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國權威專家共議國際跨文化傳播

發佈時間:2022-05-31 08:58:03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石蘊玉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國權威專家共議國際跨文化傳播


  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高端論壇。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天津5月30日電 (石蘊玉)“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講雙方的故事,入耳、入腦、入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新範疇,跨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是永恒的舞蹈,不是獨舞,而是雙人舞、三人舞與集體舞。”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賈文鍵表示。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高端論壇日前在天津外國語大學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等專家學者圍繞當下國際傳播領域的熱點議題,從外語類高校、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的視角展開深入研討交流,探索跨文化傳播能力建設的方式和途徑。

“從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台中央的過程中,高校所擔負的人文交流任務是國家對外交流的重要一環,通過在海外發行學術期刊、講述中國故事,將有助於拉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距離。”賈文鍵表示,在海外創辦發行學術期刊的過程就是跨文化傳播過程,雙方出版社、編委等合作交流,總是體現著雙方傳統與文化記憶的碰撞。

談及語言與文化的關係時,北京大學黨委組織部部長,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寧琦表示,跨文化的語言交流體現的更多是文化與思維的交流,需要相關國別與區域的研究能力,需要綜合社會、人文、人類和自然科學的學科知識,兼顧空間維度、歷史維度、文化溫度和社會維度,構築全方位的知識體系。

在國別區域研究與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外語學科要建立人文學科的知識基礎,運用已有的外語資料,研究對象國的歷史文化、民族信仰、國民性等文化特徵,充分照顧對方的期待性和文化的接受度,找到對方可以接受的文化傳播方式。”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查明建這樣説道。

與此同時,這也對高層次跨文化傳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津外國語大學校長陳法春,以副詞的準確翻譯為切入點,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差異給翻譯工作帶來的挑戰。因此,譯者要準確體會原文用詞的細微差別,慎重細膩而準確地進行語言轉換,文字精練準確地傳遞出文章所表達的內容。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彭青龍表示,高校需進一步加強跨文化傳播人才核心素養的培育,含括過硬的政治素養、宏闊的格局素養、堅實的學科素養、融合的媒介素養、深厚的人文素養、賦能的科技素養和創新的實踐素養。讓有利於國際文化傳播的外語學科專業人才有效促進中外雙方的人文交流。

“僅僅通曉外語哪怕多門語言,對建立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切實聯繫仍是遠遠不夠的。對域外歷史、文化與現狀的深入研究,對中國歷史、文化與現實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世界整體性、系統性的認識和把握,是外語學習者培養自身跨文化能力所必須具備的自我修養。”寧琦這樣説道。(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