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厚德載物”如何為“文明整合”進程作出新貢獻

發佈時間:2023-02-15 10:27:59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王肅寧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中新社北京2月14日電 題:“厚德載物”如何為“文明整合”進程作出新貢獻?

——專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高宏存

作者 王肅寧

“厚德載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産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厚德載物”有何深刻價值意蘊,為當代中國與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何種滋養?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創新工程首席專家高宏存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表示,“厚德載物”是中國社會完成現代轉型的重要價值來源,也是學習吸收外來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化力量。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周易·坤卦·象傳》中説,“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古人對“德”的理解與西方一致嗎?如何把握其時代意蘊?

高宏存:《周易》作為古老中國的一部文化元典,體現了中華文明形成期和哲學“突破期”的思想,蘊含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心理圖式”。“厚德載物”的首要價值是從思維方式層面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獨特性。中華文明以“天人合一”作為思想起點與文明開端,以敬法自然的價值選擇強調人與天地萬物的內在關聯與統一,這是理解“厚德載物”觀念的前提。“厚德載物”體現了中華文明核心精神價值,表達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價值理想與文化信念。

  古籍善本《周易正義》。李南軒 攝

其次,與西方社會普遍從單純的倫理學角度來理解“德”不同,中國古人對“德”的理解含蘊著中國人獨特的價值選擇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從“德”性角度看,中國人認為“德”是一種普遍的存在,《周易》中坤卦象徵著大地,大地生育、包容和承載萬物,使萬物各遂其生。《説卦》雲:“坤,順也。”引申為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厚德載物”是大地之德,美德深厚,滋養萬物,廣大無垠。“人法地”就要學習傚法大地承載萬物之德,領悟做人做事道理,塑造君子溫潤包容美德,這裡包含著中國人對理想古聖賢雍容大德的描述與期盼。

在傳統社會,“厚德載物”被尊奉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準則和信念,是聖賢大德的道德理想。當今社會,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逐步深化,中國正從文化自信邁向文明自覺,“厚德載物”蘊含的價值同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高度契合,是中國社會完成現代轉型的重要價值來源,是中華民族精神價值再造的傳統依據,也是在世界文明整合歷史進程中學習吸收外來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化力量。

  湖北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雕塑。孫新明 攝

中新社記者:“厚德載物”等文明積澱,當前對淬煉民族品格、滋養現實發展有何裨益?

高宏存: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自信,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向新跨越,中國社會踏上民族復興進程。

在這個過程中,五千年文明積澱成為今天發展的精神支撐和動力源泉。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自主自立,以一種剛健有為、自立自強、自我提升的精神淬煉民族品格,為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奮鬥新征程。

同時,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歷史實踐,更需要人們在今天堅持“胸懷天下”的襟懷,學習借鑒近四百年來西方現代化的成就經驗,回應中華民族近兩百年來“自強之路”現代化探索的實踐和問題,以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精神吸納接受一切優秀文明成果,解決百年來現代文明的內在迷思和矛盾,為人類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發展難題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不斷邁進。

中新社記者: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交流互鑒,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厚德載物”蘊含的包容開放精神對於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有何貢獻?

高宏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性決定了中國在處理國家間關係時,必然不同於某些遵從叢林法則、恃強淩弱、堅持零和博弈的以資本為中心的文明。

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中國在國際政治領域堅持“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原則,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堅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價值理想和歷史使命,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擴大和平合作的公約數。中華民族一直是具有和平性格的民族,從不謀求霸權;中華文化在“天人合一”視域下,形成包容、寬厚、和平的精神品格,依託“厚德載物”的價值理想,不斷創造新輝煌。

面臨全球化發展的新挑戰、生態失衡的全球性危機、世界政治格局的時代變遷,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復興,必將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加持下貢獻新的智慧結晶,推動國際治理更加民主,這是邁向人類共同理想社會的必由之路。

中新社記者: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各種文明之間並非更替迭代的競爭,“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何種滋養?

高宏存:人類文明本來就是以“多樣化”形態存在的,西方文明“優越論”“歐洲文化中心論”都不過是人類文明大河中泛起的浪花,一些學者鼓吹的“文明衝突論”“歷史終結論”也已經不攻自破。與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相比,歐洲資本主義文明是工業革命後近兩百年的歷史敘事,而中華文明已經發展存續五千年,儘管發展有曲折但更有輝煌,這是中華民族貢獻於世界、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文化底氣和價值支撐。

不同文明共生發展,沒有什麼優越與低下之別。應當以“文明互鑒”取代“文明衝突”,“文明平等”代替“文明優越”,不同文明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都應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願景。

正如中共二十大報告重申的:“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不斷推進的文明新形態,在開放借鑒的偉大變革實踐中必然創造出國家制度文明的新輝煌,完善的制度、規則、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必將成為世界“文明整合”趨勢下的中華文明新貢獻。(完)

受訪者簡介:

高宏存,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創新工程首席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傳播教研室主任。長期從事文化政策、創意産業、新媒體輿情管理等研究。在國內知名報刊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主編文化類著作七十余部。

參加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文件相關課題、中央深改組文化管理改革課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相關課題;參與多部國家文化立法工作或主持了中辦、國辦“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家‘十二五’文化産業倍增計劃”、“十三五”“十四五”文化産業規劃等大量文件制定起草工作。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