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化安全是維護總體國家安全重要保障

發佈時間:2022-05-31 09:28:54 |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趙磊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作者:趙磊(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在國際社會,文化領域始終是沒有硝煙的“戰場”,涉及民心向背、國族身份、政治合法性等問題。歷史上,徹底消滅一個國家無非兩種方法,第一種是肉體上的消滅,第二種是文化上的同化。二戰後至冷戰前,國際衝突主要表現為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冷戰後國際衝突則主要表現為一國的內部衝突,且導火索往往是思潮、宗教、意識形態等領域的鬥爭。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要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資訊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其中,政治安全是根本,經濟安全是基礎,文化安全同軍事安全、科技安全、社會安全共同成為維護總體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國際社會,文化領域看似陽春白雪,但也有刀光劍影

文化不只具有修養性情、陶冶情操、滋養精神的功能,也具有安全屬性。在國際社會,文化領域看似陽春白雪,但也有刀光劍影。正如著名文學理論家與批評家愛德華·薩義德所説:“文化成了一種舞臺,上面有各種各樣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彼此交鋒。文化決非什麼心平氣和、彬彬有禮、息事寧人的所在;毋寧把文化看作戰場,裏面有多種力量嶄露頭角,針鋒相對。”英文的“safety”和“security”兩個單詞都可與漢語的“安全”一詞相對應。但是,文化安全中的“安全”一詞則用“security”,其一方面指安全的狀態,即客觀上沒有威脅,主觀上沒有恐懼;另一方面指維護與塑造國家安全狀態的能力。如果自身能力不強,對安全、風險狀態評估得再客觀、再準確,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作為國家安全的一個領域,文化安全的前提是保護傳統價值,這些價值通過社會領域的精神、道德、歷史、宗教等來體現。文化安全意味著民族文化身份不受有可能破壞其根基的內外部因素所威脅。有學者認為,國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語言安全、風俗道德安全、價值觀安全、生活方式安全。本文認為,文化安全是指一國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主流價值體系等觀念形態的“文化特徵”“文化主權”處於相對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其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文化安全是國家身份認同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不同主體對文化安全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側重

文化安全概念的提出源於全球化,即存在文化傳播和文明互鑒的可能,也存在文化入侵和文化霸權等外來威脅的可能。在國家安全領域,文化既可以是國家安全的工具,也可以是國家安全的目的。在外交層面,文化對外交政策的作用取決於文化對國家經濟和政治安全的貢獻。文化安全還同文化身份關係密切,氣候變化、移民、全球化等會對國家的文化身份構成威脅,進而被感知為“文化不安全”。全球化一方面催生集體行動以解決共同問題,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各種衝突、競爭和矛盾,導致民粹主義、新殖民主義、宗教原教旨主義、反智主義等的興起。文化安全也是隨之出現的一個議題。

不同主體對文化安全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側重。發展中國家關注西方文化對本國傳統文化的解構,突出國家層面的文化安全;美歐等西方國家強調移民群體和非移民之間的文化衝突,以及化解“白人至上主義”與“多元文化主義”之間的衝突;聯合國人權機構等國際組織則更強調弱勢群體的文化安全,如塔利班統治下的伊斯蘭女童、土耳其的庫爾德人等。

唯有對內堅持文化自信,對外推動文明互鑒,才能在開放的背景下不斷提升自身免疫力

在很多國家,政府將文化安全作為優先政策,以防範外來文化的“負面”影響。在法國,“文化例外”政策是構建法蘭西民族文化認同,維護法國國家文化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個詞彙被用來談論現代化如何威脅和改變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安全往往同土著人與白人的互動有關。在加拿大,文化被定義為一套政治價值觀,而不是社會所認同的由藝術和知識所體現的現實:“我們的原則和價值觀——我們的文化,根植于對寬容的承諾、民主、平等和人權等”。在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看來,維護主流的政治價值觀是確保文化安全的關鍵要素。加拿大政府所謂的文化安全,具有更多政治含義,即外來文化對加拿大主權和文化權力造成的威脅。非洲在實現“非洲性”與“世界性”融合的同時,強調保護傳統習俗、文化遺産(包括遺跡和部落藝術品等)免受自然侵蝕、經濟發展和恐怖主義等威脅。各種文化安全定義的共同點在於,保留文化特性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等挑戰面前免受威脅和傷害。

雖然文化安全很重要,但是文化安全具有相對性。在全球化時代,不存在“絕對安全”或“絕對純凈”的文化。所以,不計成本地尋求絕對的文化安全,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切實際的。一國文化在受到其他文化影響的同時,會對其産生投射和反作用。對處於相對弱勢的國家來説,保持獨特的文化身份確實是一大難題。然而,也不能因此故步自封、自我封閉,唯有對內堅持文化自信,對外推動文明互鑒,才能在開放的背景下不斷提升自身免疫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