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追尋文明的足跡①︱ 賈湖遺址:中華文明的星火從這裡點燃

發佈時間:2022-11-11 11:09:23 | 來源:大河網 | 作者:莫韶華 | 責任編輯:謝榮宇

寫在前面: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近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殷墟遺址,提出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我國提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為繼“夏商周斷代工程”後,又一由國家支援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現代考古學從河南起步,中華文明探源從河南開始。近年來,省發展改革委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近8億元,重點支援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殷墟遺址博物館以及仰韶村、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探尋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即日起,大河網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省文物局推出《追尋文明的足跡》系列報道,一起走進厚重河南。

點燃篝火,架起獵物,圍繞捕獲的獵物邊進食邊歡騰歌舞,同時用鶴類尺骨鑽孔奏之……通過一支笛子,我們能想像到9000年前,在位於今河南舞陽的賈湖湖畔先民們夜晚的生活。

這支笛子就是現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賈湖骨笛”。


M282:20號骨笛

九千年前的迴響

賈湖骨笛笛身多為 20多釐米、管徑1.1釐米左右,由丹頂鶴尺骨製作而成,比起現在的笛子要小巧很多,可揣在兜裏隨身攜帶,可見主人對它的喜愛程度。

而且丹頂鶴古稱仙鶴,又有著高雅聖潔的美好寓意,給骨笛也增添了幾分仙氣。最重要的是,賈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五聲和七聲音階樂器,它的音標達到國際標準鋼琴中央C調,神奇的音準讓現代人也不禁讚嘆。

賈湖骨笛的發現無疑是音樂考古史上最為重大的發現之一,初步顯現中原地區古代音樂文明的曙光。


M521:14二孔骨笛

其實,賈湖遺址出土了40余支骨笛,是迄今世界上出土個數最多、保存最為完整,且能吹奏五聲至七聲音階的最早的管樂器實物,這一發現有力推翻了先秦才有五聲音階的傳統認識。

1987年12月,河南省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賈湖骨笛的出土。發佈會上,公佈了時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黃翔鵬為首的測音小組的研究結果,和測音員徐桃英用一支完好的七孔骨笛吹奏的河北民歌《小白菜》錄音,震驚四座。從那一刻起,賈湖骨笛進入了大眾視野,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黃翔鵬評價賈湖骨笛具備音階結構,可以吹奏旋律,是中國最早的樂器,是我國管樂器的祖制。它的發現改寫了中國和世界音樂史,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原初之基!

賈湖考古遺址公園

賈湖湖畔的繁華時代

而賈湖骨笛只是賈湖遺址出土的6000余件文物中的一件。

9000年前,在中國淮河流域上游的廣袤平原上有一片美麗的沼澤地,這就是賈湖,波光瀲艷、水草豐美,微風拂過,稻香四溢、笛聲飄揚,賈湖先民在這裡築建房屋、馴化家畜、製作陶器、耕種水稻、結網捕魚。


骨針

賈湖先民所處的時代,是人類從狩獵採集向穩定的農業生産過渡的重要時期。正如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所説,賈湖遺址提供了一個我國黃河、長江之間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居於當時文化發展前列的相當完整的實例。


骨叉形器

賈湖遺址出土文物數量之多、品類之盛、製作之美、內涵之豐富,為全國其他同時期遺存所罕見,是東亞地區萬年以來第一座歷史豐碑和文化高峰,與同時期西亞兩河流域的遠古文化相映生輝,是當時最耀眼的文化明星。

從1983年至今,賈湖遺址歷經8次發掘,面積3000多平方米,出土陶、石、骨、角、牙等各類文物6000余件,被確認為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成功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M282:2侈口罐

人類的“酒鼻祖”

人生得意須盡歡,一壺濁酒喜相逢,把酒酹滔滔!對於中國人來説,酒被賦予了太多的情感,而賈湖遺址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酒”的誕生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賈湖遺址考古發掘主持者張居中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帕特裏克·麥戈文教授等人合作,通過對出土陶器內壁上的殘留物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了酒石酸成分。

酒石酸是水果的有機酸之一,進一步研究可以確認,賈湖先民以稻米為原料,以山楂為發酵料,以蜂蜜為調味料,釀造出了我國最早的含酒精飲料!它距今九千年,是當時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酒。

麥戈文指出,“當我拿到了來自賈湖的一些樣品,這讓酒精飲料的首次出現前推到大約9000年前。”他認為發酵飲料對於許多社會關係、醫藥發明、世界文化等十分重要,在人類文化技術發展中扮演了一個關鍵角色,為農業、園藝、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做出了貢獻。中國也不例外,最為典型的詩酒文化在傳統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盆形鼎

賈湖遺址的多宗“最”

除了最早的七聲音階樂器,還有最早的鼎形器、最早的綠松石裝飾物、最早的栽培大豆、最早的文字雛形之一、最早的酒之一,屬於最早的一批家畜馴養、漁類養殖、稻作農業、紡織業、原始宗教與占卜行為等。

豬下頜骨

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貝爾伍德曾發表言論稱,8000到7000年前,先民就已經在賈湖生活,這是水稻栽培、豬和狗馴化的非常重要的起源地。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動物考古學家袁靖認為,一萬年前,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發現家豬的存在。賈湖遺址發現家豬以後,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陸續發現了家豬的證據,這説明,賈湖遺址的家豬,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馴化豬。

H494浮選出的稻殼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研究員趙志軍則認同賈湖的水稻是野生稻經過馴化後的栽培稻,賈湖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粳稻種子和整地、收割、脫粒等系列農具,把淮河流域的水稻栽培史提前到距今約9000年前。

石磨盤、石磨棒

張居中在接受採訪時説,賈湖文化的創造者不僅是優秀的獵人、漁夫和工匠,中國最早的農民,而且還是優秀的音樂家,是當時東亞地區的優秀代表。賈湖文化的發現,再現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輝煌,與同時期西亞兩河流域的遠古文化相映生輝。它為研究當時社會的經濟、技術、文化、藝術和社會發展狀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賈湖遺址牌坊

據了解,近年來賈湖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遺址展示初具規模,前七次發掘保護展示區對公眾全年免費開放。正在建設的賈湖遺址博物館總佔地面積50畝,總投資6300萬元,建築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通過沉浸式展覽,結合多種技術手段,探秘遠古賈湖。賈湖考古遺址公園規劃佔地面積4263.9畝,總投資2億元,集學術研究、收藏保護、展示宣傳、科普教育、互動體驗、休閒娛樂(旅遊)等功能于一體。

張居中簡介:

1978-1982年就讀于鄭州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82-2000年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曾任第一研究室主任、所長助理。2000年6月調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係任教至退休,博士生導師,曾任係副主任和校博物館館長。曾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環境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博物館學會高校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等。長期以來一直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和全新世早期人類學、環境考古、農業考古、科技考古、音樂考古、陶瓷考古等專題研究,先後主持或參加十多個大、中型考古發掘項目,有八九千年前七聲音階骨笛、原始文字、原始栽培稻及釀造酒等重要發現,其中主持發掘的賈湖遺址被評為20世紀全國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和中國考古百年百大發現之一。曾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先導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文物科研項目十多項。在Nature、Antiquity、PANS、考古、文物、第四紀研究、人類學學報等國內外刊物發表或學術會議宣讀學術論文、論著100多篇(部),200多萬字。編著的《舞陽賈湖》一書被評為20世紀中國最佳考古報告之一,榮獲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和夏鼐考古基金三等獎。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