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88年前的倫敦藝展何以在西方颳起“中國風”?

發佈時間:2023-04-14 09:31:2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徐婉玲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新社北京4月13日電 題:88年前的倫敦藝展何以在西方颳起“中國風”?

作者 徐婉玲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走過近百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不僅精心保管著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皇家宮殿和舊藏珍寶,而且通過多種方式極大豐富了文物藏品,形成古書畫、古器物、宮廷文物、書籍檔案等領域蔚成系列、總數186萬餘件的珍貴館藏。

多年來,故宮博物院持續致力於通過文物交流互換展覽、共同保護項目、共同考古等渠道同世界對話,讓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領略中華文化之美。鮮為人知的是,88年前舉辦的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是故宮博物院文物珍品的首次出國展覽,並在當時的歐洲時尚界颳起一股強勁“中國風”。

對今天的人們而言,回望倫敦藝展的舉辦過程,了解這場“中國風”的由來和影響,能為挖掘傳統文化價值、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帶來啟示。

英國漢學界期待舉辦中國藝術展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緣起于英國著名中國瓷器收藏家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的提議。1925年故宮博物院對外開放時,他曾赴北京參觀展覽。1929年7月,大維德向故宮博物院捐款,用於改造景陽宮瓷器陳列室。8月,故宮博物院聘請大維德擔任顧問。這些機緣使得他有機會親自參與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登錄和展覽策劃工作,與大量中國宮廷文物進行了近距離接觸。及至1931年,大維德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設立中國藝術與考古委員會,舉辦一場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的設想在英國漢學界逐步達成共識。

1934年2月,大維德會同其他幾位收藏家共同簽署《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備忘錄》,函請相關人士轉呈當時的國民政府。在備忘錄裏,他詳細陳述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與促進國際政治交往、提升國家文化形象以及改善商業經濟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繫,特別邀請中國選送故宮博物院歷代收藏品以及中國近年考古發掘品赴英倫展覽。

1934年9月,故宮博物院所藏之足以代表本國藝術文化者選單擬定。10月,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會成立,下設銅器、瓷器、書畫等若干專門委員會,延請唐蘭、容庚、郭葆昌、朱文鈞、陳漢第、鄧以蟄諸先生討論展覽品類並擬定展品標準。出國辦展各類事項緊鑼密鼓開展起來。

西方人士得見中國藝術之偉美

相關展品正式登陸倫敦前,委員會特別在上海舉辦了一次大規模的預展。1935年4月8日至5月5日,“倫敦中國藝術展覽上海預展會”在上海公共租界仁記路東口中國銀行舊址室內公開展覽,商周鼎彝、宋元書畫、明清瓷器等在上海預展會得到系統陳列。

此次預展是中國藝術品的一次系統呈現,初步建構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在中國藝術史上有獨特地位。

被視為“國之重器”的青銅器,幾乎匯集了當時中國主要文化機構最重要的藏品(包括傳世品和出土品),共計108件。其中,清宮舊藏傳世青銅器計96件,由故宮博物院和古物陳列所選送;最新考古發掘出土青銅器計12件,由河南博物院選送的8件為1923年發掘出土的“新鄭彝器”,由安徽省立圖書館選送的4件為1933年壽縣出土的“楚器”。瓷器出品則以明清官窯瓷器為大宗,且僅限故宮博物院出品,總計352件。書畫出品僅限故宮博物院和古物陳列所,儘量選出各派重要作家的作品,總計175件。

上海預展會結束後,參展文物于1935年6月6日由英國政府所派巡洋艦裝載駛離上海,環印度洋、紅海及地中海西行,于7月25日抵達樸次茅斯港口。11月28日,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在伯靈頓宮開幕。倫敦藝展會的陳列佈置以中國朝代先後為脈絡,所陳列的文物大致按照商、周、戰國、漢魏、唐、宋、元、明、清等時代劃分,各朝代的青銅器、書法、繪畫、雕塑、陶瓷、玉器、織繡等被並置在一起。

《泰晤士報》特別稱讚此種展覽佈置,不僅考慮以整體來呈現展覽會,而且還以其內在聯繫來安排各個陳列室,以展示每個朝代別具一格的藝術特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被列為“傢具雜項”的皇帝寶座受到英方專家的重視和西方民眾追捧:皇帝的寶座、屏風以及文房用品被佈置在伯靈頓宮第9展廳的入口處,英國的各大報紙也對此進行了持續關注和報道。

倫敦藝展颳起中國時尚風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是故宮博物院文物珍品的首次出國展覽,在歐洲時尚界颳起一股強勁的“中國風”。中國佛像的衣紋、書法的線條、瓷器的色彩,都被視為東方文化的重要元素,在時尚服裝設計和個性飾品製作領域得到廣泛借鑒和使用。

展覽開幕前,Vogue雜誌于1935年10月30日用一整版的篇幅,梳理預測了中國佛像的衣紋裝飾以及陶瓷的花紋色彩,即將對時尚帶來的一些影響。倫敦藝展開幕後,歐洲時尚設計師陸續趕赴伯靈頓宮參觀展覽,希望從中找尋時尚設計的靈感。一條春季時尚長裙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展覽中的一座唐代漢白玉菩薩立姿像。佛像婀娜娉婷的身姿、華美精緻的瓔珞以及輕薄柔軟的長裙,深深吸引著設計師的目光。

展覽在歐洲開啟了新的時尚潮流。設計師製作了帶印花的絲綢中長緊身衣裙,織物上的圖案源於中國書法的線條和色彩,一整塊布料上的大面積鑲嵌以及對暗色系的偏愛,使得這些服裝更具高級感和神秘感。多款新式禮服和帽子的靈感來自於展覽中陳列的繪畫,例如文人畫中的布衣斗笠和宮廷畫中的朝服官帽。一時間,歐洲的皇室成員、貴族名媛都以擁有一件中國元素的時尚單品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和時尚品位的追求。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堪稱一場彪炳史冊的國際藝術展。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時任院長李維廉爵士(Sir William Llewellyn)稱讚,這是一場“最為精彩、最為全面”的中國藝術展,它表明“中國不同時期的各類藝術已臻于完善”。

國家交往與文化互動始終是國際展覽關注的一個重點。特定歷史時空中的展覽並非純粹和中立的,無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中國藝術,哪些文物被選中,以何種方式被排列展示,無不透露展覽的判斷和意圖。倫敦藝展有一條貫徹始終的主線,那就是中英雙方專家都在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的語境中衡量和闡釋中國藝術,包括宮廷收藏在中華文化發展脈絡裏的意義,以及中華文明的見證物和藝術品在世界文化藝術審美中的位置。

故宮已走過600多年的歷程,回望這些歷史經驗,對於人們當下挖掘中華文化價值、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以及促進民心相連相通仍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完)

作者簡介:

徐婉玲,藝術學博士,研究館員。現任職于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主要從事故宮博物院史和近代中國博物館史研究,並擔任故宮文物南遷研究所所長。長期潛心故宮博物院院史研究,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並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2012年,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博物館與認同之建構:以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為中心”。2018年,獲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藝術專業與管理人才國際交流項目”資助,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整理研究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相關檔案文獻。2019年,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故宮文物南遷史料整理與史跡保護研究”子課題負責人。2021年,策劃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5號館基本陳列以及2號館“歸去來:故宮南遷書畫文獻展”。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