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彩鳳鳴岐,一張唐琴的傳奇

發佈時間:2022-07-07 14:07:33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月滿天心 | 責任編輯:蘇向東

  ◎月滿天心

存世唐宋名琴中,彩鳳鳴岐音質遙遙領先,是價值連城的國寶。彩鳳鳴岐琴,落霞式,造型古樸雅致,背面有冰裂斷和小流水斷,龍池上方題有“彩鳳鳴岐”琴名,下面有收藏家楊宗稷的三段鑒藏讚美銘文,龍池腹腔內題有正楷“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這一切,都註定了這張琴不是凡品。

千年流轉,幾欲失蹤的古琴,最後又奇跡般出現在世間。2019年9月17日晚,浙江博物館千年清音古琴音樂,各位名家以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唐琴彩鳳鳴岐與疏影兩張琴,奏響了千年清音,響徹大廳。名琴名曲名家,彩鳳鳴岐在千年後再次大放異彩的時光背後,是一張千年唐琴的傳奇。

“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

便是一張金名片

彩鳳鳴岐琴,龍池腹腔內有正楷題款“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便是一張名片,註定了此琴不是凡品。

雷威,為雷家傳人,他家的琴,被尊為雷琴,千金難買。雷家斫琴(制琴)歷史悠久,早在隋文帝時,蜀王劉秀就是一位琴癡,他曾經造琴無數,在蜀王的帶領下,蜀地斫琴大家輩出,其中以雷家琴最為難得。雷家世代斫琴,傳到雷威這一代,已經是玄宗的開元盛世,雷威尊為琴神。

相比于雷家的傳承人們,雷威是一個另類,別人斫琴大多選擇桐木,以杉木為下,雷威卻喜歡選擇杉木。他選木也非常奇特,每到大雪天,便會喝酒,喝得搖搖晃晃,穿上蓑衣進山,直走到深山老林中,然後靜靜佇立。在雷威的耳中,每一株風雪中的樹木都有靈魂,都會説話,他就根據這個聲音來選擇木材拖回去制琴。這張傳世名琴彩鳳鳴岐,便是這樣選材而來。

雷威斫琴,音質圓潤,余韻不絕,他經手的琴被尊為雷公琴,他的琴,是天寶年間爭相搶奪的寶物,一直到宋朝,還在流傳著雷琴的傳説。

蘇軾在《雜書琴事》記載雷公琴的特點:“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其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溢,徘徊不去,其精妙如此。”雷威所斫彩鳳鳴岐,便有鮮明的雷氏特色,經過了千年的時光,音色依然圓潤。

落霞式是非常漂亮的古琴樣式,琴的兩側呈對稱波浪曲線形狀,如天際流雲,屬於優美的文人琴。 而這張琴被命名為彩鳳鳴岐,也預示了它的主人不同凡響。

彩鳳鳴岐出自《國語》:“周之興也,鸑鷟(彩鳳別稱)鳴于岐山。”彩鳳,在古代是天降的祥瑞;岐山,是周朝推翻商紂的起點,所以當一隻五彩鳳凰飛來,在岐山上歡快地鳴叫,預示著周朝即將帶領百姓迎來天下太平,開創一個盛世。

這張琴斫于開元二年,寓意大唐如鳳鳴岐山,出現了盛世景象。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背後

彩鳳鳴岐琴的主人之謎

雷威親斫,琴名大氣磅薄寓意非凡,它的主人到底是誰?

傳説一為開元年間,玄宗特封雷威為琴待詔,為皇室斫琴,雷威斫彩鳳鳴岐琴奉上。後來貴妃進宮,喜愛歌舞音律,玄宗特意將這張名貴的琴賜予愛妃。

這張琴成了貴妃愛物,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帶著貴妃匆匆逃走,也沒忘記帶著這張琴,只是馬嵬坡兵變中,貴妃慘死,老皇帝獨自攜琴去了蜀地。

西元762年深秋,持續了六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定,垂垂老邁的唐玄宗從蜀中起駕回鑾,路遇馬嵬坡的時候,正趕上深秋的風雨淅淅瀝瀝,陰冷悲涼。玄宗坐在馬車上,撩起車簾向外看。他想起與貴妃從前的種種恩愛,命令停下車馬,信手在貴妃簡單的墓前彈了一曲,此時的馬嵬坡,風雨嗚咽,像貴妃的哭泣,玄宗心中的悲苦思念與愧疚,都付與曲中。

一曲彈完,玄宗將貴妃最愛的這張琴放在墓前的小破屋中,起駕回宮。這張琴來自蜀地,現在與貴妃一起魂歸,也算是一場紀念。

《楊妃外傳》記:“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彌旬,于棧道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時梨園弟子惟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於世。”

曲以篳篥的形式傳下來了,琴卻沒了。

還有一個説法,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逃到蜀地,遇見雷威,兩個音律大家促膝長談,互為知音,於是玄宗請雷威為自己斫琴,並封他為琴待詔。雷威期待大唐能恢複元氣,於是特意斫彩鳳鳴岐,給了玄宗一個極好的安慰。

《陳拙琴書》中記載著“明皇返蜀,詔雷儼充翰林斫琴待詔”。

但這樣又似乎與年代不符,雷威斫琴有署名的習慣,龍池腹腔內的題款是“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安史之亂是天寶年間爆發的,所以明皇逃亡蜀地遇到雷威,請雷威制琴的時間對不上。

從皇室到民間再到王府

彩鳳鳴岐在世間幾度顛沛

安史之亂後,世道混亂,名琴也流失了。彩鳳鳴岐琴再次出現,是在清末定親王府中,定親王愛新覺羅·載銓是光緒身邊的紅人,一生愛琴,一個偶然的際遇,他收到了流落民間的彩鳳鳴岐琴,作為至寶藏在王府。王府內“行有恒堂”收藏曆代名琴,彩鳳鳴岐為“行有恒堂”第一琴,定親王最喜愛這張琴,常在花園裏彈《平沙落雁》。

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闖入王府將寶貝洗劫一空,彩鳳鳴岐也遭遇橫禍,又一次不知所蹤。

又過了三十年,載銓的孫子,最後一代軍機大臣毓朗貝勒,一日去陶然亭公園的岳雲別業,忽然聽到一陣熟悉的琴聲,演奏的正是《平沙落雁》。他從小耳濡目染,常聽祖父撫琴,正是這樣的琴音。朗貝勒急急忙忙走進去,見彈琴的人竟然是舊友楊宗稷。

朗貝勒憑藉記憶,仔細觀看這張琴,先看琴身處的小流水斷和冰裂斷。古琴的各種斷紋,是年代久遠的標誌,是古老的象徵,這種特別的斷紋,是古琴的木質伸縮變化經年累月産生的,斷紋是自然現象,所以會有很多種,有流水斷,龜背斷,梅花斷,蛇腹斷,冰裂斷等等。流水斷,斷紋形狀如水波,比較細密,琴不到百年不出斷紋,每一張琴的斷紋也不會相同,而且這種斷紋十分美妙,是鑒定古琴的方式之一。斷紋琴因為年代久遠,音色往往更加蒼潤松活,朗貝勒憑藉流水斷、冰裂斷再結合琴名,認出這正是王府內收藏的第一名琴彩鳳鳴岐。

楊宗稷是近代古琴名家,著有《琴學叢書》四十三卷,他的“半百琴齋”收藏名琴無數,其中最愛,也是彩鳳鳴岐。楊宗稷給彩鳳鳴岐的音質定義道:一二弦如洪鐘,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可見此琴音質絕世。

彩鳳鳴岐似乎註定了顛沛流離的命運。楊宗稷百年後,一位喜愛古琴的政治大亨徐桴收了這張琴,琴又陪著他走過戰火紛飛的歲月。1953年,徐桴的後人將這張琴捐給了浙江省博物館。

從皇宮到民間,從民間到王府,這張琴,經歷了安史之亂,經歷了庚子之亂,又經歷了抗日戰爭,終於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從此名琴再無顛沛。

這一路,千年時光,起起落落,幾度失蹤,又幾度重現。音律的力量,穿透千年的塵埃,遠古的大唐之音一併千年的文脈,綿延不絕。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