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承載著獨特文化價值!傳統手工藝如何載道"出海"?

發佈時間:2023-02-14 08:50:1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徐文欣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新社北京2月13日電 題:傳統手工藝如何載道“出海”?

——專訪暨南大學文化遺産創意産業研究院院長陳平

中新社記者 徐文欣


2022年10月9日,暨南大學提請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教席獲得成功,成為在傳統手工藝領域全球唯一的教席獲得者。

近日,暨南大學文化遺産創意産業研究院院長、首席教席主持陳平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她表示,傳統手工藝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跨越歷史、跨越國界,在提高國家軟實力、擴大對外交流、展現國家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暨南大學經歷了怎樣的申請歷程?作為首席教席主持,您做了哪些工作?

陳平:從2000年開始,我一直從事民間藝術保護工作,也在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擔任負責人。在工作實踐中,我發現全球各國的傳統手工藝都面臨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困境。

如何在“永續利用”和“不走樣”的發展前提下,實現傳統手工藝公益性與産業功能的充分整合?如何調動當代民間手工藝者傳承創新的積極性?這些問題困擾著傳承人、研究者和管理部門。我希望通過教育與實踐的結合,探索傳承機制,為解決問題提供思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與資質,其宗旨在於通過全球高等教育機構間的網路資源合作交流,實現知識共用合作,開展國際學術界的專業培訓、研究和交流等活動。教席主張通過跨國、跨界、跨領域合作以及社區與專責機構相互支援,為從業人員提供專業知識培訓。

為此,暨南大學文化遺産創意産業研究院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我們策劃並組織“一帶一路”文化遺産合作與交流國際研討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意設計(創意一百)人才培訓計劃、《嶺南非遺傳承傳播田野調查與口述史》實踐教學協同創新項目;創辦大學藝術空間,為地方政府梳理傳統文脈、設計文旅創意産品,與國際學者聯合開展學術課題研究;同時積極尋求社會資源支援,參與國際交流活動,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公約與遺産多樣化可持續發展等理念,這也是獲得教席資格的基礎條件。

2021年4月,暨南大學正式提請申報“世界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教席,得到了國內外大學與機構的大力支援。申報教席讓我們學會如何爭取國際話語權、如何遵守國際規則、如何表述我們的立場與觀點、如何利用國際平臺傳遞我們的思想與價值觀,也體會到要讓外國人讀懂中國,我們也要讀懂世界。

中新社記者:成功申請教席將解決哪些傳統手工藝生存困境?

陳平:歷史長河中,中國發明的陶瓷、制茶、玉器、絲綢染織、木雕磚雕、造紙技術等傳統手工藝技藝,凝結了中華工匠薪火相傳的勞動智慧與審美意識,還為當時的世界帶來經濟效益,是藝術、科技、商業有機結合的人類共用財富。

隨著高科技時代的到來,在現代傳承過程中,這些曾熠熠生輝的技藝面臨很多困境:如何既確保傳統工藝原汁原味,又符合現代市場與審美需求?如何使青年傳承人意識到傳統工藝的價值?如何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併為從業者帶來較好的收入?

基於以上考慮,教席將開展面向傳統手工藝人特別是青年、婦女的專項培訓,讓他們了解傳統工藝現代化轉型,提高其生存技能,讓傳統手工藝的繼承創新與現代設計創意理念相結合。

教席將聚焦三方面問題:一,由於經濟發展迅速,傳統手工藝在技術、設計、商業模式等領域缺乏創新能力,如何打破此類傳承困境;二,手工藝人專注于各自領域,但普遍缺乏商業能力與創業思維,如何讓工藝品適應當下市場;三,女性手工藝人處於弱勢地位,如何提升她們的身份與地位。

教席將積極響應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公約,促進全世界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推動手工藝人就業及創業。

中新社記者:如何兼顧傳承與創新,提升傳統手工藝品及文化遺産的市場競爭力?

陳平:時間和藝術的關係緊密而微妙,幫助手工藝跨越時間、適應當下,需要兼顧傳承與創新。在傳承方面,全社會要為保護文化遺産共同努力,為它們找到當下合適的場景與舞臺。既要恢復優秀的傳統手工藝技藝,特別是傳承人的培訓、培養,讓青年人主動參與傳承;又要恢復民間節慶與傳統民俗,不能丟失富有美好內涵的傳統藝術節慶。

在創新方面,要運用新方式提升賦能傳統手工藝,把傳統元素引入設計中,增強消費者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文化遺産要融入生活,要進行商業的研究轉換,這需要設計師、商業機構以及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

中新社記者:面對各國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文化遺産如何實現價值傳播?

陳平:文化遺産跨越時空,具有極強的歷史性、藝術性和社會性,承載著多元文化價值體系。

首先,文化遺産價值具有符號化傳播的可能。中國的陶瓷、絲綢等都已實現“器物載道”,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徵;同時,戲劇、舞蹈、武術、太極這些非具象的藝術也成為海外民眾感知中國的重要方式。這些“心物二元性”的符號,將物質與非物質、感知形象與指代意義結合,把文化遺産蘊含的歷史、藝術、科技和社會等價值變得更豐富、形象、生動,從而形成廣泛傳播的精神內涵。

其次,應以産業帶動文化遺産價值傳播。許多遺産地有著特色傳統工藝和技術,並産生歷史悠久且獨特的文化産品,其蘊含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元素,成為映射民俗的遺産符號。

最後,可用旅遊引導遺産價值傳播。中國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通過旅遊宣傳,建立全球傳播的IP,以突出文化遺産價值的深層內涵,提升公眾普適性認同,是當下值得探索的方向。

中新社記者:如何借助傳統手工藝等文化遺産,在海外講好中國故事?

陳平:文化遺産的海外傳播需要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在跨地域、跨文化合作交流中的作用,有效傳播中國故事與中國精神。

首先,強化多元産業的整體帶動,加強傳統與當代的相容並蓄。讓不同的價值觀獲得溝通和理解,是遺産價值跨文化傳播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建立系統化、規範化、標準化的産業系統,從而有效傳播中國特有的地域人文基因和文化秉性,帶動文化符號跨越時空的距離,建立起完整的文化擴散體系,才能引導受眾去感知和體驗文化的核心內涵。

其次,開拓資訊傳播的創新路徑,突出文化語言的普適性。文化遺産可以結合創意産業,通過時尚設計、電影與視頻、互動軟體、音樂、表演藝術、出版等形式,以一種自然平和、水到渠成的藝術創造方式為價值傳播提供“源動力”。

最後,建立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增強傳播人才儲備。一方面,文化遺産價值傳播涉及多元資源,需要以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及交流方式,為專家學者、手工藝大師、高校學生、創意人才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另一方面,需要圍繞文化遺産的價值傳播開展學術論壇、人才培養等活動,增強海內外人才的互動交流,為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與文化傳播增添強大力量。(完)

受訪者簡介:


陳平,暨南大學文化遺産創意産業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教席主持人、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全球副主席;長期從事國際民間藝術保護、研究以及文化遺産跨文化傳播、中華文化海外推廣工作;主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藍皮書(2015)》《文明的迴響》等;發表《從中華文化復興談傳統手工藝的現代轉化與再生設計》《我國文化遺産價值的海外傳播途徑》《歐洲華文媒體的歷史發展與跨文化傳播》等論文。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