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喀什:馬可·波羅來過的絲路重鎮,兩千年後依然鮮活

發佈時間:2022-03-15 08:50:5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程遂營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在喜歡旅遊的人的朋友圈裏,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之大,不到喀什等於沒到新疆”。第一句話容易理解,新疆地域遼闊,160萬平方公里,佔我國總面積的近六分之一,可為什麼“不到喀什就等於沒到新疆”呢?

我們先從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一段傳奇説起。

班超與喀什: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史書記載,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曾在喀什停留。那時,喀什名叫疏勒,意為水草豐美的地方。那時就已經形成一座疏勒城,城市已經形成交易的市場。所以,喀什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不過,因為是出使,張騫在那裏停留的時間很短。

到了東漢,又有一位傳奇人物來到喀什,他的名字叫班超。當時正值東漢的多事之秋,匈奴勢力又起,絲綢之路受阻。班超主動提出出使西北,“投筆從戎”這個成語典故就是這樣來的。

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41歲的班超被任命為假司馬(即代理司馬),後委派到新疆。經過長途跋涉,班超在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沿著絲綢之路南道,經鄯善、和田,最終抵達喀什,並在距離喀什40多公里的地方住了下來。

早在班超出使西域100多年以前的西漢時期(西元前60年),漢朝政府就在新疆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開始對新疆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由於新疆地域遼闊,所以,西域都護府的政治、軍事核心有兩個,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和西部的喀什、龜茲(今庫車)一帶。

從地理位置看,喀什的南邊是崑崙山、西邊是帕米爾高原、北邊是天山、東邊是塔克拉瑪乾大沙漠。發源於崑崙山的葉爾羌河流經喀什,形成了依山傍水的喀什綠洲,生存環境良好。

帕米爾高原就是我國史書上所説的蔥嶺,是絲綢之路向西必須跨越的障礙。所以在古代,從中亞、西亞甚至遙遠的地中海西來的商賈、旅行者經過千辛萬苦,翻越帕米爾高原後,一定要在喀什進行休整,然後進入新疆腹地,最後進入中原地區;反方向,準備西去的商賈也往往在喀什稍做停留,做好翻越帕米爾高原的物質和心理準備。

這就使喀什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是新疆最早的國際貿易商埠。要想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必須保障喀什的安定。

據史書記載,班超前後在疏勒生活17年,主要做了幾件事:第一,重新使喀什、龜茲一帶歸附漢朝,恢復絲綢之路暢通;第二,幫助喀什當地發展農業,向喀什傳播中原文化;第三,加固喀什古城。

西元91年,由於功績卓越,班超被朝廷提拔為西域都護,遷移到龜茲辦公。當他要離開喀什的消息傳開後,人們都捨不得,甚至抱住班超的馬腿挽留他。後來,班超在龜茲又駐守了13年。直到70歲(102年),他自覺年事已高,向朝廷上書“但願生入玉門關”,得到允許,從玉門關進入敦煌,回歸中原。

班超的事跡得到了後人的一再頌揚,如唐朝詩人戴叔倫所作《塞上曲二首》其一:“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余……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馬可·波羅看喀什:商人遍佈世界各地

元朝初期,1271年,時年17歲的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跟著父親和叔父,從家鄉義大利威尼斯出發,沿著張騫和班超開闢的絲綢之路,經過敘利亞、伊朗,翻越帕米爾高原後,來到喀什。

在《馬可·波羅行記》中,喀什被稱為“喀什噶爾”。“喀什”是玉石的意思,“噶爾”是集中的意思,“喀什噶爾”就是玉石集中之地。玉石主要産自和田,喀什並不産玉,但因其所處的便利交通位置,而成為玉石貿易的集散地。這也説明至晚到宋末元初,喀什噶爾的名字替代了原來的疏勒。

《馬可·波羅行記》中寫道:“他們有美麗的花園、果園、葡萄園。……國中的商人遍佈世界各地。”

結合歷史記載,我們可以推斷,當時的喀什雖然氣候乾燥、降水量少,但由於有高山融水形成的喀什噶爾河等河流的滋潤,灌溉條件優越,所以,不僅適合發展農業,種植麥子、水稻等植物,還適宜種植西瓜、葡萄、大棗、哈密瓜等水果,到處瓜果飄香。喀什人還特別愛用花草裝飾自己的庭院,在喀什古城,街道兩邊和民居院落裏,都種滿了花卉。所以,在馬可·波羅眼裏,喀什是一座依山傍水、環境優美的“花園城市”。

“國中”指的是喀什城內,當時的喀什是南疆的政治、經濟中心,它所包括的範圍要比今天的喀什大很多。一方面,喀什市場繁榮,來這裡經商的商人來自世界各地,各種膚色、各種語言的人都有;另一方面,喀什本地的商人也沿著絲綢之路經商,足跡遍佈世界各地。

這充分説明,元朝初期的喀什是一座國際化的商業都市,並沒有因為宋元絲綢之路的主要方向轉向海上而受到很大影響。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喀什的傳奇不只這些,它還是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馬可·波羅描述的熱鬧市場,已經變成了各色各樣的巴扎。水果巴扎、皮貨巴扎、樂器巴扎、玉器巴扎,甚至還有帽子巴扎,琳瑯滿目。巴扎成為人們購物交流、會親看友、娛樂休閒的好地方。

喀什古城裏,有幾家還在開張的馬掌鋪(或叫騾掌鋪)。喀什三面環山,當地的交通工具並不是駱駝,而是馬、騾和驢。由於要翻山越嶺,牲畜的蹄子特別容易磨損,到了喀什,需要更換一套新掌。

古代的馬掌鋪生意十分紅火,如今雖然有了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但仍然有人偶爾用馬車、驢車,馬掌鋪的生意可以勉強維持。當然,現在的馬掌鋪不一定只為了賺錢,更多的是把他們代代相傳的手藝延續下去。

馬掌鋪的存在讓人驚奇,而千年沿襲的傳統茶館更讓人感到輕鬆和愉快。喀什的茶館史可追溯到唐宋時期,當時停駐在喀什的商人,把茶館當成洽談生意、交流資訊、休閒娛樂的場所。今天的古城裏仍有不少傳統的茶館,當地人和旅遊者,三五成群圍坐在地毯上,泡上一壺茶,買幾個馕或者烤包子,還有藝人來表演當地的歌舞,一時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世世代代生活在喀什的人,聽著絲路故事、伴著絲路上的駝鈴和馬蹄聲長大;喀什的巴扎、喀什的馬掌鋪、喀什的茶館都一直生動地活在當地人的生活中。絲綢之路給了這座城市血和肉、智慧和財富;只要絲路故事還在延續,古城就永遠年輕。

(作者係河南大學教授,《百家講壇》“六大古都”“黃河上的古都”“絲路上的古城”主講人)

程遂營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