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石窟寺文化需要基於保護的“新開發”

發佈時間:2021-12-16 09:52:29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聶書江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石窟寺文化需要基於保護的“新開發”

近日,國家文物局印發《“十四五”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其中提出,在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刻、麥積山石窟等重要石窟寺開展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範效應的綜合性文物保護工程,打造數字化精品展示項目。同時還要求到2035年,建立完善的石窟寺保護體系,全面提升中國石窟寺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石窟寺是我國輝煌燦爛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見證。幾乎每一座石窟寺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産,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色。因此,加強石窟寺文化保護與利用,對於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近些年,隨著物質生活水準的提升,人們對石窟寺文化的興趣也越來越高。2020年國慶期間,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是龍門石窟依然接待了26.5萬人次的遊客,雲岡石窟接待了15萬人次。從這些數據足見人們對石窟寺文化的熱愛。從國際影響力上看,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除了吸引國際政要和遊客外,也吸引了國際媒體的爭相報道。

然而,在石窟寺文化大繁榮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由於歷史欠賬多、基礎薄弱等原因,石窟寺文化也出現了一些過度消費的問題。比如一些歷史悠久的石窟寺,為了適應新消費習慣,竟然在石窟內模倣玄幻盜墓電影中的場景,從而顛覆了歷史文化,傳播錯誤知識,使積澱厚重的石窟寺文化變得“快餐化”“輕量化”“淺薄化”,甚至低俗化。

保護石窟文化首先要守正創新。守正就是對已經研究比較透徹的、開發較成熟的石窟寺進一步做好整理、提升與保護工作。保護文化的前提是要充分尊重文化。在數字社會,石窟寺文化的保護一方面需要借助數字技術實現“數字石窟”,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先進的虛擬技術、全息技術,動態還原石窟寺,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雲遊”石窟寺。

保護石窟文化需要夯實石窟寺本體的歷史文化研究。對於石窟寺文化,研究和保護是兩條腿,缺一不可。要想保存好石窟寺文化,就必須做好遺跡考古研究,達到充分認知石窟寺歷史的目的。對於已經研究充分的石窟寺,人們應以此作為實例總結豐富古代文化藝術,從而讓石窟寺文化世代相傳。

保護石窟文化需要創建鮮活的時尚文創,讓石窟寺“活起來”。石窟寺是一座內涵深刻的文化寶庫,如果合理開發,做好文化創意,石窟寺文化不但能夠活起來,而且還能夠“火起來”。比如,在剛剛結束的上海時裝周上,“雲岡”就成為這一季的主題。“夢回雲岡”秋冬時裝大秀將雲岡石窟的藻井圖案、千佛元素應用到服裝設計中,使現場觀眾驚嘆不已;《須彌幻境》時尚文創將古老滄桑且略顯“高冷”的千年石窟元素演化成鮮活時尚的文創産品,一經推出,立即引起媒體和消費者的注意。而洛陽龍門石窟創建的“5G+文創”項目,也使石窟寺文化在當代藝術的助力下再次煥發活力。

此外,保護石窟文化需要提升石窟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影響力和吸引力。作為我國輝煌燦爛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石窟寺文化不能局限在一個地方。實際上,石窟寺文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因此,我們需要提升國際傳播力,將石窟寺文化發揚光大。比如,克孜爾石窟壁畫充分吸收了中原漢地藝術、印度藝術、希臘藝術和波斯藝術等多種文化養分,創出獨特的“西域龜茲藝術畫派”風格。如果把這種不同文化交流的藝術傳播出去,讓印度、希臘、伊朗的老百姓也知道我國古代文化的包容多樣,不但能提升該石窟的國際吸引力,而且也提升了影響力,從而為跨文化交流提供文化資源。

(作者:聶書江,係中國政法大學法治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