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2005年建成的通濟堰攔河壩,結束了通濟堰低壩引水的歷史。
四川省水利廳供圖
圖②:四川省通濟堰優質供水潤澤下的濕地公園。
本報記者 王明峰攝
圖③:四川省通濟堰辮狀渠係示意圖。
四川省水利廳供圖
圖④: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的三蘇祠蘇軾雕像。
羅曉鳴攝(影像中國)
圖⑤:四川省通濟堰灌溉下的眉山市東坡區永豐村高標準農田。
侯建明攝(人民視覺)
四川省通濟堰位於成都平原西南部,介於岷江與長丘山之間,是岷江中游著名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已有2000多年曆史。如今通濟堰已發展成具有灌溉、防洪和工業、生活及生態供水等多功能的大型灌排相容工程,灌溉面積52萬畝,惠及超百萬人口。
四川省通濟堰成功入選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成為都江堰灌區範圍內的第二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成都平原,岷江奔涌。從都江堰無壩引水,到通濟堰有壩引水,兩處世界遺産在岷江流域一上一下,都體現出我國自古以來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治水理念。
站在通濟堰渠首攔河壩上,向北望去,奔流的南河河水至此寧靜;向南望去,天府之國的千里沃野受此潤澤。
有壩引水,壩體如何修建
通濟堰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有壩引水工程。有壩引水工程,即設置攔河壩控制河道水流,抬高水位,保證引水的取水樞紐。有壩引水一般適用於河道流量能保證引水量要求,而水位低於設計引水位的情況。
通濟堰渠首的攔河壩位於成都市新津區南河、西河、金馬河交匯處,曾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運用時間最長的活動壩之一。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通濟堰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周本川介紹,通濟堰始建於西漢,經唐代重建,宋代擴修。宋代修復通濟堰時,渠首已從無壩引水逐步發展為有壩引水。歷史上,通濟堰渠首壩體的修建經歷了多次變化,主要有兩種方法:籠石與砌石。
籠石,即以竹籠內裝填卵石構築活動壩,其優點是當地盛産竹木、卵石,建造價格低廉,施工方便;另外,當洪水來臨,可以沖走竹籠壘石的壩體,避免內澇。其缺點是不耐久,須每年定期維護。
砌石,即構築固定壩,優點是耐沖刷,但費用昂貴,可能還會影響行洪。
兩種方法各有優劣,但籠石派的主張曾長期佔據上風,這也為通濟堰渠首成為我國歷史上規模大、運用時間長的活動壩奠定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為兼顧引水和防汛,人們修建了較低的固定攔河壩,但仍然經不起洪水長年沖刷,且引水量嚴重不足。隨著灌區工農業生産的發展,原有渠首工程已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2005年建成的永久性攔河壩,結束了通濟堰低壩引水的歷史。
大壩的修建形成了300萬立方米的調蓄庫容,保證了灌區52萬畝農田穩産增收,結束了通濟堰灌區時段缺水的歷史,為灌區的糧食生産打下了堅固的用水保障基礎。
古堰新生,助力泡菜之鄉
我國歷史上,凡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的地區,很多都成為重要的經濟區域。西漢時期,蜀郡守文翁開創通濟堰,古堰開始潤澤民生。唐代擴建後,灌區面積達到16萬畝。宋代時,灌區面積擴展到34萬畝。灌區之富庶備受詩人陸游稱讚:“其山川靈秀,物産豐富,甲于西蜀。”通濟堰灌區因地制宜,通過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現有條件,不僅巧妙實現了灌溉、抗旱等綜合功能,還沒有破壞自然環境,體現出高超的水利規划水平。
在長期治水實踐中,通濟堰還摸索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系。通濟堰管理者積累了“歲修準則”等治水經驗,創造出“砌石硬堰”“以簍易石”等傳統工程技術,設立堰工局,實行堰長制,採取輪灌制等,形成了具有通濟堰特色的水利管理體制。
自1949年至2022年的70餘年間,通濟堰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經歷恢復、擴建、技術改造、鞏固發展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幾個階段後,通濟堰的建設和管理不斷提升,千年古堰發揮新的效益。
通濟堰管理處規劃計劃建設科科長唐德建回憶:“1998年前,通濟堰渠道全是土渠,渠水跑冒滴漏現象非常嚴重,渠水從渠首流至尾部灌區需要一個星期,水資源浪費嚴重,效率低下。”從1998年至2019年,通濟堰進行全渠段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渠道硬化後,解決了渠道滲漏問題,輸水速度提高了近3倍,水利用率也大幅度提高。同時,安裝機電設備控制閘門,提升了灌區標準化規範化管理水準。灌區資訊化建設不斷推進,全渠段監測水質、監控渠道工程運作後,向渠道排污、違規佔用渠道等涉水事件明顯減少。
如今,通濟堰惠及100多萬人口,汩汩灌溉著52萬畝農田,不僅保障了灌區糧食安全,而且培育了萬畝柑橘園、萬畝葡萄園等特色農業園區。
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農民李建良説,有了通濟堰充沛的水源,灌區在種植糧食之外,通過打季節差,還種植青菜、蘿蔔等蔬菜,供給當地的泡菜企業。這不僅增加了農戶的收入,也助力東坡區成為泡菜之鄉。新津黃辣丁、青神竹編等國家地理標誌産品的培育,也都離不開通濟堰的貢獻。
同時,通濟堰為灌區多家工業園區提供了充足的生産用水,確保生産穩定,通濟堰灌區工業産值約佔眉山市工業總産值1/2。
水清河暢,澆灌親水樂園
通濟堰灌溉工程改善了灌區的自然環境,並對古代眉州及周邊城鎮的城市規劃有潛在的影響。
通濟堰管理處黨委書記、處長白文斌介紹,古代通濟堰灌溉工程渠首及以下的各級渠道,形成了與天然河道類似的渠係。這些渠係集合了灌溉、防洪、水運和城市供水等功能,又與河流環境融為一體,體現了古人先進的水利規劃理念。
渠係呈辮狀也是通濟堰的一大特色,幹渠縱橫貫穿,支渠鬥渠交織延綿,宛如髮辮。白文斌説:“辮狀的渠係佈置可在洪峰到來時,拓寬河床,迅速降低汛期水位,減少洪水帶來的損失。通濟堰高水準的防洪能力,對岷江西岸小流域防洪抗澇和水生態改善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眉山市河長辦副主任劉建武介紹,推行河長制以來,通濟堰的渠係流域進行了持久深入的治理,水質得到持續改善,目前水質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Ⅲ類以上。通濟堰年引水量為11億立方米,充沛優質的水資源保障了灌區內10多條河流、多個城鎮及濕地公園生態用水之需。
如今,通濟堰流域內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城市變得更加宜居。景觀走廊、濕地公園吸引不少遊客駐足。在眉山市彭山區,因通濟堰的優質供水誕生的一批濕地公園,成為市民喜愛的親水樂園。清晨和傍晚,許多市民會就近到濕地公園鍛鍊遊玩。悠悠歲月裏,翻山越嶺的渠係滋潤著田野,也滋養了人們的幸福生活。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