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7月的一天,在上海陶爾斐斯路48弄弄口(今南昌路東段)一棟民居的門前,多出了一塊不太顯眼的銘牌——生活書店。這是由鄒韜奮、胡愈之、徐伯昕共同創立的出版機構。鄒韜奮説,要“努力為社會服務,竭誠謀讀者便利”,自此開始了它延續至今的出版旅程。1948年,生活書店與另外兩家進步出版機構——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合併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迎來成立90週年。
三聯學術論壇、三聯90週年珍貴書稿檔案展、全國100家書店三聯精品圖書聯展、圖書裝幀設計展、《新知文庫》出版研討會等系列活動正在展開。
90年間
出版大量影響深遠的書刊
從學術經典和前沿著作到學術普及讀物,三聯書店展現出顯著的學術出版格局和理念,努力將專業學者的研究,經過進一步加工提煉後,使之轉化為整個知識界乃至大眾都能享有的財富,積極參與大眾精神生活的構建。
90年的時光,見證著一家出版機構的風雨歷程,也滋養出大量在人文精神、思想智慧方面影響深遠的書刊。
比如1936年出版的艾思奇《大眾哲學》,引導許多人走上革命道路;首次翻譯出版《資本論》,使其以中文全本的面貌展現在中國人民面前;1981年出版的《傅雷家書》和1995年出版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都是叫好又叫座的暢銷書;1986年出版的《現代西方學術文庫》和《新知文庫》兩套叢書,在出版界和學術界都引起極大反響,為我國此後的學術發展和理論建設鋪下了重要基石;1994年,獲得金庸獨家授權,開始在內地正式出版《金庸作品集》,從此打開了金庸作品在內地的市場;1986年,三聯書店在短時間內集中推出了薩特、弗洛伊德、弗洛姆、本雅明、亨廷頓等著名學者的名作,在出版界和學術界引起極大反響。隨後陸續出版了《存在與虛無》《存在與時間》等一系列著作,許多品種銷售近十萬冊;2003年,出版楊絳回憶錄《我們仨》,打動千萬讀者。20世紀90年代初,推出“蔡志忠中國古籍漫畫系列”,各版本累計銷售超過1000萬冊。此外,出版沈從文《邊城》、丁玲《桑幹河上》、費孝通《鄉土中國》,以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都是影響很多人的人文經典。
努力尋找更有效的
知識輸出方式
考古學著作是三聯近年原創學術出版的一枝新秀。三聯書店早在1997年即出版了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堪稱“中國考古學的世紀之作”的《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自1999年到2013年陸續整理出版“張光直作品系列”共九種。這些著作不僅介紹了前沿性的考古學理論方法,還融合了文獻、美術史、古文字、古地理學等跨學科成果,對考古研究影響深遠。2014年,隨著公眾考古學的興起,考古深入大眾視野,三聯書店出版許宏的“解讀早期中國”系列作品,深受大眾歡迎。
近年來,新媒體傳播漸成主流,給傳統出版業帶來巨大衝擊。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裏,三聯的出版人努力尋找更有效的知識輸出方式。比如2017年5月推出綜合知識服務平臺“中讀”APP,打造線上知識服務産品。經過4年的嘗試探索,“中讀”于2021年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産品線結構佈局,即“資訊流+知識付費+數字刊+服務”,並首次實現盈利,經常位居新知榜人文社科類知識付費領域第一名。2019年“中讀”APP邀請十位一線考古學者為公眾錄製考古普及課程《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穿越歷史》,該課程和同名圖書,向讀者講述了中國考古百年的發展歷程。
三聯書店相關負責人向封面新聞記者介紹,三聯今後的出版理念重點將倡導學術大眾化、讀者年輕化,著力打造思想學術、主題出版、新知、考古、少年人文讀物等重點産品線,“鞏固好重點老作者,開發好70後、80後優質作者,重點推出《北大中國史》《20世紀的中國》《中國金銀器》《地理中國系列》等重點産品。”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