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尺布,一盞燈,一個牛皮人兒,一副方言唱腔,上演人間萬事,調動千軍和萬馬,這就是皮影戲的世界。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藝人在白色幕布後,一邊操作皮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將故事細細道來。
在中國,皮影戲遍佈大江南北,派系眾多,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就有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華音老腔等。
新疆皮影戲較多地保持著我國皮影戲的早期面貌,造型粗獷古樸、線條簡練、雕繪結合,充分體現著西北地區的造型特徵,故事、唱腔充分體現新疆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色。
傳承人為“中國影子”增添新疆味
影人坐臥行走、翻轉踢打、提袍甩袖……白色幕布背後的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朱新貴手握木桿,手指每動一下,皮影形象也隨之翻打騰躍。
朱新貴出生於梨園世家,師承其父親朱仁義。作為新疆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朱新貴已堅持皮影戲表演20餘年。
“小時候就是在父親的皮影戲班子里長大,常坐在載著皮影箱的驢車上,跟著父親的戲班子走村串寨地表演,正是那時和皮影結下了深厚的緣分。”朱新貴説。
除了耳濡目染,“三顧茅廬”對於求學時期的朱新貴來説是家常便飯。打聽到哪有皮影行家,便立刻動身,三番五次拜訪求藝。陜西渭南淬煉唱腔、湖北雲夢操練影人。很快,朱新貴的皮影耍得越來越得心應手,成了一名地道的皮影戲藝人。
朱新貴表示,皮影藝術集編劇、導演、演員于一體,要可挑簽子、可唱秦腔,可寫劇本。皮影戲能夠傳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開花,離不開創新。
在朱新貴的皮影工作室裏,記者看見,天花板上空、四週墻壁上都挂滿了各式各樣、色彩鮮艷的皮影。有一排很特別,朱新貴將它們從吊著的繩索上拿下來,定睛一看,這皮影帶著維吾爾族花帽,梳著長辮,新疆姑娘的形象栩栩如生。
他告訴記者,以傳統民間技藝皮影戲為載體,將現代元素、新疆本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進行創作,更受當地群眾的喜愛。系列皮影裏,還有蒙古包、駿馬、穿著艾德萊斯綢服裝的少女和留著八字鬍的維吾爾大叔。
近年,朱新貴創作不少新疆題材的皮影戲,如《阿凡提的故事》《林則徐在昌吉》《情係阿什裏》等劇目。皮影小人跳著黑走馬,彈著冬不拉……
“00後”也有非遺“守”藝人
説到皮影傳承,新疆有著一批更為鮮活的血液。在烏魯木齊縣南山腳下的永豐鎮有個“皮影微團”。微團由8名“00”後成員組成,都是在校大學生,平時利用課餘時間進行非遺皮影工藝展演。趙博文是其中一員,剛學時,她以為操控皮影是件簡單的事,沒想到僅僅是學會幾根操縱桿的分合,就花掉一週時間。“為了讓皮影人物活起來,每天都要重復練習,手上都磨出了繭子。”
如今,皮影微團的大學生們都成了“非遺明星”,每逢節假日,社區、商場都會邀請她們前去表演。“商演的收入我們除了用來購買服飾、皮影等,更多的是用於義演。”趙博文説。
烏魯木齊76小的小學生們表演起皮影戲同樣毫不遜色。2017年,在烏魯木齊非遺傳承人楊姍的帶領下,學校成立了皮影社團。為了讓更多孩子科學系統地了解、學習皮影戲,楊姍和學校幾位美術老師一起編寫了皮影課程教材,包括皮影道具製作、皮影表演等內容。
學生們有的擅長製作皮影人物,有的唱腔清脆。“我能獨立製作出阿凡提、孫悟空的皮影,看著自己親手製作的皮影在幕布前活靈活現,這種體驗真棒。”學生王懿則説。
楊姍介紹,多年來,76小學已有上千名孩子學習了皮影藝術,2021年,該校還被評為新疆傳統工藝(皮影製作與表演)傳承基地。在這裡,每個孩子都成了皮影戲的傳承人。
老技藝亟待“牽手”新潮流
雖然喜愛皮影、學習皮影的人很多,但是真正願意傳承皮影戲技藝人卻很匱乏。朱新貴表示,製作和表演藝人如今都已步入高齡,這門精湛的技藝眼看著就要失傳。而如今,由於其製作工序繁雜奇妙,表演技能要求高,經濟收入微薄,導致主動選擇以演藝皮影為職業的年輕人很少。
朱新貴表示,如果非遺能變成職業,將吸引更多人投身非遺傳承事業。“就皮影而言,學習耗時耗力,沒有經濟來源便很難全力以赴。現在,很多傳承人將講習場所設立在家中,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技藝困在一定的圈子裏,註定無法揚名。”
好的是,近年來,皮影找到了新的窗口。年輕的90後設計師張潔璐將首飾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皮影相結合,皮影首飾在海外時裝周上大放異彩。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學生楊小萌設計的《皮影耳環·清香襲人皮影車挂·虎虎生威》作品,將皮影藝術與首飾、挂飾相結合設計出獨具特色的車挂、耳環等。“這也為新疆皮影文創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啟發。”
朱新貴建議,傳承要與現代元素結合,開發具有地域特色、時代感的作品,讓古老的技藝與潮流接軌,相信中國將颳起陣陣“國潮”風。(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