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斯文傳古風——“鄧拓捐贈”與“典藏活化”

發佈時間:2022-07-07 09:34:30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鄧 鋒 | 責任編輯:蘇向東

  瀟湘竹石圖 (宋)蘇軾

  紅白芍藥圖(清)華喦

  山水冊頁(清)石濤

  牡丹白鷴圖(明)呂紀

  蘭竹圖(清)鄭燮

鄧拓(1912—1966),原名鄧子健,福建閩侯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晉察冀日報社社長、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總編輯。鄧拓是無産階級革命家,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政論家、歷史學家、詩人和雜文家,著有《中國救荒史》《燕山夜話》等。

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或凝之於物,或賴之於人,在歷史的演進中向前發展,究其根本,則在於文化精神的代代相承。這猶如畫卷中不同時代的題跋唱和,圍繞一個共同的文化意象展開著超越時空的對話;也誠如莊子所謂“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只要精神不滅,文脈自當永存。

鄧拓是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有著眾多頭銜和稱號:新聞工作者、歷史學家、詩人、雜文家,或許還應加上書法家、收藏家。因為其篤好書畫,不僅操筆弄翰,在工作之餘還注重研究和收藏積累古代書畫。1964年,他寫下“心愛斯文非愛寶,身為物主不為奴。人民藝術新天地,展望方來萬里途。”的詩句,隨後毅然將自己收藏的145件(套)古代繪畫珍品捐贈給國家,由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

於此,鄧拓更像是傳統的“文士”與“書生”,一方面具有“士者弘毅”的擔當與忠貞,另一方面又保持著高邁獨立的人文風骨。他的收藏是對中國文化藝術的自覺守護,捐贈則是化私為公的薪火相傳,而接力的中國美術館則在經典寶藏中將斯人斯物活化弘揚、傳之久遠。

“史思”與“文心”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十餘年間,古代書畫零落散佚、流失嚴重,鄧拓以其深沉的歷史意識和敏銳的藝術感悟,投入到中國古代繪畫的蒐集、收藏、研究中,並準備構建一部以實物原作為主的“中國古代繪畫史”。雖然,這部畫史最終未能如願完成,但從其收藏、捐贈作品的數量、特點、性質來看,完全如其詩句所言,體現出“史思”與“文心”合一的人文精神。

論其“史思”。鄧拓早在25歲時就完成一部《中國救荒史》,于災荒歷史的探賾索隱中折射憂國憂民的濟世之想。即使在戰爭年代,他也留心收集保護歷史文物,如今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文物(燕陶館藏品部分)、山西陽高縣古城村漢墓出土文物等都是由他收集保存下來的。為了研究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他先後收集了大量重要實物資料,如煤窯業的文書契約、土地買賣和租賃契約、車廠攬運合同等,後全部捐獻給相關單位。上世紀50年代末,鄧拓兼任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領導小組組長,與文博工作關聯更為密切,與吳作人、周懷民、李苦禪、黃胄等書畫家來往頻繁,其收藏重心也轉向書畫,時常光顧榮寶齋,隨著收藏的豐富,有了重寫“繪畫史”的設想。其捐贈作品,上迄兩宋,下至晚清,基本囊括了畫史中的重要流派和畫家,初步構建起傳承有序的風格譜係與歷史脈絡。蘇軾、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董其昌、徐渭、朱耷、石濤、鄭板橋、金農……這些繪畫史名家構成了“元四家”“吳門畫派”“揚州畫派”等體現文人畫發展演變的主要風格流派,體現出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中國藝術的審美高度。在主要流派之外,鄧拓還重視福建籍鄉邦畫家、繪畫性較強的宮廷畫家及佚名畫作、明末清初的遺民畫家、女性畫家等,還有部分畫史有載但面貌不彰的畫家如周璕、施原等,足可見其作為史家學者的視野與情懷。

言其“文心”,則莫過於對文人繪畫的注重,並以自作詩詞和撰文研究的方式進行賞鑒解讀。其購藏傳為蘇軾《瀟湘竹石圖》的故事已廣為知曉。對於蘇軾這一文人畫的首倡者,鄧拓情有獨鍾,《懷蘇東坡》詩云:“曾謁眉山蘇氏祠,也曾陽羨誦題詩。常州京口尋余跡,儋耳郊原撫廟碑……”;又把自己書房起名為“蘇畫廬”,刻印鈐于畫中;在得到蘇東坡的一方硯臺後,又將書房起名“一硯山房”;處處體現出與蘇東坡“以精神相感”的心靈對話。在賞鑒中,鄧拓尤其注重人品與畫格相印證、題材內容與文化寓意相關聯,並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如他在《鄭板橋和“板橋體”》一文寫道:“我認為學習‘板橋體’的最重要之點,是要抓住‘板橋體’的靈魂。什麼是‘板橋體’的靈魂呢?我以為它就是在一切方面都要自做主人,不當奴才!”又如《鑒賞新羅山人作品的感受》,不僅考引華喦早年為徒工、為祠堂畫壁畫等傳説,而且詳細闡述了其後來如何推陳出新、全面發展,並指出“現在我們為了更好地接受古代繪畫藝術的豐富遺産,繼承中國畫的優秀傳統,應該學習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從頭做起,把研究和整理中國古畫遺産的任務擔當起來”。鄧拓共作有30余首吟咏古今畫家畫作的詩詞和數篇研究專文,如其著名的“燕山夜話”一般,在廣徵博引中考證研讀,在詩畫唱和中抒情感懷,也借文人精神陶鑄自我心性。

修復與“活化”

1964年,鄧拓的捐贈並沒有儀式,也沒有報道。然而,他的收藏已經與他的人文精神合為一體,成為以近現代美術收藏為主體的中國美術館的古代基底與經典寶藏。近半個世紀後,2009年,中國美術館啟動鄧拓捐贈古代繪畫修復專項工作,歷時3年,按照重點修復、局部修整、預防性保護分類,將捐贈作品全部進行了專業性的物質狀況保護,不少無法卷展的作品重獲生機。

此次修復專項工作,得到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文博機構的大力支援,最為令人感動的是中央美術學院修復專家馮鵬生,以近70歲之齡,承擔了其中最為重要且最為殘破的40余件(套)作品的大修重裝。馮鵬生年輕時工作于榮寶齋,有機會得到鄧拓的親自教誨,鼓勵其研究裝潢史。修復鄧拓捐贈古代繪畫,既是馮鵬生對鄧拓勉勵的回應致敬,也是睹物思人中的文緣接續。而且,這一修復專項推動了中國美術館開工“藝術品保護與修復”專業業務,也就此推動了國家美術藏品修復中心的籌建。時至今日,這一業務工作已經成為中國美術館保護國家美術收藏的重要力量。

2012年1月,“鄧拓捐贈中國古代繪畫珍品特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所有捐贈作品按照畫史序列悉數展出,成為壬辰年春節為全國觀眾奉獻的一場新年賀歲文化盛宴。此後,中國美術館舉辦“典藏活化”系列展覽,這些捐贈作品更成為“典藏活化”的常客,其中的精品力作先後10余次露面于各種展覽,尤其是2020年“向捐贈者致敬”大展,“鄧拓捐贈”成為其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唐代詩人皇甫冉有詩云“清節邁多士,斯文傳古風”。“士風”與“斯文”互動形成的藝術經典與精神感召恒久不衰。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必然含有雋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蕩的氣。值鄧拓誕生110週年之際,中國美術館今年再次遴選捐贈精品70余件(套),以“斯文傳古風”為題,以更加深入的學術研究,以更有溫度的展場氛圍,展示與傳播“鄧拓捐贈”,使斯人斯物中蘊含的斯文再次“活化”。

展覽圍繞蘇東坡的“竹石”意象展開,以宋元明清10余件“竹石”繪畫作品呈現這一題材的歷史發展與象徵意義,詩畫相應,如東坡“肝肺槎枒生竹石”,寫胸中鬱勃,既有率真中的挺拔與坦蕩,也有靜默中的堅固與盤曲;如鄭板橋畫竹石或“千磨萬擊還堅勁”,或“疑是民間疾苦聲”;“竹石”與自然感受、社會人文、個性氣質等緊密相連,成為中國文人豐富而精微的審美意象。由這一題材展開,又分別以30余幅古代花鳥畫佳作呈現“移生動質”中的“寓興”與“寫意”,以30余幅古代山水畫精品展現“澄懷觀道”中的“臥遊”與“暢神”。此外,展覽還設置“展中展”的場景,首次展出由鄧拓家屬提供的珍貴照片、實物,營造其書齋雅趣,呈現其人文風骨;動態展示中國美術館多年來對這批捐贈作品所做的保存、研究、推介等工作,構建無私捐贈與國家收藏之間于文脈賡續中的交流互動。

“斯文直待斯人出,千載名聲與共傳”。

“鄧拓捐贈”已經與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融為一種共同的精神力量。這股力量源自中國文化的歷史深處、來自於深受中國文化熏染的傳播者。在文化自信、自覺的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接過“斯文有傳”的接力棒。

(作者係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

(作品選自“斯文傳古風——鄧拓捐贈古代繪畫精品展”)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