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站內搜索

白雲翔:為何要提出手工業考古?研究什麼?怎麼研究?

發佈時間:2022-03-14 11:31:18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孫自法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什麼要在考古學領域提出一個“手工業考古”的分支學科?手工業考古研究內容有哪些?如何推動相關研究?城市手工業考古有何獨特之處?手工業考古對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能發揮什麼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山東大學講席教授白雲翔在中國考古學界率先提出手工業考古概念,並在10年前發表《手工業考古論要》專業論文,確立手工業考古是考古學研究的基本內容之一,很快在考古學界引起積極反響。他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詳細解讀手工業考古的“前世今生”及未來發展設想。

為什麼要提出手工業考古?

白雲翔介紹説,作為近代工業革命之前加工製造業和礦業等各種傳統工業的總稱,古代手工業也即“前工業時期的工業”,它和農業共同構成人類誕生後整個古代社會兩大主要社會生産領域。

考古學的研究對象通常包括遺物和遺跡兩大類,而遺物絕大多數又是手工業生産的製品或者是與手工業活動直接有關的物品,同時,考古學又是從古物(實際上就是古代手工業的製品)的尋找和研究為發端。因此,近代考古學自誕生之日起就跟古代手工業尤其是手工業製品的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

白雲翔指出,在近代考古學中,與古代手工業相關的研究是考古學與之俱生的課題,但“手工業考古”卻是一個全新的命題。“這樣一個命題並使之逐漸成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無論對於考古學學科的不斷完善還是考古學最終目標的逐步實現,乃至對於文化遺産事業的發展,都應當是必要的”。

他認為,“手工業考古”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理論背景和時代背景。迄今的考古學研究及其成果,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自覺或不自覺地都與古代手工業有著某些關聯。之所以提出“手工業考古”的命題並討論其相關理論和方法問題,是祈望建立手工業考古的體系,推進古代手工業的系統性考古學研究,以進一步完善考古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促進考古學的繁榮和發展。

手工業考古有哪些主要門類?

白雲翔表示,手工業考古首先是古代手工業各個門類的考古學研究,而古代手工業是一個門類眾多的産業系統。

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中國史前時代至明清時期的手工業根據生産內容並結合産品用途,大致可分為石器、鐵器工業,木器、骨角蚌器、金銀器、皮革、服裝、油料等加工業,陶瓷燒造業、青銅冶鑄業、錢幣鑄造業和漆器、玻璃、火藥、文具、車船等製造業,以及紡織業、制鹽業、釀造業、制糖業、制茶業、造紙業、印刷業、編織業、採礦業共25個大的門類,有些門類還可分為若干小的門類,也可以根據研究的需要進行不同的門類劃分。

其中,石器工業是史前時代最重要的手工業門類,歷史時期的玉器加工、石器具製作和石雕等石作手工業也屬於這一大的門類。

陶瓷燒造業既包括史前時代陶器的燒造、商周時期原始瓷器的燒造,更包括漢代以後歷代陶器和瓷器的燒造;既包括日用陶瓷的燒造,也包括磚瓦等建築陶瓷材料的燒造。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經久不衰的一個手工業門類,尤其是東周以後的磚瓦燒造業、魏晉以後的瓷器燒造業,更是規模龐大的一種産業。

白雲翔指出,手工業生産的分類並非絕對,各門類之間有密切聯繫,如青銅冶鑄業、鐵器工業等與採礦業有著直接的聯繫,紡織業與服裝加工業直接關聯等。各種手工業與其他産業之間也有密切聯繫,如釀造業、制糖業、制茶業、編織業等與農業生産直接相關,車船製造業與交通運輸、錢幣鑄造業與商業都有密切聯繫。

同時,古代的加工製造活動還有許多,如糧食加工、食品加工、豆腐加工、印染等,但它們或者作為其他産業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或者沒有形成一種獨立的手工業,因此未單列為手工業的一個門類。此外,手工業的分類往往因研究視角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根據産品用途不同而進行的“兵器製造業”“農具製造業”“副食品加工業”的分類等。

手工業考古研究內容是什麼?

白雲翔説,古代手工業是一個複雜的産業系統,手工業考古同樣是一個複雜的研究系統。手工業考古是從古代手工業各個門類的研究出發,而古代手工業門類眾多,各門類之間從原材料、生産技術到生産方式、産品及其流通和應用等各方面也多有差異。

從總體上看,手工業考古主要包括原材料研究、生産工具和生産設施研究、工藝技術和生産流程研究、産品研究、産品流通和應用研究、生産者研究、生産經營方式研究、産業佈局和産業結構研究、社會經濟研究、社會文化研究等10方面內容。

白雲翔強調,就手工業考古的研究實踐來説,手工業考古可以是一個手工業門類、某一時代或某一地區手工業的研究,也可以是一種手工業的某一方面的研究,乃至某一作坊、某種工藝、某種産品的個案研究。就整個手工業考古而言,應當是各種手工業各個方面的系統研究,即使是進行非常微觀的個案研究也應當具有手工業考古的系統思維和宏觀視野。

手工業考古研究如何開展?

白雲翔指出,古代手工業門類眾多,手工業考古研究的內容複雜,因此,手工業考古最基本的方法無疑是近代考古學的方法,但同時還必須跟其他學科有機結合,尤其是多學科合作,並且還需要多種視野。

他具體分析稱,作為手工業考古中的考古學基本研究,一方面是通過田野考古獲取有關手工業的遺跡、遺物和其他資訊,另一方面是運用考古地層學、類型學、文化因素分析法等基本方法,對各種實物資料進行分析、判斷和解釋。

就手工業考古的田野考古來説,除了從聚落、城址、窖藏和墓葬等各種文化遺存中獲得大量的手工業産品外,最重要的是各種手工業作坊遺址(或工場遺址)的調查和發掘,包括城址和聚落址中的有關手工業遺跡。

白雲翔提出,手工業考古有其獨特的學科優勢,但由於古代手工業門類眾多,手工業研究內容廣泛,不僅涉及到原材料、工藝技術等有關自然科學技術領域,而且涉及到生産、商品交換等社會經濟領域,還涉及到社會組織結構、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生活等領域,這就要求手工業考古在以考古發掘和研究為基礎的同時,必須與相關學科有機結合,包括與文獻史學、現代科技、科技史學、人類學、模擬實驗研究等結合。

此外,手工業考古研究涉及領域眾多,並且這些領域又相互關聯,這就要求在研究的實踐中以考古學研究為基礎並加強多學科合作的同時,還應具有生態環境學、科學技術史、社會生産、社會經濟、社會文明、文化交流等廣闊的研究視野。

他強調,手工業考古不能僅僅局限于手工業生産本身,而要將其作為一種“社會存在”、一個“産業系統”和一種“文化因子”進行研究,並由此出發更廣泛、更深入地探討手工業與人、手工業與自然環境、手工業與科學技術、手工業與社會生産和社會經濟、手工業與社會形態演進、手工業與古代文明的關係,進而探求手工業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規律。

為何單提城市手工業考古?

在提出並確立手工業考古這一考古學分支學科基礎上,白雲翔近期基於當今的時代背景並結合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態勢,又單獨提出“城市手工業考古”的命題,這是為什麼?

他説,任何一座城市都離不開經濟生活,而古代城市的經濟生活主要是手工業生産和商業活動,尤其是在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歷史背景之下,手工業更是城市經濟生活的主要構成要素。毫無疑問,手工業考古是城市考古的題中應有之義,並且具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白雲翔指出,城市手工業考古是指古代城址範圍內外(包括城址本體及其近郊範圍在內)手工業遺存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從各地城市考古的實踐來看,歷代城址考古中都發現有手工業遺存。手工業是古代城市社會生産和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手工業遺存是古代城址的重要物質文化遺存,手工業遺存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是城市考古的基本任務之一。

就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産業佈局或手工業的空間分佈來看,儘管時代不同和産業不同而分佈特點有所不同,並且同一手工業門類的作坊遺址往往在各地都有所發現,但又常見兩種類型的集中分佈區即“産業集聚地”:一種是以原材料産地為中心的集中分佈區,即以原材料産地為紐帶形成的産業集聚地;另一種是以城市為中心的集中分佈地,即以城市為載體的産業集聚地。很顯然,城市是古代手工業的重要産業集聚地。

更為重要的是,古代城市中的手工業不僅門類多樣,而且往往是當時高新技術産業的集聚地,以及高端物品製作生産集中地。例如,在春秋至秦漢時期,鐵器工業屬於高新技術産業並且是支柱性産業,東周列國都城、秦漢都城以及郡縣治城內外,往往集中發現有鐵工場址;事關國家經濟命脈的錢幣鑄造業,更是集中在都城內外或郡縣治城之中。因此,城市手工業考古對於研究當時的高新技術産業和高端手工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他表示,古代城市中手工業不僅門類多樣,而且更重要的是高新技術産業和高端手工業的集聚地,在某種意義上説,城市手工業是當時手工業發展水準的代表和“縮影”,城市手工業遺存的考古發掘和研究,無疑是手工業考古的重點之一。

城市手工業考古既是城市考古的一部分,又是手工業考古的重點之一,其研究對像是古代城市的手工業,産業結構及其變遷、産業佈局及其與城市佈局結構的關聯和變遷、生産經營方式研究即手工業生産的性質和所有制問題,這些都是城市手工業考古的要點,“供應鏈”和“産業鏈”,則是城市手工業考古中的兩個重要視角。

白雲翔總結認為,城市手工業考古作為城市考古和手工業考古的交叉研究領域,既是深化城市考古的需要,也是推進手工業考古的需要。在中國城市考古取得長足進展、手工業考古方興未艾的今天,城市手工業考古的提出和不斷推進,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具有積極意義,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建設中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做出應有的貢獻。(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