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小切口大關懷的朱熹詮釋研究

發佈時間:2022-05-30 10:10:02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肖永明 | 責任編輯:蘇向東

“克己復禮為仁”是儒學的重要命題。朱熹對這一命題多有措意,進行了創造性詮釋,“克己復禮為仁”詮釋在朱熹學術中居於重要地位。到清代,朱熹的“克己復禮為仁”詮釋成為漢宋之爭的焦點,彰顯了儒學的分化和發展。由於朱熹“克己復禮為仁”詮釋中的“仁”“禮”“克己”牽涉面廣,對此加以研究,能窺一斑而知全豹,實現小切口大關懷,呈現朱熹學術體系的整體面貌,彰顯朱熹學術的特徵及其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影響與鮮活的生命力。這項工作,非常必要,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目前學界相關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孔子“克己復禮為仁”思想研究,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激烈爭論,更是將這方面的研究推向了高潮。相比之下,對宋、元、明、清儒者“克己復禮為仁”詮釋研究的文獻較少。對朱熹“克己復禮為仁”詮釋的研究,也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的成果,為進一步的研究留下了較大的空間。有鋻於此,郭園蘭博士圍繞這一問題撰寫了《朱熹“克己復禮為仁”詮釋研究:以理學體系建構為視角》,我認為,本書有幾個方面非常值得關注。

首先,切口小而關懷大,對朱熹“克己復禮為仁”詮釋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研究。一方面,本書先從分的角度,深入挖掘了朱熹“克己”“復禮”“為仁”的深刻意涵,在此基礎上,從合的角度,全面探究朱熹對三者關係的詮釋,對克己與復禮、復禮與為仁、克己復禮與為仁,以及仁與愛、仁與理、仁與德、仁與本心、禮與理等關係的詮釋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考察。另一方面,本書研究不僅關涉學術、內聖,而且關涉政治、外王。如,不僅在學術上探討朱熹“克己”詮釋思想的氣稟之私、人我之私、耳目口鼻之欲等內涵,而且研究朱熹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身體力行,勸導學者以此治心修身,進諫君王,正心窒欲,還以道學之爭為例,深入分析了朱熹“克己”詮釋思想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其次,本書有著獨到而切合實際的研究視角。

本書以理學體系建構為視角,對朱熹“克己復禮為仁”詮釋進行研究,切合儒學發展的實際情況,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仁禮關係是儒學的核心問題,是儒學發展和分化的晴雨錶,是長期以來聚訟不已的焦點話題。朱熹對“克己復禮為仁”這一最能反映儒學仁禮關係的命題進行了創造性詮釋,建構理學,振興儒學,這是他應對佛道挑戰、回應社會“人心陷溺”的現實選擇;而到了清代,朱熹理學遭到排斥和漠視,朱熹“克己復禮為仁”詮釋甚至因此而成為漢宋之爭的焦點之一。從這兩個方面不難看出,朱熹“克己復禮為仁”詮釋不僅涉及儒學與外部的抗爭(儒學與佛道之辯),還涉及儒學內部本身的爭議(清代漢宋之爭)。因而,本書的研究視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抓住了問題的根本。

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對朱熹“克己復禮為仁”詮釋的研究很好地貫徹了理學體系建構這一視角。朱熹對“克己復禮為仁”命題中的三個核心概念“克己”“復禮”“為仁”及其三者之間的關係皆進行了理學化的詮釋,朱熹以其理學體系統領“克己復禮為仁”詮釋,在詮釋“克己復禮為仁”過程中建構和完善理學體系,本書對此進行了深刻揭示。如,對朱熹“克己”詮釋的研究始終注重闡釋朱熹為何以“身之私欲”而不以“身”訓“己”、以“勝”而不以“治”訓“克”,給“克己”詮釋嚴嚴實實地披上理學化的外衣,並揭示了朱熹“克己”詮釋如何貫徹其理氣觀、理欲觀等。

此外,本書對歷時性考察的重視值得稱道。朱熹“克己復禮為仁”詮釋具有動態性、階段性特徵。本書各章節皆注重梳理朱熹批判吸納前人詮釋思想、與儒學內部其他學派學者論辯往來、不斷學習和思考的發展歷程,注重突出朱熹經典詮釋的動態發展與階段性特徵及其潛在的問題意識,並深刻揭示其中的矛盾性及其成因。如,朱熹將“(復)禮”分別詮釋為天理、節文、天理之節文等內容,如果放在同一個時間段來看,這些詮釋肯定是自相矛盾的,但就朱熹各個時段面臨的問題來看,又顯得合情合理,朱熹早年重在建構理學,中晚年注重現實踐履,晚年兼顧理學建構與現實踐履,本書對此進行了深入探究,頗具學術價值。

作者郭園蘭潛心研究,積近十年心力奉上這一高品質的朱熹研究專著,這是挖掘精華、弘揚傳統的切實有力的實際行動。商務印書館將該書納入“朱子學文庫”予以隆重出版,也是最好的明證。

作者:肖永明(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