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從“+戲曲”到“戲曲+”,戲曲可以這樣“破圈”

發佈時間:2023-02-14 09:34:4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史冊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文化評析】

作者:史冊(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

今年春節,豫劇火了一把。先有電影《滿江紅》輕搖滾范兒的豫劇配樂爆紅,後有河南電視臺《元宵奇妙夜》的戲曲節目出圈,豫劇迅速變身成為網路流量音樂和手機鈴聲。

傳統戲曲“破圈”的原因是多重的,內部體現在戲曲工作者藝術創作的自我革新上,從行腔、表演上的大膽改變,到具有現代元素的舞美、後期等技術的疊加使用,他們自覺地對戲曲在觀眾心中形成的刻板審美風格進行了突破;外部體現在以“跨”求“破”的渠道上,相關從業者在積極同各藝術領域藝術家們的合作中,不斷對戲曲進行再創造,與姊妹藝術“跨媒介”結合,達成模態化“破圈”。

今年年初,電影《滿江紅》摘下春節檔票房冠軍。在促進電影産業復興的同時,此部現象級電影亦成為助力傳統戲曲創新性發展的推手。電影本身,正是“戲曲思維”的充分展現。著名戲曲編劇王肯認為,“戲曲思維”特別強調人物應是詩與劇結合的人物,即既有詩的濃烈情感,又要有劇的人物的鮮明行動,做到將最佳動作線——“戲核”與最佳動情點——“詩核”完美結合。傳統戲曲也被稱為“傳奇”,《滿江紅》“無奇不傳,不傳不奇”的故事建構,加上線性的情節線索,以及娛樂、教化與寓言相結合的主題表達,實現了“一個想像和夢幻的世界”。基於戲曲思維,本片音樂也凸顯了戲曲化與詩化特徵。

除著眼于電影等載體進行跨媒介傳播外,聚焦戲曲本體的多元媒介融合亦是當下傳統戲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主流趨勢。戲曲發展曾有過逐漸邊緣化的時期,但在黨和政府的關注與扶持下,近年來已形成了全社會對戲曲復興的關注。當下,從“+戲曲”到“戲曲+”的成功,為我國傳統戲曲新時代的發展找到了“破圈”路徑。

近年來,針對傳統戲曲節目給觀眾留下古板印象的現狀,廣播電視臺等媒體紛紛掀起改版浪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先後開設《青春戲苑》《一鳴驚人》等戲曲綜藝新欄目,憑藉多種節目樣態融合,在保持傳統觀眾不流失的同時吸納年輕受眾,擴大戲曲傳播人群。2019年,粵劇戲曲電影《白蛇傳·情》依靠戲曲程式化、寫意化的表演與特效技術的結合,淋漓盡致地發揮了“戲曲+高科技”的理念,實現了內容上的“破陳詞”,演唱上的“改舊調”,成為史上最賣座的高清4K戲曲電影。

除傳統媒介外,戲曲與新興媒介的融合也日益活躍。2022年《武家坡2021》憑藉“戲曲+流行音樂”的形式走紅網路,這首歌根據京劇經典劇目《紅鬃烈馬》改編,以薛平貴視角自述了與王寶釧分離十八年的故事。歌曲一改戲曲中薛平貴的人設,歌詞充滿主人公的自我反省和對女性的體諒與尊重,契合了時代變化和青年心理。大量類似這首“戲歌”的網路創作,在藝術形態的衝撞、對峙、妥協、調和中重新定義、傳播傳統戲曲。媒體生態的變化也使戲曲的觀演關係得以重塑,媒介技術賦能藝術家創作,也對觀眾形成賦權,使觀眾的審美活動實現了從單向到互動的過渡。這也意味著傳統戲曲的跨媒介互動式敘事,正“順理成章”地成為一種正確的戲曲打開方式,傳統戲曲可以在各種不同媒介間遊移並形成互文,從而完成觀眾對戲曲自給自足的審美價值實現。

當下,傳統戲曲發展除了繼續強化已有特色、理念、水準外,應以更強的歷史主動精神面對網路時代觀眾的需求,真正地在眾口難調的挑戰中尋求觀眾喜好的“最大公約數”,不斷提升舞臺藝術呈現與音樂藝術品質的同時,借力技術與其他藝術優勢合力“破圈”。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14日 10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