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舞”出中國好故事 傳統文化題材舞劇頻頻破“圈”

發佈時間:2023-04-13 09:47:21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應妮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原標題:“舞”出中國好故事傳統文化題材舞劇頻頻破“圈”

中新社北京4月12日電 咏春拳與八卦掌太極拳螳螂拳的“打通關”對決,以“舞”演“武”一氣呵成行雲流水;徐徐展開畫卷,舞者化身青綠山水,婀娜多姿、腰肢款擺令人心醉;垂眸而出、步伐蹁躚、頓挫有力,在“五星出東方”的萬千絲線中舞者們一展大漢磅薄氣勢……近年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題材的舞劇作品屢屢大熱,贏得市場和口碑雙贏。

剛剛在中國國家大劇院完成三天五場演出的舞劇《咏春》是首次來北京,劇組感受到觀眾的巨大熱情。演出票早早售罄,全場幾乎座無虛席,每每結束都是掌聲雷動,謝幕起碼5次以上。該劇以“咏春拳”和“香雲紗”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為線索,剛柔並濟,傳統文化在劇中散發著悠長的魅力。

事實上,以傳統文化為表現對象的舞劇一直是中國舞蹈的重要題材。誕生於1979年的經典民族舞劇《絲路花雨》,讓敦煌壁畫由墻面走向舞臺,44年間走遍40多個國家和地區,觀演人次超過500萬。甘肅省歌舞劇院副院長安寧認為,《絲路花雨》之所以能成為現象級作品,很大程度源於其挖掘並呈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世界元素;傳承延續經典作品的藝術生命力,則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不斷創新。

隨著傳統文化的熱絡,相關優秀舞劇也不斷涌現。舞劇《醒·獅》中幾乎所有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主創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説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讓人一眼閱盡嶺南文化;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漁光曲”舞段,將中國古典舞的身韻融于富有上海弄堂生活氣息的動作中;舞劇《敦煌》中“飛天”舞段,則把敦煌舞的典型姿態“三道彎”化于芭蕾的開繃直立;舞劇《孔子》中的“採薇”舞段,衣襟飄飄的女子們似弱柳扶風,飄逸裙邊如水波漣漪。這些舞蹈片段既有中國舞蹈獨特韻味,又將民族審美與時代趣味融于一體,在網際網路平臺上廣泛傳播,深受年輕觀眾喜愛。

在贏得口碑之餘,這些舞劇還不斷在市場上創造奇跡。日前,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公佈的《2022年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22演出市場票房收入前十中,舞蹈《只此青綠》和《永不消逝的電波》分列第一和第三。中國舞、民族舞類型的舞劇項目數量佔比達到56%,成為最受演出市場歡迎的舞蹈類型。

對此,劇場業者也感受頗深。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總經理張利説:“大型民族舞劇最受觀眾歡迎,《只此青綠》《五星出東方》等都是其中的代表。這些作品的表現方式和藝術手法新穎別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習慣,售票率可達90%。”在他看來,欣賞舞劇已成為一種潮流,一些年輕觀眾會穿著傳統服飾來看演出,還有觀眾會專程到多個城市反覆看同一部劇。這些觀眾的復觀率很高,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並不斷擴大的粉絲群體。

這些在中國熱演的舞劇,也在制定境外巡演計劃。《孔子》早已登上過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的舞臺。《只此青綠》則將首次出境演出放在了澳門特別行政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今年8月和9月,港澳同胞將在當地欣賞到這一唯美震撼的中國傳統舞蹈詩劇。(記者 應妮)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