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短視頻搭建起傳播“橋”
【文化評析】
一個現象近日成為熱點:某社交媒體平臺“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賬號視頻播放量突破1億次,其中播放量最高的單條視頻,時長僅為22秒。
隨著新媒體業態的發展,紙媒轉向“指媒”、世界變為“視界”,用戶的媒介使用時間越發碎片化,對外傳播事業與網際網路、短視頻的結合已是大勢所趨。縱觀近年來對外傳播短視頻的發展,在文化提煉、故事語態、技術革新、形式創新與自信表達等方面,均已涌現出代表性案例。
“文化精髓勝過萬語千言。”推動中華文化既入鄉隨俗又入情入理,就不能停留在舞獅子、包餃子、寫大字上,更要提煉優秀傳統文化中可供文明互鑒的成果。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眾多有關中華美食、古風服飾、自然風光的短視頻頗具傳播力,其中不乏身在中國的“洋網紅”參與其中。北京冬奧會更是一次文化“共情力”的集中展示:開幕式直播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一詩一畫中盡顯中式浪漫、人類情懷;比賽階段,各國人民都能“一目了然”的調酒機器人、住宿設施、防疫物資、志願者的笑臉、“一墩難求”的短視頻被各國運動員自主發出,有效減輕了“文化折扣”現象,國際傳播也因此展現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更具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精髓。
“一個故事好過一打道理。”從毛澤東同志向美國記者斯諾、史沫特萊等人講述“延安故事”,到當今在國際上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是對外傳播的基本方法。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監製的《當一天中國人》是一檔文化碰撞職業體驗類微紀錄片,邀請外國友人來到不同城市當一天職業人士。視頻裏,委內瑞拉小夥跨越半個地球來到達祖小學支教、德國説唱歌手做起了快遞員、澳大利亞小哥在都江堰成為一名護河工……各國來華人士通過母語表達融入中國發展的真切體驗,向世界展現了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技術革新賦能傳播效果。”《一杯咖啡裏的脫貧故事》由中國好故事數據庫與復興路上工作室聯合製作。3分34秒的短視頻在海外社交平臺播放量超l億次。隨後15秒精華版亮相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引發新一輪熱潮。影響力是技術賦能的結果:主創團隊將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挖掘技術前移至創意策劃環節,通過反向爬取海外搜索引擎中有關“中國”“減貧”等數據,運用知識圖譜技術深挖數據間的關聯,匹配出一批搜索量大、關注度高,並和扶貧事業高度關聯的備選選題,將海量數據變為選題策劃的堅實依據。
“形式創新驅動語態變革。”新華社短視頻節目《迪邇秀》以“國社小姐姐”脫口秀的形式開展對美輿論鬥爭。其中,《中美抗疫對比》海內外平臺觀看量超過4億次,互動評論量達2400萬。視頻以音樂劇形式梳理中美抗疫時間線,將中國團結一心、生命至上的抗疫行動與美國抗疫失敗、劣跡醜行融入犀利的歌詞,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理念的優勢一目了然。
“自信表達彰顯國際話語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提升,國際輿論格局“西強我弱”的差距正在縮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必要之時需要亮劍發聲。2019年美國FOX商業頻道主播翠西·裏根宣揚“對華經濟戰”言論,中國國際電視臺隨即在推特賬號推出短視頻《中國不會接受不平等條約》,有理、有據、有節地駁斥了對方的不實言論。此視頻全球觀看量超3000萬次,路透社、紐約時報、英國廣播公司等西方主流媒體爭相報道。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任務之艱巨前所未有,加快構建中國話語、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語態時不我待。用好短視頻創作、加速對外傳播創新,才能更好地立足本國國情,講好當代中國的“理”;也充分尊重認識差異,過好國際傳播的“橋”。
(作者:呂帆,係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主任)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