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18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的“國際古跡遺址日”。4月18日,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在圓明園共同舉辦國際古跡遺址日中國主場活動。本次活動圍繞今年國際古跡遺址日“變革中的文化遺産”這一主題,通過專家演講、圓桌座談、公眾交流、展覽展示等環節,對時代變革中的文化遺産保護利用進行探討和思考。
變革中的文化遺産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一個變化和不確定因素成為常態的世界,從地緣政治衝突到氣候環境變化,從社會思想變遷到科學技術革命,都會給文化遺産帶來風險與挑戰。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宋新潮表示,“變革中的文化遺産”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理解:一是文化遺産在變革中所處的位置、遇到的困境和解決途徑;二是文化遺産在變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作出的貢獻和創造的價值。
宋新潮解釋,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遺産價值的認知也在不斷地變革。比如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在不斷變革中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從古代軍事運輸補給的渠道,到承擔國家稅賦功能的漕運體系,再到維繫國家政治文化安全的命脈,大運河是政治和歷史變遷的晴雨錶。從隋唐運河到京杭運河,其空間格局變化反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鑄就歷程。
國際秩序的變革和衝突的加劇導致文化遺産在戰爭或恐怖主義事件中遭到破壞。比如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組織炸毀巴米揚兩尊大佛,2015年8月敘利亞極端組織炸毀巴爾米拉歷史名城的凱旋門、神廟等古羅馬遺跡。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對文化遺産的衝擊也很大。2016年,颱風“莫蘭蒂”所帶來的極端降雨天氣所引發的洪澇災害,致使泰順廊橋—薛宅橋遭到破壞。2019年7月,莫高窟遭受極端降水天氣侵襲,不但造成洞窟崖體碎石掉落,而且暴雨造成的山洪沖毀進窟唯一道路,遺産地被迫採取應急預案,暫停開放。“這些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和天氣在短期內對文化遺産的本體安全造成巨大的影響。而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溫度、海平面等的變化,則會改變遺産地所依賴的環境,進而改變從保護到管理的一系列工作模式,也直接威脅其遺産價值。”宋新潮説。
經濟社會的變革也會影響人們對文化遺産的認識和態度。隨著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很多古城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艱難抉擇,在此過程中,很多歷史文化遺存或被拆除,或被改造,承載的歷史文化資訊難以留存。威尼斯、布達佩斯等城市都受到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警告,要求正視過度開發對文化遺産的威脅,英國“利物浦海上商城”甚至被移出《世界遺産名錄》。“這些保護和發展的困局,讓我們對文化遺産在時代變革中的脆弱性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宋新潮表示。
深入挖掘文化遺産的時代價值,讓文物“活”在當下
“在理解變革給文化遺産帶來衝擊的同時,我們也要切換視角,看到文化遺産本身就是變化的結果。”宋新潮説。比如杭州西湖是利用古潟湖不斷營造而成的景觀,是利用自然改善人居環境的典範。西湖的自然進化、功能演進及強烈的社會屬性,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宋新潮認為,主動擁抱變革、大膽創新,從文化遺産所蘊含的傳統智慧中汲取力量,獲得經驗與啟示,才能更好地應對時代變革所帶來的挑戰。這首先需要秉持正確的保護理念,深入挖掘和系統闡釋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讓文物“活”在當下,積極融入時代、擁抱變化,為人們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文化遺産是人民創造的,因此在遺産保護工作中,要深化不同利益相關者參與的程度,積極鼓勵公眾參與到相關工作中。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褚建好介紹,在北京中軸線的保護過程中,北京市相關部門組織開展社區層面的懇談會,在充分尊重個體差異化利益與需求基礎上充分聽取多方意見。很多企業和社會機構認同中軸線的價值,通過定向捐資等方式擴大中軸線可持續建設的資金池。普通民眾也認識到自己是中軸線建設的一分子,以志願者身份參與到相關活動中。“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到遺産保護和自己的生活、居住的城市發展是緊密相連的,讓民眾的廣泛認同與參與成為北京中軸線保護最持久的助力。”褚建好説。
應對變局,還需要重視文化遺産監測體系的建設。要重視監測在整個遺産保護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健全遺産常態監測機制,完善遺産監測數據庫建設,加強對地質、生態災害的預警防範,增強文化遺産應對風險變化的能力。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很多文化遺産地均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監測體系,比如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其監測中心的250個監測點,像嵌入各個洞窟的神經元細胞,時刻感知、傳輸著所有窟內的每一個細小變化。除了數字化監測,數字化採集為雲岡石窟建起三維“數字檔案”,通過三維鐳射掃描技術,生成洞窟中各個方向的剖面圖,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
有效利用文化遺産,增進國際交流合作
宋新潮認為,有效利用文化遺産,最大程度發揮遺産的社會功能,是新時代文化遺産適應變革、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應有之義。近年來,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開展“鄉村遺産酒店示範項目”推介活動,探索古村落古民居活化利用的新途徑。比如浙江衢州對塢古村的村上酒舍,由一棟200多年的清代徽派老房子改造而成,以古法釀酒為民宿主題。改造最大程度保存了原建築結構、特徵和風貌,並提升了房屋的牢固性、保溫性、防水性等,使其更符合現代城市居住要求。二樓原是堆放雜物和糧食的空間,全部改造成了客房。村上酒舍以一個民宿救活一個古村,改變了整村被拆遷的命運,保留了全村的文脈和村民共同的鄉土記憶,成為鄉村遺産保護性開發的示範樣板。
應對時代變革,還需要增進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解冰介紹,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參與各項國際文化遺産領域的重要事務,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機構各類會議、開展國際能力建設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績。今年將舉行紀念“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系列活動等,展示我國在文化遺産國際交流領域的積極成果。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其生生不息的活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給我們在變革時代從容不迫的信心。”解冰説,希望進一步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傳播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理念,讓中華文明賡續不絕,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