當鋪拿贓物,當鋪的主人就賄賂官差,把書中的詩都抄下來了,説非常喜歡這些詩,準備和詩幾首。官差説:賊詩不中和(賊的詩不能和)。”劉攽用故事間接表達了自己受蘇軾牽連的氣憤。這個故事的前半段可能是真的,但後面官差的話就不知真偽了。

劉攽這次見到蘇軾時已進入老年,因為患有癩疾,逐漸蔓延到鼻子,鼻梁塌陷,眉毛脫落,面貌受到影響,他和人交往時很忌諱別人説他的這個缺陷。但他編排的這個人是蘇軾,更不是個吃素的主,於是針尖對麥芒,蘇軾也講了一個故事。蘇軾説:“有一天,孔子出門,走在路上,孔子的弟子顏回與子路看到老師迎面走來,兩人急忙躲避。子路身手敏捷,一下蹦到了路邊的樹上躲避;而顏回身體笨拙,四週看了一下,沒有躲避的地方,看到路邊有個石頭的塔,趕緊走過去躲在了後面。等他們都走了以後,人們認為顏回是復聖,又是孔門七十二賢人之首,復聖曾用這個石頭塔躲避老師孔子,有這樣一個典故,於是就把這個塔命名為‘避孔塔(鼻孔塌)’。”蘇軾的這個故事明顯是瞎編的,卻借講段子狠狠噁心了劉攽一把,這也是如今的“脫口秀”節目中經常使用的“諧音梗”吧。

很顯然,蘇軾這樣才思敏捷的人肯定不會就此罷休,又來了個舉一反三。在座中,他們這些文人又互相引用古人的對聯來戲謔,輪到蘇軾的時候,他又説:“大風起兮眉飛揚,安得猛士兮守鼻梁。”這是用劉邦的詩改動的,而劉攽的名字與劉邦幾乎同音,這又玩了個“諧音梗”,這讓在座的人都大笑不止,劉攽聽了,又惱又氣,但也無可奈何。

劉攽與蘇軾兩個人是好朋友,都是非常曠達的人,性格散漫,口無遮攔,又才氣過人,好用段子來戲謔和編排人,但在品行上,兩人卻沒有污點,在這方面,兩人性格相似,所以屢遭小人排擠和陷害。兩人雖有宰相之才,但沒有能夠擔任宰相之職,實在讓人為他們惋惜。

借用典故寫《馬默驢鳴賦》

北宋時期,菏澤地區與北宋的首都汴梁(今開封)相距只有三百多裏,而且,兩地聯繫緊密,又有運糧河道相通,人們去往汴梁無論從陸路還是水路都非常方便。因此,菏澤一帶的經濟非常發達,加上宋代重視文人,讀書的氣氛濃厚。據最新考證,《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有很大可能就是成武人。因為到京城去參加科舉非常方便,魯西南一帶科舉進入仕途的文人名士很多。比如,籍貫在成武縣茍村集鎮的馬默就是一個。馬默進入仕途,就和劉攽有了交集。

馬默這個人從小家境貧寒,他性格沉默寡言,剛直不屈,為了求學,青年時竟然敢獨自一人步行四百多裏路到泰山腳下的徂徠山去求學,可見他是一個性格剛忍的人,後來,他被《宋史》立傳。馬默與劉攽本來兩個人沒有什麼工作上的來往,但因為劉攽好口無遮攔、侮辱大臣,因而受到馬默上奏。

馬默在北宋治平年間任監察御史,而劉攽喜好拿別人名字開玩笑。當時,朝中有個官員叫蔡確,是福建人,後來官至宰相。劉攽給蔡確取了個綽號叫“倒懸蛤蜊”,蛤蜊和河蚌外形差不多,在福建,人們吃蛤蜊的時候稱蛤蜊為“殼(音確)菜”,兩字反過來就是“蔡確”,並且劉攽還當著人家的面喊,這讓蔡確非常生氣,深為記恨,但劉攽就是不改。王安國是王安石的弟弟,他身體很胖,好出汗。一年夏天,王安國去上朝,天氣炎熱,走到地方汗水把衣服都濕透了。劉攽見到後,就説:“你這真成了(汗淋)學士了。”這之後,王安國就被人叫做“汗淋學士”了。馬默知道劉攽愛開玩笑的這個缺點,就上奏了皇帝,説劉攽“玩侮無度。”也就是説他開玩笑侮辱人沒有限度。馬默也是好意,本可以直接和劉攽説明。但把這樣的小事作為公事,一本正經地上奏皇帝,就顯得有些小題大做了。這大約和馬默較真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因為馬默本就不是一個幽默的人。

劉攽知道了以後,就説:“既稱馬默,何用驢鳴?”這八個字的評語還非常工整對仗,而且當場作了一篇《馬默驢鳴賦》,其中有“冀北群空,黔南技止”的話,前一句是借用韓愈的文章典故,説本朝啥樣的人才都能得到使用;後一句借用唐代柳宗元的《黔之驢》諷刺馬默就會打小報告,也就是“技止此耳。”連起來的意思是馬默這樣沒別的本事、就會打小報告的人也得到使用了,是因為皇帝善用人才的緣故,其實沒有大本事。而且,説馬默“驢鳴”也不是簡單地罵人,其背後亦有典故。《世説新語》中有一篇記載,説曹魏時期的文人王粲喜歡聽驢叫,在他去世後,魏文帝去了他家,和其他人説:“王粲喜歡驢叫,我們每人學一下驢叫送別他吧!”於是,每個人都學了幾聲驢叫。王粲是漢代的山陽高平人,山陽就在今巨野縣南的昌邑集,高平大約在成武縣與濟寧市金鄉縣的交界處,劉攽對漢代的歷史掌故等非常熟悉,他的這個説法可能結合了馬默這個“老鄉”的典故。馬默打了報告後,也沒見下文,大約皇帝也認為這是個人性格,與治國沒啥大關係,所以沒有批復。

劉攽雖然在名氣上不如王安石、司馬光、蘇軾,但他的確是一位精於史學、能夠比肩“唐宋八大家”的人。他曾幫助司馬光纂修《資治通鑒》,擔任副主編,並修訂了漢史部分,對於史書中的錯誤,他還專門寫了一部名為《東漢刊誤》的書,受到皇帝的稱讚。他與兄弟劉敞及侄子劉世奉一起合著了《漢書標注》,被人稱為“墨莊三劉”。歐陽修曾説:“(劉攽)辭學優贍,履行修謹,記問該博”;王安石稱讚他:“筆下能當萬人敵,腹中嘗記五車書”;曾鞏説他:“廣覽載籍,強記洽聞,求之輩流,罕有倫此”,都給予了劉攽高度評價。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