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以優秀作品涵育孩子精神世界 審美訓練不可忽視

發佈時間:2022-06-01 08:20:1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張凱濱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以優秀作品涵育孩子精神世界

【文藝觀潮】

一年一度的“六一”國際兒童節,為我們思考兒童與文藝的關係提供了時間上的契機。優秀的兒童影視作品對孩子的成長乃至一生影響深遠,亦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製作面向兒童的優秀影視精品,是影視從業者的重要職責。

傳承富有時代特色的成長故事

那些經典的兒童影視劇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記憶,集體性觀看帶來的感受性回憶,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童年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元素。

對60後、70後而言,小英雄張嘎、潘冬子等形象深入人心。作為經典的兒童題材電影,《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充分把握當時的觀眾審美心理和社會氛圍,以豐富的兒童故事、立體的兒童形象和生動的兒童情感,成功建構了一套小英雄成長史的革命敘事。“嘎子”“潘冬子”由此轉化成童年追尋革命英雄的文化符號。同一時期,動畫電影《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不僅讓齊白石《蛙聲十里出山泉》裏的小動物、古典名著《西遊記》裏的孫悟空在銀幕上動起來,也讓東方意蘊的美學流淌進那一代人的心裏。

對循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成長起來的80後和90後而言,電視動畫或電視劇是童年娛樂項目的首選。黑貓警長、舒克、貝塔、葫蘆兄弟是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也是機智勇敢的少兒偶像。最令孩子們嚮往的父子關係,莫過於“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他們和“圍裙媽媽”組成的三口之家,是當時中國城市核心家庭教育場景在動畫領域的再現,片中諸多微小的趣事是人們心中童年的縮影。“快樂”不只是這對父子的日常,更是一代人童年的精神寄託。由真人出演的中國第一部神話兒童劇《小龍人》以尋親故事感動了一代孩子,“我頭上有犄角,我身後有尾巴”的片尾曲更成了這代人時至今日腦海裏仍揮之不去的神曲。

至於00後和現在的孩子成長于資訊網路四通八達的時代,他們獲得影像的途徑更便捷,可接觸的內容更駁雜,兒童影視經典也頻繁躍入他們的視野。《巴啦啦小魔仙》真人電視劇或動畫,讓魔法少女的冒險故事激蕩起孩子內心的漣漪;同樣,動畫片《熊出沒》《超級飛俠》開啟奇幻冒險之旅,引人思考家庭、友誼等多元議題;《寶寶巴士》則成為家長口中公認的“哄娃神器”,寓教于樂,激發幼兒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不同年代的兒童影視作品也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展現了特定時期兒童的審美心理,形塑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結構。革命的英雄主義敘事、家庭倫常的日常展演、個體冒險精神的自我表達……兒童影視劇訴説帶有時代精神的成長故事。

營造親子互動下的分享空間

電影、電視和手機中的影像逐漸成為傳遞資訊與文化的重要渠道,流動的影像是當代兒童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的主導媒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缺失家長的引導。近年來,逐漸發展成熟的闔家歡題材影視作品,為家長與孩子同向同行提供了契機,陪伴觀影成為展開親子互動的主流場景。

每年春節檔或國慶黃金周,是闔家歡題材集中上映的時段,扶老攜幼看電影是逐年回溫的一种家庭化儀式。《熊出沒·重返地球》《小豬佩奇過大年》等電影都是國民動畫IP內容更疊、品牌價值增值的産物,為構築新時代兒童的文化記憶提供了積極正向的內容。在《熊出沒·重返地球》中,貪吃、愛闖禍的熊二增添了高科技機甲戰士的新人設,讓狗熊嶺成為外星生物到訪地球的第一站。這一內容拓展與國家航太航空高速發展的現實、全民科幻熱的審美需求相呼應,在受眾市場上獲得不錯的票房與口碑。影片在創作理念上延續“熊出沒”系列堅持的環境保護、愛護地球的行動邏輯,而高飽和色彩的畫面則強力輸出暖意融融的抒情意象,貼合一家人歡樂祥和的觀影情緒。

網路綜藝方面,《我的小尾巴》《師傅!我要跳舞了》等節目掀起的話題討論,證明兒童與成人互動觀察型綜藝在價值輸出、情緒傳導上的價值。《我的小尾巴》觀照二孩家庭養育模式,觀察記錄兄妹陪伴成長的軌跡,還原兄妹多元相處模式,探索富有童真趣味的家庭情感表達。節目輸出的責任感、耐心、鄰里互助等價值觀受到大小觀眾的認可。由《這!就是街舞》衍生而來的迷你綜藝《師傅!我要跳舞了》展現了街舞小能手們的高超舞藝,萌娃對舞蹈的熱愛和理解,呈現了當代兒童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也成為經濟社會大發展使人民生活水準和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的一個縮影。對家長和兒童來説,一起觀看這類節目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有討論、有共鳴,促進彼此間的理解。

陪伴觀影是寓教于樂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是借由電影或電視節目來完成的探究性學習。它可以避免説教意味重或低幼化的內容,遴選適宜的影像或話題,進入兒童與父母的交互空間,通過討論或復述等形式,培養兒童在觀影中的情感專注力、觀影后的自我表達能力。同時,陪伴觀影作為一种家庭儀式而留存下來,通常可以帶給兒童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助於增加家庭幸福感。

注入更多現實感與想像力

教育部日前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將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作為課程內容納入其中,進一步證實影視在基礎教育中的補充與拓展作用。視覺文化時代,提升兒童的視覺素養迫在眉睫,家庭、學校共同呼喚優秀的兒童題材影視作品。

近年來,因為市場類型、産業政策、創作團隊等一系列關聯因素,適合少年兒童成長歷程的影視新作、力作在影視産業中整體處於短缺的狀態。

兒童影視作品是為兒童培根鑄魂的重要園地,是孩子們放飛天性尋獲真理的精神場所。這就更需要創作者堅守“一切為了孩子”的初心,更多地去關注兒童的生活實際,以兒童主位的視角表現他們的生活,從而讓孩子們得到情感上的滿足,體悟藝術與生活之美。比如紀錄電影《棒!少年》就是一部有現實溫度的作品。主創用了幾年時間,用影像見證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通過學習棒球改變命運,獲得生存的能力與尊嚴。在棒球基地,不同孩子們一起訓練。生活中的摩擦及他們細膩的心思都在片中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這一困境敘事不渲染苦難,而是傳遞人在面對逆境時不低頭、不氣餒的堅韌意志和向上向善的態度。

優秀的兒童影視作品既需要溫暖現實主義的底蘊,也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加持。富於幻想、輕靈與浪漫是兒童的天性,《熊出沒·狂野大陸》《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4:完美爸爸》等兒童科幻劇因其想像力和遊戲形式,受到小朋友的喜愛。但想像力不能局限于對未來感的繪製,還要有文化傳承方式的創新。

不久前,國家廣電總局公佈的2021年度優秀少兒節目中,《國學小名士(第四季)》《戲曲進校園雲課堂(第二季)》力圖以電視綜藝的年輕化表達,將文學經典、傳統戲曲等推廣到少年兒童群體中,讓兒童在中國傳統文化瑰麗奇幻的影像世界中獲得思想啟迪和精神滋養。

優秀的兒童影視作品能調動兒童的想像和熱情。“觀看”是審美的訓練,兒童從中遇到值得模倣的對象,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種知覺和情感敏感性內化成其視覺素養的一部分。因此,期待更多符合新時代兒童成長需要、反映他們精神面貌的優秀作品涌現出來,用藝術、審美、價值滋潤新時代孩子們的心靈。

(作者:張凱濱,單位: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師範大學研究基地,浙江師範大學中小學影視戲劇教育研究中心)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