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南唐,很多人會不約而同想到後主李煜,想到他悲慼屈辱的亡國命運,想到他那“神秀”之美的詩詞,想到他與大小周後繾綣的愛情故事。南唐(937—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地區建立的王朝,不過短存近四十個春秋,卻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對於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尤其是茶文化領域起著承“唐”啟“宋”的作用。
在五代十國中,南唐是經濟文化比較繁榮、社會相對穩定的一個政權。它地處江淮,氣候溫和、降水充沛,良好的地理區位使茶樹獲得了優渥的生長條件,大範圍的種植推廣更是給南唐帶去巨大的經濟效益。南唐三位君主也很喜歡喝茶,每一位都跟茶有著特別的緣分。
先主李昪:將茶納為周邊及海外貿易的重要商品
南唐政權的締造者李昪,原名徐知誥,為吳國大臣徐溫養子,後任升州、潤州刺史。天福二年(937年),他廢吳國末帝楊溥,移都至金陵(今天江蘇南京),奉唐朝正朔,改姓李名昪,仍以“唐”為國號。在他的治理期間,南唐變得國強民富、江海晏然、一片繁榮。
“不施仁政,枉法亂國。”先主李昪不願為一隅之地而失天下人的心。為此,他制定“保境息民”的基本國策。對內堅持養民,止戈停戰,休養生息,興利除弊,保境安民;對外化干戈為玉帛,敦睦鄰國,與毗鄰各國保持和平關係,主動結好北方契丹以牽制中原王朝的壓力,有學者研究統計,“契丹貴族也與南唐保持良好關係,兩國先後均有交聘,與南唐的來往次數多達48次”。
陸游《南唐書·契丹傳》,有多次提到南唐與契丹的茶馬貿易。在兩國交往中,往往又以使團充當商旅貿易隊。升元二年(938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及其兄(弟)東丹王各遣使以羊馬入貢,別持羊三萬口,馬二百匹來鬻(yù),以其價市羅、紈、茶、藥。升元四年,契丹獻馬百匹;升元七年,獻馬三百匹、羊二十五萬口”。
與海外的商貿活動中,地處長江口之北的揚州,成為南唐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從揚州出口的茶葉、絲綢和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佔城(越南中南部)、新羅(朝鮮半島古代國家)、高麗(朝鮮半島古代國家),甚至遠到大食(阿拉伯帝國)等地,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的商品也從海外流入南唐。茶葉貿易的開展,為南唐政府帶來非常可觀的財政收入,也促進了中國茶在全世界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
茶在佛教中被視為神物,自古以來頗受僧侶推崇。僧侶公認茶有“三德”:一是坐禪可通夜不眠;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輕神氣;三是為“不發”(抑制性慾和平心靜氣)的藥物。至唐代,茶被概括成“十德”:散郁氣、驅睡氣、養生氣、驅病氣、樹禮仁、表敬意、嘗滋味、養身體、可道德、可雅志。南唐時期,佛教和道教發展蓬勃,茶葉成為僧侶、道士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作為皇家寺廟的清涼禪寺,尤受南唐先主恩寵,從顧渚、宜興送來的紫筍和陽羨美茶,也常被賜予院內僧人飲用。
中主李璟:開“北苑茶”作為貢茶歷史之端
西元943年,李昪去世,李璟即位。他好讀書、多才藝,在金陵創設翰林圖畫院(史稱“南唐畫院”),吸引了顧閎中、周文矩、顧德謙、董源、董羽等才華出眾的名家。中主李璟極尊崇佛法,對清涼禪寺休復悟空禪師非常敬重,禪師逝世八年,心中仍思念之,令韓熙載撰寫《南唐清涼寺悟空禪師碑文》。後來,以文益為代表的佛教法眼禪宗,在清涼寺開宗傳法,李璟常去請教文益禪師佛理。禪師長期在福建學禪,特別嗜茶。他利用清涼院內的應潮井(還陽泉),在離泉水不遠處專設茶堂,用清冽的還陽泉水煎煮香茶。茶堂成了為學僧解疑釋惑之處,同時用以接待施主貴客用茶。書中記載“僧問:大眾雲集,請(文益)師頓決疑網。(文益)師曰:寮舍內商量,茶堂內商量。”較之其父李昪,李璟與清涼禪寺的淵源似乎更為濃厚。
李璟十分篤信佛道,保大九年(951年),他又下詔在廬山讀書檯興建寺院,以弘揚佛法、教化治平。在中主李璟的重視和支援下,一座“邃殿正門,重軒復檻,高墻虬磚,修廊翼舒,香廚旁開,僧房內辟”的開先寺落成,後來又敕建了西林寺塔。廬山素來以“雲霧”聞名,開先寺僧人們在寺院周邊親自植茶樹,于種茶、制茶和飲茶過程中,把廬山的山水與參禪打坐、禮佛誦經融為一體。
説完廬山“雲霧茶”,再來講講另一種貢茶“北苑茶”。唐代後期,氣候開始由溫暖轉而冷濕,寒冬和雨災相繼到來,有時春秋兩季出現霜雪凍壞莊稼現象。《資治通鑒》記載“淫雨”一下長達60余天。地方茶樹因生長條件受到侵害,産貢茶時間推遲,數量開始下滑,面對不可遏制的氣候災害,南唐中主決定調製貢茶體系並將産茶任務南移福建。保大四年(946年),李璟派善制茶、管理皇家園林“北苑”的官員去福建建甌監製。
北宋馬令在《南唐書》寫道:“嗣主李璟命建州制的乳茶,號曰京鋌。臘茶之貢自此始,罷貢陽羨(宜興陽羨茶)。”西元946年,在唐代享有盛譽的顧渚貢茶院逐漸被建州北苑所替代。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記載:“江南(南唐)李氏時,(北苑茶)頗見貴,始有團圓之制。”南唐君主“李氏別令取其乳作片”,並賦予不同品名,“或號曰京挺、的乳及骨子等”。這些優質北苑茶作為貢品,送到金陵由君主及王室等享用。
後主李煜: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最大“貢茶院”
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此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稱帝三年,已先後滅掉後蜀、南漢,南唐已經岌岌可危。他與小周後的風花雪月為後人所樂道,小周後擅音律、好焚香,有次她自製“帳中香”,李煜為與之比拼風雅,將建陽進貢的茶油花子製成花餅,或大或小、形狀各別,令各宮嬪淡粧素服,縷金于面,用這花餅施于額上,名為“北苑粧”。這裡的“花子”指女子臉部的裝飾品,以彩色光紙、綢羅、蟬翼、蜻蜓翅等為原料,染成金黃、霽紅或翠綠等色,剪作花、鳥、魚等形,貼于額頭、酒靨、嘴角、鬢邊等處。“茶油花子”以茶油為原料,取出呵氣加熱可貼于臉上,李煜之想法可謂新鮮。
李煜曾在金陵清涼院建避暑宮,宮裏備有北苑茶,他與小周後在此飲用消暑解渴。李煜與清涼院的清涼泰欽禪師一起飲茶,共同討論佛法禪理問題。清涼泰欽禪師對李煜説禪,讓李煜更清楚意識到南唐面臨的末日趨勢。
中主李璟執政時,自南唐敗于後周,開始向中原王朝稱臣朝貢以期換取國家安寧,至後主李煜時期,朝貢的頻次及數額變本加厲,每年除常規向趙宋朝廷進貢鉅額錢財寶物、為皇上過“長春節”(慶賀趙匡胤誕辰設立的節日)送壽禮外,還要為避免亡國而專門“買宴”(作為臣屬國為宗主國皇上宴會買單)。開寶七年(974年),趙匡胤決定興師討伐李煜。李煜聽説後,立刻派遣弟弟李從鎰及潘慎修到汴梁(今河南開封)“買宴,貢絹二十萬匹、茶二十萬斤及金銀器用、乘輿服物等”。
北苑作為南唐皇家禦茶園後一直向宋朝廷進獻貢茶,以求偏安一隅。而後,建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既作為皇家御用的禦茶也作為賦稅的貢茶。開寶八年(975年),宋太祖趙匡胤南下江南,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南唐的大片富饒土地、財富盡被收入囊中,其中就包括茶之利。北宋建立後,南唐時已有的1336處焙茶場全部移交過去,並且在南唐已設38處官焙(官營制茶場)基礎上,增加到近50處,役使採茶工數千人,把建安鳳凰山一帶産茶區都統稱為“北苑”,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最大“貢茶院”。
南唐茶文化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可謂獨樹一幟。在動蕩不安的五代十國中,開闢出自大唐以來中國茶文化的一片新天地,它與政治、經濟、宗教、藝術等領域碰撞出獨特的茶文化魅力,更是為之後的宋代茶文化乃至後世茶文化的演進注入了強勁的動能。
吳洛嫻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