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走進這些文化遺存:聽“三坊七巷”的歷史足音

發佈時間:2022-08-24 09:24:52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方莉 高建進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三坊七巷”一景 李芳攝/光明圖片

  掃碼看視頻 走進今日“三坊七巷”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

自福州最繁華的八一七路南街段向西拐,幾步之遙,一片古樸的建築群落入眼簾,城市的喧囂,即刻被來自歷史深處的寧靜所阻隔。

眼前這片街區,白墻黛瓦,古榕相間,紅燈籠搖曳,馬鞍墻飛翹,青石板路鋪向遠方,傳統古厝分立兩廂。“三坊七巷”,起源於晉,形成于唐、五代時期,至明清時達到鼎盛。它以南後街為軸,西側三座坊、東側七條巷棋盤狀分佈,保留了古代都市坊巷格局,內有古建築200多座。

八月盛夏,記者隨地道的“老福州”、閩都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林山漫步“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文脈精髓和近代民族精英愛國強國文化精神所在。南宋學者呂祖謙説‘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清代文人劉心香講‘七巷三坊記舊遊,晚涼聲唱賣花柔’,還有,禁毒先驅林則徐、翻譯《天演論》的嚴復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林山一齣口,就知這是位福州的“活地圖”。

“知道這座小院的歷史嗎?”他指著南後街旁一座坐西朝東的三進小院,“林覺民、冰心都曾在此居住。”不等回答,他道出了答案。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于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走進林覺民的書房,在聲光電技術的展示下,百餘年前,香港濱江樓上,林覺民書寫《與妻書》的場景映入眼簾。這位24歲的先烈,有訣別妻子的百轉柔腸,更有舍生取義的英勇無畏。

“林覺民犧牲後,林家將祖宅賣給謝家,冰心11歲回到福州,曾住在這裡。”林山手指門前對聯,邊吟誦邊解釋,“‘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這是冰心的祖父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對聯,在《我的故鄉》《我家的對聯》等文章裏,冰心都提到了這副對聯,可見對她影響之深。”

一座古厝,兩段佳話。獻身革命的報國理想,在不絕如縷的書香裏得以延續,讓這座宅院變得格外有分量!

“‘三坊七巷’面積不到40公頃,卻是名人英傑‘密度’最高的地方。”移步換景,林山名人軼事信手拈來,讓人對“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這裡,是福州人心中的文化地標。不過,20世紀90年代,也出現了一些雜音。”林山眉頭緊鎖。在舊城改造風潮中,“三坊七巷”遭遇危機。在林覺民·冰心故居面臨“一拆了之”的緊急關頭,福州市一位政協委員寫信給新任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

習近平同志立刻指示:暫緩拆遷!

1991年3月,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現場辦公會在“三坊七巷”召開,議定了加強文物保護的7件實事,並由此衍生了惠及長遠的工作機制。“三坊七巷”成為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的典範。

“如果要進一步了解‘三坊七巷’的歷史,咱們不妨去請教一位建築專家!”林山帶領記者來到位於黃巷的名城建築學館。這是福建工程學院教授、“三坊七巷”保護與修復主要設計師嚴龍華的工作室所在地。

嚴龍華正在書桌前修改書稿《福州三坊七巷:修復與再生》。翻開書稿,幾乎每一頁都密密麻麻地用鉛筆、紅筆、黑筆等不同顏色的筆做著增刪修補。

嚴教授介紹,遵循“修舊如舊,保持總體坊巷格局、風格、風貌不變”的原則,按照“鑲牙式、漸進式、微迴圈、小規模、不間斷”的步驟,“三坊七巷”已修復歷史建築近200處。“‘三坊七巷’保護利用,不僅修復整體環境與物質形態,還積極保護其所承載的非物質文化和城市記憶,既要延續建築主體過去的輝煌,更要讓它保持活力、創造力和文化魅力,創造新的輝煌。”畢竟是專家,嚴教授的話,很有高度。

為了增加質感,嚴教授希望我們實地踏訪一番。大家隨嚴教授來到衣錦坊的水榭戲臺。

這是一座始建於明代的宅院。但見花廳園林裏,水榭戲臺之上,樂音嫋嫋,臺上唱念做打,台下熱鬧叫好。

“水榭戲臺的活化利用,為傳承、弘揚閩劇提供了很好平臺。”演出結束,演員林劍峰走下戲臺,和記者分享演出感受。他來自福建省實驗閩劇院,每逢節假日,都會來此表演閩劇《荔枝換絳桃》。

不知不覺,已是日落時分,白天的熱浪逐漸退卻,如織的遊人、鼎沸的人聲攢集著、漫涌著,“三坊七巷”更顯熱鬧。

沿著南後街繼續往南行走,很多遊客在“寶銳牛角梳”店舖前駐足停留。“福州角梳被稱為‘福州三寶’之一,角梳製作最難的是開齒、踢齒,你看我們這個梳子的齒就踢得很圓潤。”店主劉鐵光拿起梳子,向遊客展示傳統角梳的製作技藝。他是福州角梳製作技藝第4代傳承人。

和劉鐵光的角梳一樣,近年來,南音、福建木偶戲等非遺項目,“同利肉燕”“永和魚丸”等老字號,紛紛回歸“三坊七巷”;中國商印展覽館、國潮金魚博物館等新業態也入駐街區。如今的“三坊七巷”,早已成為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會客廳”、閩都文化的“展覽館”,連續七年遊客年接待量超過1000萬人次。

信步走著,裹著人聲,映著光影,“三坊七巷”的歷史足音清晰可聞,危難時刻仁人志士的上下求索、覺醒年代福州兒女的奮發圖強,似乎就在眼前……

(本報記者 方莉 高建進)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