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建築群在哪?北京正陽門箭樓正脊上藏著什麼寶物?上世紀50年代天安門廣場的地磚是啥樣?
為紀念北京建都870週年,首都博物館日前推出“輝煌中軸”展覽。此展覽是在全國文化中心領導小組指導下,由北京市文物局和首都博物館承辦。來自故宮博物院、洛陽博物館、安陽博物館、西安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等17家單位的53件(組)文物匯聚一堂,講述中軸線的悠久故事,彰顯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
領略壯美中軸魅力
1153年,金海陵王正式遷都燕京,稱中都,這標誌著北京第一次真正成為王朝的首都。金中都在建設過程中,參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規劃和建築式樣,將正在發展完善中的都城中軸線理念和範式引入北京,開北京中軸線之先河。
“輝煌中軸”展覽在紀念北京建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同時,將中軸線文化遺産的精髓提煉出來,通過“壯美中軸”“文化中軸”“永恒中軸”三部分,對中軸線的壯美秩序、思想源流、歷史發展、公眾化進程和保護工作進行系統闡釋。
“展覽採用交互沉浸的數字化設計理念和豐富多彩的新媒體藝術手法,為觀眾營造了一個古今相通、虛實交織的中軸線文化空間。”展覽形式設計、首都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鐘梅説,“多媒體展項不只是形式酷炫,更是為了生動表現中軸線的精神文化內涵。”
走進“壯美中軸”展區,一個16米長的沙盤將北京中軸線沿線建築全貌清晰呈現在眼前,帶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北京中軸線全長約7.8公里,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沙盤上的立體投影模擬出晝夜交替、四季輪轉的景象,讓人仿佛穿越時空,感受中軸線的歷史演變。沙盤兩側的電子屏滾動播放著三維動畫,立體展現故宮、天壇、景山等中軸線重要遺産點。
“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靈魂和脊梁,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由中軸線的建立而産生。”此次展覽策展人、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章文永介紹,北京中軸線始建於13世紀,歷經700餘年的發展,最終形成了由一系列宮苑建築、禮儀祭祀建築、城市管理設施、歷史地標、歷史街道、橋梁和遺址等共同構成的空間綜合體。
中軸線的概念是如何産生的呢?展廳裏有一件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槷表,反映了中軸思想的起源。槷表是古人通過測日影來確定方位的天文工具。《周禮·考工記》記載了都城建設中利用槷表定方位。在槷表的旁邊陳列著陶寺遺址出土的玉圭,也是測度影長的天文工具。
章文永説,華夏先民在長期生産生活實踐中,掌握了以測日影、觀天宇來確定時間節令和空間方位的方法,在此過程中形成以“中”為美的觀念,並將之延伸至社會領域,發展出“以中為尊”“象天法地”的價值觀、秩序觀。在都城選擇和規劃建設上産生了“居中而治”的理念,進而形成了具有“建中立極”意義的城市建築與文化空間序列——都城中軸線。
追溯都城發展歷史
展覽第二部分“文化中軸”介紹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淵源、理念、審美及建築工藝,揭示北京中軸線禮樂交融、多元共存的文化特徵,通過中軸線來詮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
中軸線是中國古代都城規劃長期發展的産物。早在5000年前,中華大地上的一些城市聚落已具備早期都城的基本內涵。考古工作者在遼寧牛河梁遺址、浙江良渚遺址、山西陶寺遺址、陜西石峁遺址等史前聚落遺址中,發現了高等級建築群、祭壇、南北貫通的大道等。專家認為,體現神權與王權的高等級建築群、祭壇與墓地具有龐大體量和象徵意義,為後世中軸線建築群成為古代都城的天際線奠定了基礎;祭祀、禮器的出現反映了禮樂制度的萌芽,是後世中軸線作為禮制空間的先聲。展覽中可以看到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良渚遺址出土的玉三叉形器、陶寺遺址出土的土鼓,它們是史前禮樂文化的代表性物證。
展廳裏圖文並茂的展板介紹了歷代都城規劃的演變。夏、商、周時期的都城出現了宮殿、壇廟等中軸線空間元素,形成了最初的體系和理論。秦漢時期的都城建設進一步模倣天象佈局,體現了“前朝後市、前朝後寢、南郊祭天”等禮制觀念。魏晉時期的都城在佈局上有了創新與改變,其中最重要的是曹魏鄴城出現了最早的中軸線建築群。隋唐至宋遼金時期,都城軸線上聚攏了越來越多的禮儀建築,空間序列的規制也更加清晰。元大都按照“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規制建立了宮苑、壇廟等重要場所,為明代北京城奠定了基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興修城垣、宮殿、衙署、壇廟等建築。清代仍以北京為都,進一步完善、拓展了中軸線建築。經過7個世紀的積累,北京中軸線最終形成了南北貫通、嚴謹有序的空間形態,成為中國傳統都城中軸建設的傑作和典範。
秦咸陽宮殿遺址出土的水神騎鳳紋空心磚殘塊、漢長安城遺址出土的“與天無極”瓦當、曹魏鄴城銅雀臺遺址出土的青石螭首、金中都大安殿遺址的銅坐龍、元大都遺址的藍色琉璃花磚、明代北京永定門石匾……歷代都城遺址的文物訴説著數千年來的興替變遷。
一件精美的青花鳳首扁壺引人注目。此壺出土于北京舊鼓樓大街豁口以東一處元代院落遺址。壺身為扁圓形,以鳳首為流,鳳尾作柄,用青料在壺身上繪出展翅飛翔的鳳鳥,器形與紋飾渾然一體,構思精絕。“這是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物。”章文永説,“青花瓷體現了元代承接唐宋並對不同文化相容並蓄的時代氣象,元大都正是在這種氛圍中誕生的偉大傑作。”
北京正陽門箭樓正脊上的清代銀質壓勝寶盒也是首博館藏珍品。壓勝是放置在古建築大脊(正脊)正中脊筒內的鎮物。古建築挑大脊時,由大脊兩端向中間壘砌脊筒,正中一塊脊筒要待其他項目完工後,在筒中置入壓勝再安放。此處位置叫龍口或龍門,安放壓勝的步驟稱為合龍。正陽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地位尊崇,因此正陽門正脊上的壓勝寶盒內鎮物種類多、規格高。
感受中軸文化內涵
“中軸線是重要的禮儀文化空間,這種禮儀文化背後的‘和合’精神一直傳承至今。”章文永説,展覽中的明《徐顯卿宦跡圖》(複製品)、清光緒《大婚圖》等,直觀地展示了歷史上曾在北京中軸線發生的重要事件,反映了中軸線區域是國家政務與禮制活動的中樞。
徐顯卿是明代官員,曾任職于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禮部、吏部等機構。《徐顯卿宦跡圖》描繪了其一生值得紀錄的事跡,如“瓊林登第”“皇極侍班”“楚藩持節”等,很多活動發生在北京中軸線範圍內,故此圖冊成為明代北京中軸線建築風貌的真實寫照。
清代光緒帝《大婚圖》共九冊,細緻地記錄了大婚中的納採、大徵、冊立、奉迎、合巹、慶賀和賜宴等禮儀程式。此次展出的“太和殿慶賀圖”“頒詔圖”描繪了“婚後禮”的場景,光緒帝在太和殿接受王公百官上表慶賀,隨後於天安門上舉行金鳳頒詔,將皇帝大婚的消息向全國頒布。
“在中國從傳統社會向近現代國家轉型的過程中,北京中軸線的性質與功能發生了重大轉變,中軸線建築群見證和記錄了這種轉型過程,成為具有厚重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産。”章文永説。
北京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第一路車票、1958年天安門廣場的混凝土地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景山公園門票、1985年人民大會堂春節聯歡會入場券……在“永恒中軸”展區,一批與北京中軸線有關的老物件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端詳。
“中軸線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在開展前,我們徵集到很多老照片和老物件,設計了這個開放式展項,以此增強觀眾與古都北京及中軸線的情感連接。”鐘梅介紹,觀眾可以掃碼參與,分享、展示與中軸線有關的藏品。
展覽的最後設有互動體驗空間,地面標注著中軸線的重要建築點位,站在相應的位置,眼前的電子屏上就會顯示建築的實景圖,觀眾可以“身臨其境”拍照留念。
“當前,北京中軸線保護已成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北京市專門設立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髮展基金,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用於資助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章文永説,越來越多的機構和個人加入中軸線保護的行列,文物保護與文化惠民的雙贏格局正在形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