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鋼琴“即興”及其意義 ——觀李未明教授“和聲的魅力與即興的樂趣”講座有感

發佈時間:2022-09-19 09:32:36 | 來源:鋼琴藝術 | 作者:檀革勝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本文刊載于《鋼琴藝術》雜誌

2022年第9期

2022年7月7日,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主題周活動組委會有幸邀請到廈門大學李未明教授來學院為學生進行一場名為“和聲的魅力與即興的樂趣”的學術講座。筆者參與了講座的整個過程,感動之餘感慨頗多,遂作文紀念。

意義之中

正如講座題目所示,李教授從“和聲”這個技術要素開始了這場學術之旅,系統探討了和聲本質性的意義,以及如何更好地學習、領悟和聲思維,體悟其獨特的魅力。

(一)有關“和聲”

講座一開始,李教授就提出:“‘鍵盤和聲’是最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之一;鍵盤和聲課的特殊價值就在於最大限度地提供聽覺實踐的機會。在這門課上,理論概念可以直接通過聲音來演示、評價、判斷、對比。它使我們能夠從聲音到聲音,去比較音樂;也就是説鍵盤和聲是把和聲的色彩、力度、情感、風格和形象,通過聲音反映出來。應當説,這門課是聆聽、探索和應用的課。”為了更全面地詮釋“鍵盤和聲”這門課程,李教授主要以以下六個方面展開。

其一,發展內心聽覺。“心要在音之前運動”,在鋼琴彈奏之前,演奏者應當先在內心建立起所要彈奏的和聲效果和色彩,並將其與演奏的實際和聲音響進行比對,找到差距,從而提高自己的內心聽覺。李教授引用著名詩人歌德的名言“如果你感知不到它的存在,你就不會去追求它”,來證明內心聽覺在和聲學習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音樂是心靈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當用心去感受音樂,我們的內心世界才會變得更加豐富。李教授通過愛爾蘭民歌Danny Boy,引導學生跟著鋼琴去感受和聲色彩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內心聽覺的觸動作用。

其二,培養敏銳的聽覺能力。通過合理的聽覺訓練,使學生具備一種較強的心理記憶能力,能夠對聲音、和聲、和弦的結構産生敏銳的情感反應;學生一旦感知到具體的和聲音響,也就能夠進一步在鋼琴上自然地表達出來。和聲聽覺訓練方法頗多,如音程、和弦聽辨練習;也可以根據指定的音來構唱音程或者和弦,等等。李教授認為,從接觸音樂開始,學生就應當學會如何聆聽音響、感受和聲,從而提高"聽"的能力;恰如孩子學講話,在不了解語法的情況下,就可以直接講話了。李教授以“小湯普森”鋼琴教材為例。該教材第一冊第一個音是中央C,怎樣能彈好這第一個音?除了手形和指法正確之外,還有一個部分是要讓和聲去影響孩子,這一部分需要老師與學生同時參與演奏。如小湯普森第一冊《請彈吧》,第一個音一齣來,孩子就已經聽到了大三、減七、屬七、增三和弦(由鋼琴老師演奏這些和弦);這麼多不同結構的和弦、這麼豐富的和聲音響自然會對孩子産生深遠的影響。之後,李教授以《紅莓花兒開》為例,進一步強調在訓練聽覺的時候,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和弦的效果、和聲的色彩。

其三,提高對和聲的審美能力。最重要的是如何選擇最能表現音樂內容的和聲語匯。針對這個問題,李教授選擇中國民歌《小河淌水》,併為之配置了多個不同的和聲版本,鼓勵學生參與討論這些不同和聲版本的差異。為了更有效地説明和聲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李教授還選擇了貝多芬《第八鋼琴奏鳴曲》引子部分,《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月亮代表我的心》,肖邦《降E大調夜曲》《e小調前奏曲》和《葉塞尼亞》等樂曲,進一步論證了提高和聲審美能力需要多看、多聽、多分析世界名曲,從名曲中汲取營養,從而不斷地提高自身藝術修養。

其四,培養多聲部思維能力。李教授認為和聲的橫向聯繫常常比縱向的和弦結構更為重要。以新疆哈薩克族民歌《嘎哦麗泰》為例,李教授在鋼琴上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高潮推動方式:節奏推動和多聲部線條共同推動;與學生一起討論哪一種方式推動高潮的效果更顯著?多聲部線條橫向運動顯然更容易産生産生較強烈的和聲張力。之後,李教授還引用了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法國電視劇《瑪麗安娜》插曲、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主題部分,集中討論了多聲部思維在樂曲中的表現形態及表現力。

其五,培養創新意識和豐富的和聲想像力。學習鍵盤和聲首先應當遵循科學規範的訓練要求;其次不能將和聲規範看成僵化的規則,需要不斷地探索、創造,才能進一步拓展和聲的表現力。創新和聲思維必須具有豐富的和聲想像力,和聲想像力是建立和聲創新意識的必要條件。李教授引用了愛因斯坦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來説明提高和聲想像力的重要性。之後,李教授列舉了《柔情》《遊擊隊之歌》《讓我們蕩起雙槳》《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美麗的夢神》等樂曲,來集中證明和聲想像力在實際音樂處理過程中的重要現實意義。

其六,重視實踐。《鍵盤和聲》是把理論和聲轉化為音響,用聲音來表現和聲魅力的一門理論應用型課程。因此,聲音是學習的關鍵,如何發出聲音,發出什麼樣的聲音,聲音之間如何關聯都至關重要。唯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夠了解,才能認識、掌握和聲進行的邏輯關係,以及和聲的音樂風格。如何更好地進行實踐?李教授提出了九個"要":一要從古典功能和聲人手,掌握各類和弦的位置,以後逐漸形成固定的與和弦匹配的手形框架;二要熟練彈奏24個大小調的終止式和聲連接;三要多練習各類和弦的連接,包括不同風格的和聲語匯;四要探索同一主題多種不同的和聲配置,從中尋找最適合主題的;五要建立旋律與和聲同步的思維;六要力求在大腦中銘刻和聲音響,隨“心”而為,而不僅僅依靠譜面上和聲標記的提示;七要儘量做到看、彈、聽、想同步進行;八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九要注意織體的運用。從以上論述可以較為清晰地感知李教授對和聲的厚愛;除了和聲相關理論的講解外,還努力突破理論的理性之囿,現場演奏了大量不同風格且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試圖從感性出發,以一種直覺式的藝術呈現方式,讓學生真切體會到理論的理性之維和實踐的感性之維如何在一個特殊的空間中深度融合。

頗有意味的是,李教授在講解“和聲的魅力”這部分的時候,從未忘卻第二部分,也就是"即興的樂趣”部分;在講解具象的和聲理論及實踐演奏的過程中,時時引出了本講座的關鍵詞"即興"。故而,在正式開始第二部分時,學生能夠輕鬆自然地進入即興觀念的場域。從這個講座的結構看,李教授認為,和聲是實現即興的條件,或"即興"的基礎。

(二)有關“即興”

即興是“戴著鐐銬的舞蹈”,是在理性管控下的感性抒懷。學生在掌握理性維度之後,會直面三個問題:如何建立感性之勇氣;如何建立感性之途徑;如何建立感性之個性(或創造性)。第一個問題最為關鍵,學生掌握了一些理性知識,卻無意識、不願意甚至不敢去即興抒懷。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李教授現場要求一位學生根據一段預置的和聲序列,在鋼琴上做即興演奏。學生的表現雖有可圈可點之處,但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間,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在於缺乏即興之勇氣。為此,李教授希望學生們能放開心胸,隨內心驅動而為之;不受既定觀念約束,大膽實踐,勇敢求索,在鋼琴上追逐情懷和詩意,最大限度地復現出自己心中所嚮往的那種美好之聲。

如何通過即興方式去"感性"自我,並通過即興去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我”,是即興的真正要義。對此,李教授讓現場的四位學生每人出一個不同的音,組成一個"F—A—D—C"四音音列,然後李教授在鋼琴上示範如何根據這個既定的四音列即興創作。李教授即興了若干個不同的音樂片段,這些不同的音樂片段折射出了他對於鋼琴即興編創的幾個關注要點,可以簡單總結為"一個堅守""兩個預置""三個關注”。

“一個堅守”。注重主題材料的“堅守”,這種意識能夠保持時間藝術的特殊性,是彌足珍貴的。“堅守”主題材料是即興創作過程中最容易被初學者忽略甚至無視的問題,沒有了主題材料的貫穿,即興是不能稱之為即興的。對於即興編創者而言,在即興過程中,因為主體心理的瞬間變化,可以短暫"失守"于主題材料,但必須及時返回到主題材料上。這就需要即興編創者加強“主題材料”意識的管理。

“兩個預置”。首先,即興預置在具體的和聲背景基礎上。這個和聲背景可以存在於實際樂譜中,也可以是編創者頭腦中的一串音響記憶,甚至還可以是名曲片段的和聲縮譜,等等。其次,即興預置在具體且富有表情的織體音型上。編創者由於有豐富的鋼琴演奏實踐和鋼琴作品分析實踐,故可以先在大腦中根據主題材料進行快速地織體音型的生成實踐,後在鋼琴上自然、自如地表達出來;且具有較為豐富的表情意義,而不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具體織體音型的機械式聯綴。

“三個關注”。僅從李教授現場鋼琴即興的作品而言,首先,特別關注不同主題旋律之間的過渡連接部分。這些豐富多變的過渡連接部分,一方面"暫時”逃離了主題旋律材料自身的“情緒範圍”,成了一種具有對比性質的部分;這樣,既推動了音樂的展開,又給予聽眾多彩又華麗的聽覺感受;整體音樂的音響就是較為樸素的主題材料和較為華麗的過渡材料之間的相互"間插",水乳交融。其次,特別關注“瞬間”心理變化,從而進一步體現了即興作為一種獨特的“自由的精神生産”的特質。為了體現瞬間心理變化,李教授常從三個技術參數上進行瞬間變化:力度的突變、織體的突變、和弦的突變(尤其是減七和弦的突然運用),外加上一個快速流動的音階進行(包括半音階)。最後,特別關注多風格的自由混融,單一的流動性琶音,或者單一的分解、半分解織體音型等,容易造成風格保守、語言陳舊的印象(雖然單一音型也能較好地表達某種既定情緒),為此,李教授常常採用多風格自由混融的方式,如將古典時期織體(甚至是巴洛克時期織體)、浪漫時期織體,以及印象派織體自由混合,産生許多新穎的音響感受。如何避免這種混合有可能造成的排斥反應?李教授將主題素材貫穿在對織體的構思中,去組織不同風格的織體音型,使其具有相對的統一性。

除去李教授鋼琴即興的技術操作層面,還可管窺其即興的豐富內涵。

首先,即興能立體彰顯一個活生生的創造者形象。這個“創造者”形象,既是音樂的本質,也是音樂教育的本質。李教授運用這種通俗易懂、直觀明瞭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了即興創作的樂趣,並將學生帶入了創造性的層面,使得整場講座具有了維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義在世界之外"這一意味。

其次,即興凸顯的是直覺思維。即興是從"心"出發,將複雜的現實感覺、印象整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心靈的統轄活動;在這個活動的生成過程中,個體將自己獨特的生命歷程及感悟植入這種直覺活動中,通過即興去表現自我。再次,即興強調的是經驗。即興是主動者的即興,外在表現為人的審美經驗,卻與人的日常經驗緊密關聯。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是即興創作的直接源泉,通過有意識地提煉、深化及昇華,最後生成了審美經驗,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一種有意味的表現。

最後,即興不強調完美,確切地説即興本無完美。李教授多次強調,每一次即興都是“不一樣的煙火”,都是在不同心境下所産生的不同情感表達。為此,學生應該建立起這種概念或者意識,即興不在乎你是否表達得完滿、充分,重要的是“你在表達”,強調的是即興的過程、體現的是海德格爾式“存在”(而不是“存在者”)。恰如霍夫曼斯塔爾所説“美學從來都不是獨立而被動的:它意味著判斷和行動”,即興要去“判斷和行動”,只有這樣,“即興”才能成為“即興”。

意義之上

(一)關於理論的知識表達

在講座現場,李教授一方面運用鮮活的案例去例證,前後演奏了三十多首樂曲,每一個理論點講解之後,必匹配若干個對應的實例,將理論表達和實踐演奏自如地結合在一起,簡單直觀、效果突出,使得整個講座恰似一場音樂會,讓學生“心領”而“神會”。另一方面,在講座過程中,李教授還強調理論知識只是對現狀的一種解釋、一種理解而已,而非終極解釋、終極理解,不可將理論知識絕對化。強調了理論知識所具有的動態性,不可將其禁錮在一個狹隘的思維模式裏讓其成為"死知識",而應該建立一種非常明確的有關理論知識的概念。如學生要勇敢質疑理論知識的確定性和客觀性,努力規避理論知識的教條化,深化對理論知識的了解,最終的目標是要讓理論知識走向具體情境,實現靈活運用,從而自然引出豐富多彩的“鋼琴即興表達”對“理論知識表達”所具有的本質性意義。

(二)關於實踐的風格表達

李教授多選擇不同風格、不同歷史時期耳熟能詳的作品來演奏,從而使得實踐演奏色彩豐富、情感多元。對同一個理論問題的詮釋,李教授會同時精選民族調式風格、西方古典風格、西方現代爵士風格,甚至流行音樂風格的作品來輔助證明。如李教授在論述如何“提高對和聲的審美能力”的時候,列舉了《D大調小曲》《小河淌水》《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月亮代表我的心》《e小調前奏曲》(肖邦)、《葉塞尼亞》《我和我的祖國》七首不同風格的作品,有鋼琴曲、民歌、大眾歌曲、流行歌曲,等等。

(三)關於現場的互動表達

李教授運用各種方式方法使講座在歡樂愉快的情境中自然完成,無形中實現了認知學習理論中的“情境”理念。李教授讓學生現場出題,現場作答;引導學生現場“即興”,現場引導,這種師生之間頻繁、扣題、高品質的互動,讓學生深切領悟到了學習的樂趣和參與共同學習的意義。

綜上,李教授獨特的“類音樂會”式的講座模式,大量的現實案例、現場實踐演奏兼理論分析,會讓學生獲得一些直觀經驗,並可能影響其未來的學習行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對一些較為複雜和深奧的和聲、對位理論進行研習時,行動的意義遠遠大於“言説”,多聽、多分析、多練習自會有感受。李教授建議,讓學生先體會理論知識的魅力,後在即興的具體的"類遊戲"實踐中,直觀感知理論知識如何被美化,如何又變成了"美"。

在論述即興的功能和意義時,李教授除了通過教學互動的方式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之外,還讓理論知識"鮮活"起來,實現"再創造",從而獲得對理論知識的獨特感受,這是理論知識的應用之義,也是此次講座中的精彩所在。

意義之外

本次講座以“和聲”為主旨,由即興出發,在音樂本體和技術表達的觀摩之外,引發了筆者頗多有關鋼琴即興教學的現實思考,並引申出更多題外之意。

首先,在當下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的學制建設和相關學科建設中,鋼琴即興教學的一個顯性"問題"就是“即興”的邊界無法被清晰界定,從而使得即興及與之相關的教學無法被客觀量化和評價。然而,正是因為不確定性,反而使得即興教育是有確定性的未來;而那些所謂有確定性培養目標的科學,反而現實問題多多。故而,與即興相關的教學既可以作為當下音樂學專業(當然也可以包括音樂學科其他非音樂學專業)的有益補充,又可以彌補當下科學化的學科設置中的一些顯性弊端。在專業音樂學院裏,上海音樂學院孫維權教授率先認識到即興教學的意義,並開設了即興教學相關課程;與之相呼應,在普通高校裏,李未明教授也率先進行有關即興的教學實驗並堅持了十餘年,教學成效可以説是顯著的。這是鋼琴即興在實用性層面上的意義。

其次,在漫長的專業音樂發展歷程中,即興式微的主要原因在於科學主義美學對人本主義美學的“碾壓”和兩者之間的妥協及互融。從本質而言,即興更傾向於一種農業文明的思維模式,在工業文明和後工業文明的時代大潮中,即興式微是必然之趨勢。但在現代美學發展歷程中,回歸感性、弱化理性,成了一種時代思潮。音樂創作中即興思維及內在蘊含著的對“非理性”的渴望和對自我表達的慾望,自然吻合了這種“非理性”思潮,從而成為人本主義美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看,鋼琴即興凸顯著非理性思維,強調直覺式感性,從而有可能打開藝術教育另外一扇門,這是鋼琴即興在美學層面上的意義。

最後,馬克思認為藝術生産區別於其他生産的本質在於它是“自由的精神生産”“只有超越了人類生存的自然必然性、不追求任何直接實踐目的、表徵人的自由、展現人的內在本質力量的精神生産,才是嚴格意義上的藝術生産”①。由此理解有關藝術生産的定位,我們可以認為鋼琴即興其實可以看成是一種主要“表徵個體自由”“展現個體本質力量”的精神生産。即興藝術創作生産出的是自我的精神、自我的思想,從這個角度看,鋼琴即興創作是一種屬於"自由的精神生産”,能滿足自我的精神訴求,從而逐漸成為一個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這也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對人的發展最終訴求。這是鋼琴即興在哲學層面上的意義。

回溯李未明教授這些年的努力,會發現他在各大高校講座的主題幾乎是相同的,連講座名稱都統一為“和聲的魅力和即興的樂趣”,這是他的“執拗”堅守。當下鋼琴教育界,有關即興的講座並非主流(甚至有可能完全缺失的),而在這樣的語境下,李教授堅持傳達他對即興的理解,將講臺變成舞臺、將舞臺變講臺,幾十年如一日地陳述著他的學術觀、演奏觀。強調鋼琴實踐、強調藝術創造、強調立足當下教育現狀從而補充當下音樂教育;強調精神健康和豐盈;強調人的自由、完整和全面發展。這是李未明教授堅持的本質性意義。

李未明簡介

李未明,1947年生人,身世“顯赫”。生於“音樂之島”——福建廈門鼓浪嶼,自小浸淫在濃烈的藝術氛圍中,形成了強烈且敏銳的藝術直覺感受力;生於音樂世家(母親是中國著名的歌唱家),屬於典型意義上的“星二代”、“學二代”,家學淵源家風優良,重視“道德仁義禮”的人格品德修養訓練,接受嚴格而又系統的藝術教育,形成了謙遜好學、憂國憂民的文人氣度,為其後來學業和事業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後來,成為了音樂教育家、廈門大學藝術學院二級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社會音樂委員會委員、中國音協電子鍵盤學會副會長;擔任過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原副院長、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原副院長;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曾獲國家曾憲梓全國高等師範院校教師獎;曾被福建省政府授予“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曾獲福建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等諸多獎項;曾出版《鋼琴重奏曲集 《雙鋼琴曲集》、《數位鋼琴集體課教程》等多部教材;還曾應邀赴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台灣師範大學、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等全國90多所高等院校講學及德國、義大利等多國學術交流;曾應邀在多項重要國內外鋼琴賽事擔任評委,如:文化部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教育部高校大學生五項全能比賽、中國音協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史坦威青少年國際鋼琴大賽(亞太區決賽)、南韓釜山國際音樂節、新加坡亞洲青少年鋼琴比賽等國際比賽。可謂精彩人生、人生精彩!

圖文:檀革勝

編輯:姚文帥

審稿:姚文帥

指導老師:葛衛遙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