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物展上話文明 中意文博合作為文明交流架橋梁

發佈時間:2022-08-23 08:59:31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馬驍等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 500多件珍貴文物,穿越歷史長河,跨越千山萬水,從義大利來到中國北京,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物相映生輝,共同演繹一場文明對話。

正在中國國博舉辦的“義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為中意兩國文明交流架起一座新橋梁,義大利羅馬國家博物館館長斯特凡納·韋爾熱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文明之間的交流絕對必要且源遠流長,這正是這個展覽所展示的精神。”

7月1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拍攝的“義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精挑細選“有意義”

作為今年中意文化和旅遊年的重頭項目,“義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旨在系統反映義大利半島實現政治和文化統一的歷史進程,展現義大利文化淵源的豐富多彩。

身為意方策展人,韋爾熱介紹説,展覽吸引義大利多家博物館直接參與和大力支援,大家克服了許多困難,精挑細選館藏送展。

7月11日,工作人員向參觀者介紹展品“祭拜瑪爾斯、維納斯和西爾瓦諾斯的聖壇”。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據了解,本次送展的不少考古發現和藝術巨作此前從未在義大利境外展出過,有些甚至從未離開過所屬博物館。例如,羅馬國家博物館藏品“祭拜瑪爾斯、維納斯和西爾瓦諾斯的聖壇”,就是首次離開義大利出境巡展。祭壇上刻浮雕講述了著名的羅馬建城傳説“母狼育嬰”。

韋爾熱説:“我們認為,以中意文化和旅遊年為契機,向中國民眾展示義大利的歷史,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據了解,“古羅馬文明展”開展首周就有超過2萬名觀眾參觀,一個多月來已接待約10萬名參觀者。

文物對話架橋梁

在韋爾熱看來,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展現中西方文明互鑒交流的絕佳場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展示東西方文化多樣性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裡我們可以感知不同歷史時期帶給我們的豐富思考。”

7月11日,參觀者在展覽上拍攝展品“勝利之翼”。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以展品青銅雕塑“勝利之翼”為例,韋爾熱説,義大利和中國的青銅製造方式有所不同,而觀眾在這裡能同時欣賞中意兩國的古代青銅器,“對比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青銅製造技藝,這就為展覽增添了吸引力”。

這樣的中意文物對話遠非首次。近年來,中意兩國在文化領域一直開展廣泛的交流合作,僅中國國家博物館就與義大利文博界合作舉辦了7次展覽。

201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21家義大利博物館及國內17家博物館辦展,參展文物中既有中國在“絲綢之路”中的見證物,也有受到中國元素影響的西方物品,包括中國和義大利在航海中使用的羅盤、針碗、航海圖、船隻模型,以及青銅器、瓷器、玻璃器皿和充滿西域風格的唐代陶俑等。

互信合作促友誼

據中方策展團隊介紹,多年合作經驗促進了中意兩國在文化交流領域的互信,這次“義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成功舉辦已超越館際交流,成為中意兩國深厚友誼的見證。

據了解,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503件文物來華之旅沒有意方文物工作人員陪同,中途還需轉機。中方策展團隊成員何書銥説,文物從義大利啟運後,中方策展團隊全程跟蹤航班資訊,徹夜未眠,直到展品到達北京才放下心來。

中意雙方前期進行了細緻的溝通協調;在布展的過程中,意方通過視頻全程監督開箱、點交和布展的過程,記錄了大量的影像資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件雪花石材質的珍貴文物在運輸過程中受到損壞,中意雙方文保人員通過視頻討論,合作修復了這件文物,使得它能夠在中國與觀眾見面。

7月11日,參觀者在展覽上觀看展品。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中方策展人潘晴告訴記者,正是基於雙方在長期合作中建立起來的信任,意方才會放心地通過這種新模式把如此豐富的珍貴文物送到中國展出,“這充分體現了義大利文博界對中國國家博物館專業水準的肯定”。

韋爾熱表示,“義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是意中雙方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象徵。他希望未來有更多義大利人學習中國歷史,了解中國文化,搭建更多溝通橋梁,共促意中友誼。

潘晴説,通過文化交流,中外博物館之間建立起理解和信任,不同地域的人們得以探尋不同文明之間的共性,同時也從新視角看到各自文明的獨特之處。“未來的中外文明對話和交流一定會更精彩。”

-END-

監製:馮俊揚薛穎

統籌:齊紫劍閆珺岩

記者:馬驍賀飛羅鑫彭卓周嘯天王普王沛史霄萌汪楠

剪輯:馬驍

編輯:張代蕾刁澤王申倪紅梅劉冬傑李勍梁毅

新華社國際部、新華社北京分社聯合製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臺出品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