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觀潮】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紀錄片作為一種對真實生活的視覺表達方式,具有獨特的文化感召力,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進行中國文化與時代風貌的國際傳播、向世界貢獻東方智慧的重要手段和載體。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通過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的需求更顯迫切。因此,以優秀紀錄片呈現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高速發展的經濟與科技、鮮活有趣的日常生活,傳遞中國主流價值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具有長遠的歷史意義。
近日,紀錄片國際傳播領域捷報頻傳。由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出品的中英雙語系列微紀錄片《京味》上線,展示北京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主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發海內外觀眾熱議。上海廣播電視臺攜手Discovery打造的《行進中的中國》第二季英文版登陸Discovery國際平臺多個主要國家和地區週末黃金檔,整體首播收視率和重播收視率分別超越節目播出前四週同時段平均數據的70.6%和103.75%。總結這些案例的成功經驗,我們發現推進紀錄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需建構多方位立體的傳播內容體系,結合新媒體創新傳播形式、拓展傳播平臺,細分國際受眾,使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更加深入全面且精準有效。
展現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立體、流動的中國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紀錄片面向國際講述的中國故事更多指向歷史文化、野生生物與自然景觀等領域。其中,《絲綢之路》《望長城》等優秀紀錄片作品在海外獲得了深遠的傳播影響力。2011年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播,成為覆蓋國內外的紀錄片傳播平臺。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涉及的內容不斷拓寬,觸及中國美食與民俗文化、中國傳統與現代藝術、中國科技與經濟發展、中國社會與日常生活等。伴隨著紀錄片主題日益豐富,中國國家形象也日漸豐滿、生動。海外觀眾看到的不再是僅由傳統文化與瑰麗山水所建構的古老、單一、靜止的中國形象,而愈發感受到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立體、流動的中國。
中國紀錄片涉及的領域呈現多維格局,逐步破除了西方媒體塑造的關於中國的刻板印象。海外觀眾既希望了解現代中國的宏觀發展面貌,也好奇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從某種意義上説,正是無數鮮活、細膩的個體形象,最終匯聚成國家的形象。例如《中國警察的日常生活》從普通警察在生活、執勤、執法中的平凡故事入手,以真切貼近的影像和節奏明快的故事表現當代中國警察群體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以小見大,讓眾多海外觀眾感受中國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因此,中國紀錄片應進一步調整國際傳播內容的比例構成,打造層次更豐富、面貌更多元的立體中國。
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的話語體系不僅向內觀察,也把視野投向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中國國際電視臺製作並面向全球播放紀錄片《武漢戰疫紀》。該片獲得1800萬觀看次數、超過19萬次點讚以及近3萬條評論。片中,海外觀眾既看到了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也看到中國人面臨困難和痛苦時的勇氣與智慧,産生了深刻共鳴和深深敬意。這部紀錄片讓海外觀眾體會到中國共産黨秉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宗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而付出的卓越努力。可見,中國紀錄片應將視野面向世界,基於中華歷史文化與中國現代實踐,向全球傳遞底蘊深厚的中國智慧,為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方案。
以真實、謙和、平衡的姿態建構理性交流
十年來,中國紀錄片的創作理念與敘事方式不斷加速演進。很多作品創新講述視角,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説服力。例如《中國脫貧攻堅》以外國人的眼光、貼近海外受眾的敘事方式全面介紹中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表現中國共産黨切實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發展,激起海外觀眾廣泛共鳴。《遍地英雄下夕煙——致敬脫貧攻堅的人們》呈現扶貧基層幹部的日常工作生活,他們的默默付出與傾盡全力令海外觀眾欽佩與感動。中國紀錄片在向世界闡釋推介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方面,也不斷推陳出新、創新表達。為適應新媒體時代碎片化傳播特性,《如果國寶會説話》以微紀錄片的形態講述國寶文物的故事,通過文物追溯中國歷史與文明,並運用三維圖像技術呈現文物細節,以擬人化的方式讓國寶“開口”講述,受到海外觀眾喜歡;《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呈現中國茶葉複雜的焙制工序,並探尋中國茶在全球落地生根、滋養出的不同文化底蘊;《我在故宮修文物》通過表現文物修繕過程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發海外年輕人的濃厚興趣。
紀錄片傳遞事實的載體是運動影像,這是紀錄片應始終秉持、不斷回望的本質。考慮到海外年輕一代觀眾的接受偏好,中國紀錄片不斷創新視覺表達方式,使用前沿的影像語言向全球傳播。例如《武漢戰疫紀》既遵循客觀冷峻的紀實風格,亦雜糅先鋒的電影表達方式,令海外觀眾在具有新銳氣質的影像文本中感受著中國力量;一些紀實短視頻以靜謐唯美的田園風格影像承載“天人合一”的中華智慧,安撫著全球觀眾的現代性焦慮。這些作品以真實、謙和、平衡的姿態進行報道呈現事實,建構理性交流,提升了海外受眾的信任度,有利於中國文化的有效傳遞。
從衛星電視、網路平臺到社交媒體,多途徑抵達海外受眾
中國紀錄片面向海外講述中國故事的類型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在傳統的闡釋性專題片模式之外,還出現短視頻等形態。創作方式也較為靈活,兼有獨立製作與中外合拍方式等模式。創作主體也由主流官方媒體、製作公司拓展到自媒體的個人內容生産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路徑已由傳統的衛星電視、網路平臺迅速且廣泛地拓展至社交媒體平臺。中國國際電視臺、央視紀錄頻道等中國官方媒體製作的紀錄片以及自媒體創作的紀實短視頻依託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從不同途徑深入到海外受眾中去,展現出紀錄片不容小覷的海外傳播能量。
網路時代背景下,中國紀錄片更應著眼宏觀佈局,一方面繼續夯實傳統的內容生産與傳播,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具有新媒體特質的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形式與傳播渠道。這種多渠道特質使中國紀錄片獲得了呈指數級傳播的機遇。如何把握好這一歷史機遇,是當下值得重視的課題。
與之對應的另一個重要課題即是深入了解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的目標受眾。如何令海外觀眾更感興趣,使他們將中國紀錄片與自身産生聯繫,進而主動尋找、搜索觀看,關鍵在於理解海外受眾的需求。全球受眾海量而複雜,對中國的認知、態度與情感大相徑庭,亦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欣賞趣味。應對目標受眾細分,有針對性地創作,以更精準的方式提高傳播實效。海外受眾雖然呈現極為複雜的面向,但仍具有共性,如對個體生存狀態的關注、人生際遇情感的觀察,對他者日常生活的好奇等。探尋能引發海外觀眾情感共鳴的內容,將使中國紀錄片傳播突破既有屏障,更直接深入地抵達受眾內心。同時,積極探索中國紀錄片海外傳播影響力、建構科學的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效果評價體系也非常關鍵。這將有助於評測中國紀錄片的傳播實效,也能從受眾角度為中國紀錄片創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當前,我們應充分認識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的優勢與必要性,拓展紀錄片題材的維度與視野,持續創新紀錄片的傳播方式和理念,多渠道多主體進行紀錄片的海外傳播,深入考察中國紀錄片海外傳播影響力以及海外受眾的觀賞偏好,發揮講好中國故事,彰顯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歷史使命。
(文章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影響力及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作者:陸敏,係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