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非遺”老茶的新生

發佈時間:2023-02-09 09:55:42 | 來源:今日中國 | 作者:馬力 | 責任編輯:姜一平

甘玉祥和張躍華分別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南路邊茶和蒙山茶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11月29日,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代表,南路邊茶和蒙山茶的傳統製作技藝均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甘玉祥認為,“這是對匠心傳承的一種肯定”;張躍華則表示,“要把傳統技藝發揚光大,讓世界的人都能喝上一杯蒙山茶”。

位於四川省的雅安市是中國茶文化的發源地,有2000多年的種茶歷史。雅安境內的蒙頂山因處於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過渡地帶,常年雨露充沛,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記載種茶的地方。張躍華祖輩五代人在蒙頂山種茶、採茶、制茶,因“高山雲霧出好茶”,加上獨到的手作,他家的手工春茶一上市便供不應求。甘玉祥從小就在父親和爺爺身邊學習南路邊茶製作,對邊茶有著深厚的感情,一做就是50多年。

2023年春節過後,甘玉祥和張躍華都在思考和謀劃傳統“老茶”的創新發展,他們要用傳承和創新的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黑茶”的新機遇

南路邊茶又叫黑茶。西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和親吐蕃王松讚幹布,將蒙頂貢茶帶到吐蕃,由此開始了西藏上千年的飲茶史和聞名於世的“川藏茶馬古道”。千百年來,以雅安為生産中心的南路邊茶通過茶馬古道源源不斷地銷往藏區。

國家級非遺項目南路邊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甘玉祥

甘玉祥介紹,南路邊茶的製作技藝距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從採摘、炒茶、篜茶、揉茶、發酵、烘焙形成五大工藝和十大工序。千百年來經過無數工匠的改進和傳承流傳至今,為雅安主産區所獨有。

行走在舊時“川藏茶馬古道”上的運茶人

作為南路邊茶的第5代傳人,甘玉祥從小耳濡目染,對傳統制茶技藝爛熟於心。1992年,他創辦了一家茶葉公司,對傳承幾代的南路邊茶進行了技術創新,使其進入標準化生産。經過20多年研發生産,至今完成了三代茶産品的更新。據甘玉祥介紹,目前南路邊茶的品種已經達到50多種,這些産品不僅繼承了邊茶特有的傳統口感、風味、功效和內含物質,而且在品種、包裝、飲用方式、收藏、裝飾等方面,也更能滿足現代都市人的生活需求。“我們的産品還遠銷美國、加拿大、俄羅斯、肯亞等海外市場,備受歡迎。”

讓甘玉祥倍感欣慰的是,這些年的“匠心”堅守和研發創新,他們不僅讓老手藝傳承有序,還在新産品研發上增加了邊茶的科技含量,相繼研發出備受消費者喜愛的藏茶酒、藏茶粉、藏茶膏等健康保健産品。目前,“網際網路+”理念已被融入“南路邊茶”全産業鏈條,産業發展紅紅火火,其製作技藝也已經納入雅安茶旅融合的總體發展規劃。

“綠茶”父子的發展夢

每年的清明節前,張躍華都會去到蒙頂山的祖屋裏用新採的嫩芽親手烘焙“張氏甘露”,他是“張氏甘露”傳統製作技藝的第5代傳人。“張氏甘露”屬明前茶,是中國捲曲型綠茶代表,原料均採自蒙頂山海拔700-1400米的高山明前茶芽,茶品因外形捲曲多毫、栗香馥鬱,備受追捧。張躍華介紹,“張氏甘露”由高到低分為世家、宗師、匠心三個等級,三個等級代表著“張氏甘露”製作的三大境界。

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主要以口傳示範、心領神會、經驗掌控為主。“一是根據芽葉原料季節、下樹時間、含水量,師傅傳口訣‘看茶制茶’;二是殺青溫度高,全憑經驗看鍋的顏色、靠手的感覺;三是採用全手工制,主要手法有捧、拋、拉、壓、撒、推、揉等;四是專門配備火丹師,負責鍋溫,與制茶師配合默契。”張躍華介紹,一杯“色黃而碧,味甘而清”的正宗蒙山茶要經歷14道工序之後,才能呈現在大家眼前。

自“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後,張躍華就變得異常忙碌。“忙著搞培訓,我希望老手藝能在年輕人手上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和張躍華忙著搞培訓、帶徒弟不同,他的兒子張波春節過後一直在積極聯繫新老客戶,拓展國內外市場。“疫情期間,整個茶葉市場受損嚴重,趁開年時間,聯繫新客戶,把老客戶找回來。”張波于幾年前接手父親親手創辦的四川蒙頂山躍華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由於具有較強專業背景和靈活的頭腦,疫情前公司被打理的井然有序。

張波介紹,多年來他們堅持生産“綠色有機茶”的初衷,先後建起綠色有機茶園基地25000多畝,其中核心基地8500畝,涉及茶農2543戶。“茶産業已經成為雅安市名山區最具有民生特色和歷史底蘊的産業,已經成為當地大多數百姓賴以生存、發家致富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目前,名山區有超過20萬人從事與其相關的産業,在做好品牌和銷售的同時,張躍華和張波都在思考蒙山茶的創新和發展。和甘玉祥的想法一樣,父子倆都在積極地通過發展茶産業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比如躍華茶莊園,讓遊客在休息品茶的同時,還了解了蒙頂山種茶、制茶、賣茶的悠久歷史”。張波説,現在遍佈全市各個角落的茶史博物館、茶文化體驗館、制茶技藝傳習所、茶旅研學基地等場所,都成為了遊客了解並學習蒙山茶製作技藝的主陣地,“有效帶動了雅安文旅産業的發展”。

這幾年,張波還積極對接高效研發團隊,創新並研發“茶+康養”“茶+保健”等領域的高附加值衍生品,延伸茶産業鏈,深挖“茶經濟”,讓蒙山茶成為真正的富民綠色産業。

申遺成功之後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外擴市場內練技術,利用這次申遺成功的機會把我們的南路邊茶廣泛的推廣出去,讓世界各國人民都能夠了解南路邊茶,都能享用南路邊茶帶給人們的健康。”甘玉祥説,今後在科技賦能邊茶生産的基礎上,“還要粗茶細作,産品不僅要符合我們的口味,更要符合世界各民族的口味”。

據統計,雅安有近100萬畝茶園,60萬餘名茶農、500余家茶企、上萬個茶商忙碌在種植、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每年都有優質茶葉從雅安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地。“2022年,雅安茶葉總産量達11萬噸,綜合産值達220億元,居於全省前列。”四川省茶葉行業協會副會長、雅安市農業農村局調研員陳開義表示,2022年,“蒙頂山茶”品牌評估價值達43.99億元,持續保持四川茶葉公用品牌第一;“雅安藏茶”品牌價值達22.04億元,位列四川黑茶第一,進入中國黑茶第一方陣。“這‘一黑一綠’成為了雅安乃至四川綠色農産品的金色名片。”

茶商在春茶交易市場裏挑選採購“明前茶”

陳開義表示,接下來,“做響雅茶品牌”仍是雅茶産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雅安將堅持“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的雙品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雅茶集團的龍頭作用,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全力聚焦“穩茶源”“提品質”“創品牌”“活行銷”“聚合力”五項重點工作,持續提升雅茶産品附加值和品牌效應。力爭到2026年,雅茶集團綜合收入達10億元,成為引領雅茶産業高品質發展的“航母”。“申遺成功後,我們有了更足的發展信心,預計到2025年,‘蒙頂山茶’‘雅安藏茶’區域公用品牌評估價值將分別超過50億元、30億元,力爭成為中國茶的代表性品牌。”(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雅安市委宣傳部提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