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紅崖臺地的邊緣,可以淩空遠眺人煙稀少又遼闊的草原大地,其與形態各異的紅色侵蝕地貌一起,共同形成了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觀。
現在這裡已經設立了保護區,禁止破壞剖面和古生物化石。 本報記者齊欣攝
如果從另一個視角看,巨大的臺地同樣平坦無際,可以驅車馳騁,仿佛就是將草原憑空抬升起來,讓我們看到草原大地的豐富內涵和演變。園區內矗立的公園地標,指示了這片出露的紅色地層為北方古近紀標準剖面。千萬年前,多瘤齒獸、蒙古獸、棱齒貘、全脊貘、蒙古小雷獸、原獸、雷獸、兩棲犀、中柱獸都曾生活在這裡。
在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展出的腦木更地區出土的大型哺乳動物頜骨化石。楊孝攝
在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原地埋藏館內展出的三趾馬化石。楊孝攝
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原地埋藏館升級後的展區效果示意圖。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四子王旗地質公園服務中心提供)
在內蒙古博物院內,保存有出土于四子王旗的沙拉木倫始巨犀化石(左)和蒙古鼻雷獸化石(右)。本報記者齊欣攝
四子王旗擁有7個
重要哺乳動物化石群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被譽為“化石之鄉”。
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四子王旗新生代地層中發現了多個層位的重要哺乳動物化石,最早可追溯到距今5880萬年前的腦木更動物群。
2014年1月,經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家組評審通過,四子王旗被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産地”。
1991年9月,在四子王旗烏蘭花鎮南部,人們挖出了一些動物化石。隨後,地質古生物專家在這裡發現了距今800萬至500萬年的哺乳動物化石群並先後進行了地質填圖、剖面測制、化石採掘、化石鑒定、古地理環境分析、沉積相研究等多項科研項目。
在四子王旗北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矗立著一片巨大而高聳的紅色“高原”奇觀,被稱為“紅崖臺地”。在內部地殼運動和外部流水風蝕的合力作用下,紅崖臺地形成了如今針狀、柱狀、棒狀、塔狀、城堡狀、方山狀、峰林狀的紅色地層侵蝕地貌。這裡同樣是古生物化石的重要産地。
內蒙古自治區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地質古生物專業專家顧問李耀泉介紹:“算上南梁新近紀中新世晚期三趾馬動物群,四子王旗已經有7個重要哺乳動物化石群,是我國北方名副其實的‘化石之鄉’。”
2014年6月,四子王旗北部溝壑縱橫的腦木更古近紀紅色地層侵蝕地貌—哺乳動物化石園區(紅崖臺地),與190公里外、歷經百萬年時光積澱的南梁新近紀哺乳動物化石園區(以下簡稱南梁園區),被正式批准為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
150米的地層長廊
展示了豐富的歷史沉積
現在,全新的四子王旗博物館即將正式開放。展區內包括博物館、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南梁園區原地埋藏館、地層保護長廊和守望相助廣場。
南梁園區總佔地面積6.5萬平方米,其地層剖面為新近紀中新統寶格達烏拉組,其中含有豐富的古哺乳動物化石。
其中,新建的南梁園區原地埋藏館看上去像是一條沿地形修建的階梯狀長廊。在當年發掘時,古生物化石專家驚喜地發現,在這裡不同的地層中,都發掘出不同層位的化石。於是,現在的地質公園則將許多化石保留在原地,甚至就是保持了半出土的原始發現狀態,以直觀、準確地描述地球古生物的自然場景地貌。
進入剛剛竣工的埋藏館,首先可以看到一個長12.1米、寬7.5米的原地埋藏展坑。長頸鹿、大唇犀、羚羊、中華馬、三趾馬、薩摩獸、劍齒虎、鬣狗等古生物化石交錯堆疊,聚整合團,鋪滿了整個展區。順著地勢,沿展區內長逾150米、面積達930平方米的地層上行,就如同進入了一條古生物化石長廊,那裏展示了不同地層層位中的古生物化石——那時的大草原,還曾是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世界。
南梁地區哺乳動物化石群的原地揭露狀態,不僅增強了古生物化石的觀賞性,也為解決三趾馬動物群的埋藏學難題提供了有利條件。特別是封閉保護的化石坑中具有密集的哺乳動物化石堆積,是目前我國可以開展全面埋藏學研究的唯一地點。通過深入研究,研究人員能夠獲得有關三趾馬動物群從動物死亡到風化、分解乃至其他生物作用,再到搬運、埋藏、成岩作用等整個過程的重要資訊。在野外觀察初步結論的基礎上,還能夠建立起更精確的三趾馬動物群埋藏模式,併為紅色地層的沉積機制提供更多的證據。
李耀泉介紹:“四子王旗古近紀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集中出現了6個層位甚至多個不同年代的動物群。一方面反映出當時古生物十分繁盛,古氣候適合生物演化、繁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不同時期,古生物進化的不同特點。”
南梁園區原地埋藏館于2022年5月開始升級改造。現在,地層長廊與旁邊新落成的四子王旗博物館主體建築相映生輝。展館融入“感知體驗”元素,力圖創造出時光氣息濃、教育內容全、互動體驗強的現代科普體驗氣氛。四子王地質公園原地埋藏和展示理念,不僅對珍貴的化石群進行了保護,而且為進一步的科普和科研奠定了基礎。
巨大的紅崖臺地
是新的丹霞地貌嗎?
紅崖臺地位於內蒙古四子王旗北部腦木更地區。為什麼在草原上能出現一片“紅色的高原”?地質學家認為,紅崖臺地是距今5800萬至3300萬年沉積的地層,由古近紀厚層狀紅色砂質泥岩與少量砂岩、砂礫岩構成。“經過上百萬年到上千萬年的風化、剝蝕和洪水的沖刷,下割出一條條溝壑;同時,在地殼垂直升降運動作用下,産生的差異地形控制了水系的分佈並切割原始地貌,這樣就由流水和風蝕等外力地質作用共同造就了目前的地貌特徵。”李耀泉介紹。
巨大的紅崖臺地,是一種新的丹霞地貌嗎?如果從觀賞角度,只根據顏色和形狀進行類比,紅崖臺地的確與丹霞地貌有相似之處。“從地質學的專業角度説,紅崖臺地並非典型的丹霞地貌。”李耀泉強調,“丹霞地貌是指紅色堅硬的砂質岩在1億多年外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象;而我們的紅崖臺地主要是幾千萬年前形成的含有粉砂的泥質岩。”因此,地質專家目前仍將紅崖臺地命名為“紅色地層侵蝕地貌”。
在地貌和地層學研究中
紅崖臺地有獨特意義
從地貌學來説,紅崖臺地提供了與南方水成丹霞地貌進行對比研究的好機會。李耀泉介紹:“南方的砂岩經過上億年的沉積,固結程度高,其景觀都是大水沖刷才能形成。紅崖臺地的岩石成分是比較鬆散的泥沙、未完全固結的砂質岩和泥質岩,不抗風化。當地常年颳風,再加上小型洪水衝化剝蝕後,就形成現在的地貌形態。”
紅崖臺地的地質特性,造就了如今每逢大風吹過便紅沙四起的地貌景觀。
從地層學的角度,紅崖臺地具有重要意義。李耀泉表示:“腦木更地區古近紀地層剖面及南梁地區新近紀地層剖面可謂是國內乃至亞洲地區地層出露較完整、最連續、最系統、最標準的地層剖面。古近紀紅色地層侵蝕地貌景觀氣勢宏偉、壯觀,是華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沉積岩石地貌景觀之一。對其進行的研究最早、最詳細,具有典型性和完整性。這在亞洲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影響,當然就具備了較高的地層學研究價值。”
紅崖臺地園區所在的腦木更古近紀典型地層剖面,總厚度約292米。自上而下分為5個地層,地質年代由古至今依次為古新世和始新世早期、中期、晚期以及漸新世早期,時間跨度長達2000多萬年。通過對這一套地層各個岩組的組成成分層級構造的研究,還可以發現當時沉積物的沉積環境和成礦等資訊,比如古氣候,形成湖泊中的鹽礦、鹼礦等非金屬礦的沉礦機理。還可以顯示當時古生物死亡之後的埋藏特徵。
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
是古哺乳動物化石“王國”
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內不同地層剖面中的古生物動物群生存時間跨度大,群落種類豐富,可以生動反映出白堊紀時代恐龍滅絕後,地球的環境和物種多樣性的變化。
在紅崖臺地所在的四子王旗腦木更地區,先後集中發現大量不同年代的古生物化石群。這些化石群依地層年代不同,呈現出不斷演化的過程;也表明四子王旗古環境秀麗,古氣候溫和,是古生物棲息演化的良好源地。
李耀泉認為,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記憶體有在國內古近紀哺乳動物化石資源中保存最好、品種最為豐富的區域,是我國北方地區的古哺乳動物化石“王國”。
從科學價值角度來看,四子王旗的古哺乳動物化石群,是研究古近紀及新近紀生物地理分區和生物演化的重要化石資料,也是研究古近紀地層層序和該區古生態、古地理環境的重要依據。
此外,極具觀賞性和科普性的古生物化石資源,也成為公眾特別是青少年了解地球科學知識的科普園地。
如今,注重發展古生物化石科普和紅色地層侵蝕地貌景觀旅遊,正在為四子王旗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看·世界遺産:為何去看紅崖臺地?
2022年10月6日是首個“國際地質多樣性日”。
近年來,聯合國實施了“國際地球科學和地質公園計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國際地球科學計劃”等多項涉及地質多樣性的全球性行動。至2021年7月,全球共有161處世界地質公園,其中中國擁有41處;同時,中國還在20餘年的時間內,正式命名了281處國家地質公園。
從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南部園區前往北部的“紅崖臺地”,要行進190公里,途中還經過聞名天下的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太著陸場。四子王旗擁有作為航太著陸場的獨特優勢:與飛行軌道對應又足夠遼闊,著陸場地貌上幾乎看不到大樹、湖泊、樓房、鐵路,地勢一馬平川,坡度甚至沒有超過5度。站在這裡,你就可以理解,遠方突兀矗立起方圓96平方公里的紅崖臺地,給人帶來的震撼。
紅崖臺地尚屬地質旅遊開發的早期階段,是小眾旅遊目的地。旅遊者常常只是驚嘆“仿佛落在了火星”,卻忽略了這裡是哺乳動物化石蘊集地。四子王旗乃至整個內蒙古自治區到處都是古生物化石出産地,呈現著豐富的生物和地質多樣性。如果你來到內蒙古博物院,可能至少一半的徜徉時間會被自然和地質地貌以及各式各樣的化石、恐龍骨架所吸引。除地質公園外,截至2021年,全區182個自然生態系統類、野生動植物類和自然遺跡類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可達1267.1萬公頃,居全國第一位。
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地質公園?又為何不辭辛勞趕赴紅崖臺地?因為這片獨特又少干擾的自然區域和景觀蘊含難得的地質多樣性。
地質多樣性為生命的起源和繁榮創造了條件,與當今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我們只有深入了解地球的過去與現在,特別是地質多樣性,才能更好把握未來:多樣的地質和地貌,影響了我們的歷史演化走向併為建立和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提供基礎——在四子王旗的草原上,到處是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發電站的“叢林”;它們為改變當今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提供解決方案……因此,地質公園的使命就是儘快讓人們能將對自然風光的感受與感悟、尊重、保護地質多樣性融合在一起,意識到保護地質多樣性是何等重要。
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擁有的資源,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以前,人們對美麗的草原最深刻的印象往往是“一條橫亙至天邊的直線”,簡單、準確地描述了它的遼闊無際;現在,“地質多樣性”為理解這片土地提供了另一個維度,這是一條“縱向軸線”,讓人們認識到,遼闊之外還有地質變遷複雜、豐富的歷程。
地質公園與世界遺産、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相互關聯,為世界自然、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發展提供支撐。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2025年將在中國舉辦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期待到那時,地質公園能更好地成為連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紐帶,更好發揮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齊 欣)
連結
什麼是地質多樣性?
地質多樣性是指自然界中(包括地表和地球內部)非生物元素的多樣化,包括礦物、岩石、化石、土壤、沉積物、地幟、地形、地質和地織的形成過程以及河流和湖泊等水文特徵。
豐富多樣的地質多樣性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存在於我們使用的物品和服務中。藉由探索和利用地質材料,人類的歷史進程與地質多樣性密不可分。這種關聯使我們能夠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和鐵器時代,後來更成為各種技術革命的驅動力,從根本上提高了我們的生活品質,如蒸汽機、電力,以及使我們能夠將電腦小型化的晶片。
地質多樣性也涵蓋了創造和改變這些特徵的過程。世界各地的世界地質公園是地質多樣性的鮮活樣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
連結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北部的沙拉木倫河流域,埋藏著非常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據統計大約有30種。以該地點命名的沙拉木倫動物群,是中國乃至世界典型的中始新世哺乳動物群之一,主要由嚙齒類、兔形類、肉齒類、躁節類、鈍腳類、奇蹄類和偶蹄類等哺乳動物組成,其中大型奇蹄類動物蒙古鼻雷獸、沙拉木倫始巨犀、兩棲犀等佔優勢。此外,該種群中還有爬行動物中的龜鱉類。
——內蒙古博物院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