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火爆出圈的《中國奇譚》給國産動畫留下了什麼?

發佈時間:2023-04-26 09:37:09 | 來源:中國報道 | 作者:邱慧 | 責任編輯:秦金月

2023年開年,中式奇幻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爆火,甚至超出了導演於水和其他幾位創作者的預料。

從1月1日開播到2月12日收官,這部以奇譚為主題、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上美影”)與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聯合出品的動畫在獨播平臺B站上的播放量超過2.4億次,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6分,與之相關的話題也多次在社交平臺上引發熱議。在國産動畫界,這樣的成績並不多見。

8個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動畫故事、11位不同風格的導演、濃郁的中國畫風和獨特的美學設定,再疊加素描與水墨畫風、京劇元素等創新形式,《中國奇譚》尚未完結時就被業內外稱作“中國動畫的範本之作”。

作為主創人員, 《中國奇譚》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導演於水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坦言,《中國奇譚》從創作之初就帶有不少實驗性色彩。此次上美影和B站給出的創作空間相對自由,每位創作者也都有充裕的時間打磨作品,為之後的國産動畫作出了示範,也進一步驗證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相結合的好作品能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上收穫成功。

意外的出圈

與傳統視角的《西遊記》故事不同,《中國奇譚》之《小妖怪的夏天》這集20分鐘的動畫短片從小妖怪的視角重新想像並講述了“西遊記”。

以小人物的視角講故事是於水一貫的創作風格。用他的話來説,按文藝作品的寫作對象來分,無非是英雄人物和小人物。前者和大眾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後者能引起最廣泛的共鳴。

毫不猶豫地應允《中國奇譚》出品方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和總導演陳廖宇的邀請後,於水開啟了奇譚故事相關的“半命題”式創作。“在中國古代故事裏,耳熟能詳的誌怪故事就是《西遊記》。”他向圖書館借來了《西遊記》,反覆通讀。在此前的多數作品裏,《西遊記》故事的主角都是取經的唐僧師徒四人,而通篇出現的無名無姓的小妖怪則鮮有人關注。

“一個龐大的妖怪系統裏,處在底層的妖怪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於水告訴記者,“可能還需要到現實中尋找答案。”

讓於水驚喜的是,以小豬妖為主人公的短動畫一經播出,就引來了觀劇熱潮。故事的開始是小豬妖在樹蔭下愜意地午睡卻被烏鴉隊友通知開會,會後又被熊教頭指揮著要完成1000支箭的工作任務。“這分明是職場生活……”不少網友對此産生共情,認為小豬妖正是社畜在職場上的真實狀態印證。

“沒有刻意營造職場的故事氛圍。”於水告訴記者,直到做完《小妖怪的夏天》分鏡腳本,團隊成員在討論時提出社畜類比時,自己才意識到這部作品可能會被解讀成職場。

“社畜”“真實”“打工人”……與職場相呼應的評論刷屏式地出現在螢幕上,其中“我想離開浪浪山”“你在教我做事”的臺詞更是出圈,成為多個社交平臺的熱詞。

“出圈是意料之外的。”於水説,一開始創作時很自然地想到既然在一個山洞裏邊,要幹活,還有上司,那小豬妖一定會碰到所謂職場的事情。另一方面,它確實暗合了現在一些職場現象,大家會産生比較多的共鳴。

共鳴之外,共情點也出現在諸多細節裏。動畫裏,小豬妖在“工作”回山途中,腳步一轉回了趟家,出門前豬媽媽又再度嘮叨沒完。不少觀眾直呼,這像極了自己離家前的場景。

在於水看來,小豬妖工作途中回家的情節讓這個動畫人物變得更為立體,也讓整部片子抽離了小豬妖不斷被加壓的“緊張”節奏,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能有片刻的鬆弛感。他説,映射到現實生活裏,小豬妖與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在異鄉工作,偶爾才能有回家的機會,在家庭觀念根深蒂固的中國,小豬妖和母親的關係也成了大眾和家庭關係的映照。

於水分析,《小妖怪的夏天》之所以能爆火“出圈”,與足夠長的製作週期不無關係。此前,他做其他動畫時,半年多的時間需要製作完成12集,相比之下,《中國奇譚》則有更為充足的時間對內容、畫面打磨,讓故事、畫面都更趨近理想狀態。

“國創”自我意識的覺醒

儘管三維動畫已是大趨勢,但在二維動畫《小妖怪的夏天》播出後,彈幕裏還是不乏“回憶”——“還是熟悉的上美影”“上美影回來了”“找到了兒時的感覺”……

於水介紹,除了二維、《中國奇譚》還囊括了三維、剪紙、定格、三渲二等不同手法,表現形式上還有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等動畫片中就帶有的獨特中國元素以及中西合璧的創新形式

《中國奇譚》爆紅後,外界和媒體紛紛將目光投向這個平均年齡在30歲——40歲的年輕主創人員團隊。“獨特的風格如何形成”“何以復刻”成為團隊時常被問及的話題。

總導演陳廖宇説,整個動畫集的誕生有兩個理念一直強調,一是上美影一直以來的那句:“不模倣別人,不重復自己”;二是對中式奇幻的堅持,“不要讓中國特性成為創作負擔”,創作的基調是自由,要讓傳統文化“為我所用”。

陳廖宇分析,中國動畫正在進入自我意識覺醒的階段。他坦言:“早期我們能夠看到國內作品有許多模倣的痕跡,到2022年中國動畫已經走過了一百年的發展歷程,如今都在嘗試向觀眾強調中國獨特的風格,包括觀念、審美等元素。這種自我意識覺醒,也意味著産業正在走向成熟和多元化。”

在於水的觀察裏,2005年開啟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動畫就給中國動畫的商業化帶來了新起點,隨後的《熊出沒》也是中國動畫商業化進程中的優秀範例。

談及被外界評為“上了新高度”的《中國奇譚》,於水告訴記者,在創作過程中,團隊一方面希望能夠對上美影的經典風格有所傳承,另一方面也想要有所創新,而要確定一種新的美術風格並非易事情。小時候連環畫裏的畫風特點,當代畫師的作品,各式樣的資料得輪番看,在反覆探索畫風、技法,歷經推翻重來後,最終才有了“以國畫風格為基礎,大量採用留白、暈染等傳統技法,同時結合西方繪畫的優勢融入透視、光影等技術”的美術風格。

在致敬經典的同時,每支短片也承載著“突破”的責任——這不僅是主創成員在創作過程中的基調,也成了社交平臺上觀眾對於《中國奇譚》的期待。“整個創作過程中,上美影廠給予的創作自由和藝術上的把關,讓我們大顯身手。”於水坦言,在大眾傳統的認知裏,上美影代表著經典動畫,但在這次的創作過程中,自己和其他創作者都感覺到,前輩的思路更為前衛,時不時地會鼓勵創作者風格再極致一些,而不是讓大家做成某種所謂市場既定的類型。

《中國奇譚》的顧問團隊裏,有在《哪吒鬧海》中擔任原畫並導演了1999年動畫《寶蓮燈》的常光希、《舒克與貝塔》的導演之一姚光華、《葫蘆兄弟》導演之一的周克勤等老一代動畫人。“這是不少觀眾覺得《中國奇譚》在美學風格上似曾相識的原因。”於水説。

穩步上升的國産動畫

《中國奇譚》出圈後,不少業內人士都給予其高度評價,認為它的出現對於尚處在工業化初期的中國動畫而言,具有開山問路的意義。

動畫行業從業多年,於水眼見著中國動畫發展脈絡形成。在他看來,中國動畫正在螺旋式地向上發展。他補充道,小的起伏波動會有,整體大趨勢是穩步上升的。

儘管此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國産動畫難以擺脫模倣的痕跡,直至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回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極具中國元素的影片上映後,國産動畫界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於水向記者直言,目前我國的動畫製作水準已經逐步趨近世界上先進的動畫製作水準,工業化流程上的差距也在肉眼可見的縮小。

接受媒體採訪時,陳廖宇對當前中國動畫産業作了總結。“當今的中國動畫産業正在形成新的本土意識和創作氛圍。”他坦言,中國有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澱,也有充盈的創新環境。國創動畫要創新,那就得做有中國特色的內容,向更多的人展示中國文化。

具體到《小妖怪的夏天》,於水説,除了獨特的畫風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全片講述的是中國人處事方式和民族性格的故事。

“共情力是作品較為關鍵的因素之一。”於水認為觀眾被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對與作品互動産生的體驗、情緒以及對世界的理解,引發了觀眾對作品的共鳴,這也是成為好內容的必需品。

他始終堅信,作品與觀眾是雙向奔赴的,好的作品會找到自己的觀眾群。無論院校裏,還是已經畢業的動畫專業學生,總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出現,他補充道。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邱慧

圖片來源:劇照截圖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