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自強不息何以成為中華文明的主體精神?

發佈時間:2023-02-14 08:45:14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李京澤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新社北京2月13日電 題:自強不息何以成為中華文明的主體精神?

——專訪中國國創會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謝茂松

中新社記者 李京澤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特別提到“自強不息”這一精神品格。這四個字被不少中國高校寫入校訓,也被很多人視為人生座右銘。中國人為何如此看重自強不息精神?它與從未斷絕的中華文明有哪些內在聯繫?如今有哪些新的時代內涵?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謝茂松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指出,中華民族雖經歷一次次憂患,總是能剝極則復,更加發展壯大而持久,這一切都來自於自強不息的中華文明主體精神,一以貫之於中國發展進程之中。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人為何早在數千年前就開始強調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如何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

謝茂松:作為中華文明核心原典《五經》之首的《周易》,被認為是“憂患之書”。此處的憂患,不是指怨天尤人,而是強調中國文明傳統“返求諸己”,在憂患中不斷錘鍊和增進自身的德性。

《周易》首卦乾卦的大象辭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中華文明的主體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德性精神。此種德性精神為中華民族首要之德性,也就是乾卦所説的“乾元”之德。正因為始終葆有“乾元”之德,中華文明才能夠成為始終連續、從未斷裂的文明,“可大可久之道”一以貫之。

要更深刻理解“自強不息”精神,就要深刻理解“乾元”之德。其中,“元”表示元初,表示仁,即今天人們所説的“初心”。“元”之德性就是自強不息,是中華文明內部極為深厚、豐盈的主體性,“憂患”則正是主體性的表現。“中國”的概念,既是歷史的又是文明的,文明的原理也就是人之為人之所在,即在於仁:天人合一,“天道”之“元”下貫為“人道”則為“仁”,或由一字之“仁”擴展為兩字之“仁義”。

縱觀歷史,中國歷史發展中的曲折性,也正是歷史憂患意識之所在。就中國所具有的通史的通貫性合而觀之,中國人作為文明意義上的“人”與作為具體歷史中的“人”是合一的。在數千年來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葆有初心之純粹,雖然國家力量強弱有時,但民族精神始終自強不息。

中新社記者:自強不息的精神特質與中華文明的延續性之間有什麼內在關聯?

謝茂松:“乾元”之德與自強不息精神,正是中華文明始終保持連續未斷裂的根本原因與動力所在。“元”之“初心”是要在憂患中、在歷史的曲折中不斷經受檢驗而始終保持“乾元”的自強不息精神。

自強不息精神既是中華文明主體精神,也是中國歷史精神之所在。一部中國歷史,就是面對各種內部、外部危機考驗,而能一次次衰而復興的歷史。朝代雖有更替,但文明一直連續未斷裂。雖經歷了一次次憂患,總是能剝極則復,更加發展壯大而持久,這一切都來自於自強不息的文明主體精神,其一以貫之於中國全部歷史和發展進程之中。

以中國近現代史為例,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反對內外敵人的中國革命,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最終取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這些勝利的取得,靠的就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組織和動員最大多數的中國民眾共同奮鬥,而組織動員最根本的就是激發民眾的主體能動性,也就是每一個中國人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中新社記者:只有植根本國和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國家發展才能更加根深葉茂。如何看待自強不息精神在新時代的價值?

謝茂松:自強不息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強調的團結奮鬥精神高度契合,事實上團結奮鬥也出現在中共二十大報告的主題之中。這四個字看似平常,但恰恰是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淺白中,就中國人對政治共同體、國家共同體、文明共同體的共同性作出了最直觀、最本質的概括。自強不息的團結奮鬥精神既是現代的,同時也深深植根于中華文明底層結構。

《周易》的同人卦、大有卦從不同角度詮釋了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深刻哲學。同人卦卦辭説“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有所有人萬眾一心的團結奮鬥,就能涉過前進道路上的所有大川險阻。同人卦緊接著的是大有卦,《序卦傳》解釋同人、大有的內在邏輯演進關係——“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上下同心同德就能成就偉業。

自強不息的團結奮鬥精神同時體現在國家治理和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很熟悉的一句話“辦好自己的事”,其底層結構與文明原理同樣是自強不息精神。“辦好自己的事”小而言之,是一人、一家之事,大而言之,則是國家之大事。

中新社記者:中國前進道路上一直在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自強不息精神在與時俱進中展現了哪些新的內涵?

謝茂松:今天,對自強不息內涵的最新要求,就是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所提“三個務必”中的“務必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是報告所指出的“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就是“增強國內大迴圈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就是“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鬥爭精神、自我革命精神,都與中國文明傳統“自強不息”精神有深層聯繫。

至於自強不息的外部意義,不妨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結合起來看,在《周易》中,兩者前後相連,體現出中華文明所具有的“君子成人之美”之大心量。這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君子以自強不息”,只有中國自己獨立自主發展好了,才能帶動世界其他國家共同發展,正所謂“己欲達而達人”。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中國與他國共同發展不會強行改造對方,而是完全由對方獨立做主。另一方面是“君子以厚德載物”,中華文明對其他文明抱有平等心與謙虛態度,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其中包含了對其他文明的真正欣賞與借鑒。(完)

受訪者簡介:


謝茂松,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中國國創會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國家社科基金、馬工程雙重特別委託項目首席專家;中央黨校文史部兼任教授,曲阜孔子書院執行理事長;國務院國資委商業發展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民營經濟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專家;華南理工大學印度洋島國研究中心學術顧問,香港《南華早報》中國專家組專家。研究專長:經學,中國文明與哲學,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治術思維及實踐;中國文明與中國共産黨、中國政治體制研究,中國文明與國家戰略研究,數字文明與中國科技新型舉國體制研究,著有《大臣之道:心性之學與理勢合一》等。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