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國潮“出圈”,傳統文化在復興

發佈時間:2022-11-04 09:14:30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都本玲 | 責任編輯:謝榮宇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益成為年輕人追捧的風尚,國潮正在成為這代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600年的故宮成為國潮文創根據地,各文博單位紛紛“出圈”,文物雪糕打造出“舌尖上的博物館”,考古盲盒讓人人都能成為考古人,文具、服飾、日用品等國潮文創層出不窮。博物館啟動好玩的親民模式,《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説話》《上新了·故宮》輪番上映,以嶄新的形式宣傳文物;《唐宮夜宴》《只此青綠》《洛神水賦》用創意古典舞切中時代的審美脈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張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漢服界聲勢浩大,古裝攝影大行其道,景區景點內經常碰到身穿漢服的遊人;年輕人最集中的遊戲陣地也被國潮席捲,除了造型、布景上的中國元素,遊戲更在背景音樂上下功夫,邀請非遺傳承人加盟創作,追求更經典、更中國,用文化為遊戲産業加分。

在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背後,是文化自信的甦醒。文化自信基於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這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礎。然而只有這些還遠遠不夠,縱觀歷史,文化自信一定要建立在國家強大、民生繁榮的基礎上。中國年輕人的文化覺醒,正以令人欣喜的方式,自然而然又浩浩蕩蕩地發生著。他們重新審視生於斯長于斯的古老文明,發現最美的景色一直就在身邊。年輕人開始用新的眼光打量傳統文化,發現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的魅力。國潮日益成為一種自發自覺的行為,個人、團體、企業、社會都參與進來。時代和年輕人選擇了國潮,民眾的文化熱情被點燃,這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是社會審美的共同選擇,也是文化發展的趨勢。

有了文化自信作基礎,文化還需要先行者,需要全民文化認知的提升。從這個角度看,非遺保護工作對民眾文化自信的建立意義重大。中國非遺保護的過程正是全民文化自信逐步增強的過程。在國家政策和廣大非遺工作者的努力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保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那些曾經被漠視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重新認識和肯定。目前,我國已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610項,加上省級、市級、縣級的非遺項目,數量龐大,內容涵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全社會形成了良好的傳統文化保護氛圍。可以説,非遺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範圍內取得的巨大成果,是催生國潮的重要力量,助燃了文化的復興。追國風、趕國潮的年輕人是被傳統文化和非遺保護理念滋養過的。在學生時代,他們的課本裏有非遺知識,音樂課上有傳統戲曲和民歌,展覽館中有非遺展覽,劇場裏有非遺演出,各大媒體有非遺報道,大學裏有古琴、崑曲等非遺社團……非遺的種子在年輕人的心中悄然種下,並在不經意間生根發芽。這是幾十年春風化雨的結果,是用傳統文化辛勤澆灌的結果。

如今社會的文化氛圍讓年輕人與傳統文化不再疏離,年輕力量的加入又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傳統和時代碰撞、交響,穿越歷史的文化古樹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中國的年輕人正用中國話語講述著中國故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復興,世界將聽到越來越多的中國聲音。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