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傳統文化“破壁”二次元

發佈時間:2023-02-09 10:35:41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鄭 娜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以《原神》形象創作的木版年畫作品。米哈遊供圖

“沒想到我竟然通過二次元遊戲了解到中國民間文化!”“這手藝真是了不起,做工精美,令人欽佩”……近日,海外平臺YouTube(優兔)上,來自英國、日本、南韓等國的網友,在一部以木版年畫為主題的非遺紀錄片評論區留言表示讚嘆。

這部發佈僅3天全網播放量就已超過400萬的紀錄片,是由風靡全球的遊戲《原神》推出的《流光拾遺之旅》。紀錄片由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非遺處指導,獲得了徐匯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支援,通過持續尋訪非遺傳承人,向全球玩家展現中國非遺的魅力。目前已在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製作了15種語言字幕的版本。

非遺走進年輕群體

《流光拾遺之旅》首期聚焦木版年畫。張貼木版年畫,是中國過年期間的傳統習俗。在紀錄片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傳承人楊乃東,一共雕刻了22塊木板,將《原神》璃月地區的畫面刻印成了一幅色彩豐富、飄逸動感的木版年畫作品。

一般來説,年畫作品只有3到6種顏色,而楊乃東此次刻印的這幅年畫一共使用了22種顏色,每種顏色都需要單獨雕刻色版,總共需印刷22次才能完成。“做木版年畫,是一輩子的事情。我要把手裏的活做好,代代相傳下去。”楊乃東説。

“方寸之內顯日月,股掌之上惹人憐。”《流光拾遺之旅》第二期尋訪的非遺傳承人是“衡水內畫”代表性人物王自勇。《原神》中既有藏在奇峰峭壁之間的仙人洞府,也有繁華街市與閒逸鄉野構成的煙火塵世。這些充滿東方韻味的幻想場景通過藝術家的巧手,在鼻煙壺裏一一再現。

“內畫技法大多沿襲自國畫,以中國山水為靈感源泉的原神場景與內畫結合,相得益彰。”王自勇説。他認為,想要將內畫藝術發揚光大,必須與當代生活相結合,不斷創新。

在藝術理論家、非遺保護專家陳岸瑛看來,非遺保護要見人見物見生活,探索多樣化的傳承、傳播方式,使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特別是走進年輕人的生活。

傳統文化創新表達

張貼木版年畫,是中國春節期間的傳統習俗。而在《原神》構築的幻想世界內,也有一場盛大的節慶熱鬧正酣。

以元宵節為參考的“海燈節”便是每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去年“海燈節”期間,用戶可以“熔煉煙花”,解謎“燈中妙影”,並探尋背後的淵源。當時推出的戲曲元素新角色雲堇,以及由雲堇帶來的戲歌《神女劈觀》人氣居高不下。

《神女劈觀》由上海京劇院演員楊揚演繹,在中外網際網路上不僅引發廣泛傳播和熱議,更有粵劇、崑曲、黃梅戲等數十種戲曲表演藝術家自發翻唱。

今年的“海燈節”,以中國傳統皮影戲為靈感設計的解謎玩法“紙映戲”再度受到歡迎。這個益智類玩法樂趣十足,又蘊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

從“海燈節”、《神女劈觀》、“紙映戲”到紀錄片《流光拾遺之旅》,依託《原神》,出品方米哈遊在輸出中國文化上不斷實踐,持續發力。2022年10月,文化和旅遊部公佈“文化和旅遊數字化創新實踐十佳案例”,米哈遊憑藉“以遊戲為載體的文化傳播和旅遊宣傳推廣模式探索”位列其中。

如今,相約“海燈節”,在這裡體會傳統文化魅力,已逐漸成為《原神》用戶群體每年的期盼和習慣。米哈遊創始人、總裁劉偉表示:“今後,我們將繼續探索更多的形式巧妙展現中國文化,讓遊戲成為文化傳承、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同時也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中國文化,喜愛中國文化。”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