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西廣場的大型雕塑《旗幟》,由第十一次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它與分列廣場兩側的其他四組大型雕塑共同講述著中國共産黨100年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奮鬥歷程,也是第十次全國文代會召開以來,中國文聯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一個生動縮影。除此之外,吳為山的雕塑還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用雕塑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中國藝術報:在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廣場上展出的大型雕塑《旗幟》是您今年的一個重要作品,請您談談創作背後的故事。
吳為山:《旗幟》從初創到最終完成,歷時兩年多,從平面到立體,從具象的黨旗到具有抽象意味的旗幟雕塑,經過了16次大改、數十次細節修改以及無數次研究、推敲、打磨。我除了對黨旗包含的元素、黨徽在黨旗中的位置等進行深入研究之外,還多次專門到天安門廣場去看升旗儀式,感受國旗升起時內心的激動澎湃之情。兩年多的時間裏,《旗幟》對我而言不僅是形式美的創造,更是文藝工作者深刻理解中國共産黨初心與使命的過程。
中國藝術報:您的雕塑作品遍佈祖國各地,還走向世界。您如何通過雕塑作品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吳為山:從古到今,中國歷史上一些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他們是時代的坐標,是人民的代表。如何用可視的形象,把不可視的歷史時代坐標充分體現出來,展示出其“坐標性”?費孝通先生曾教導我:“你要把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塑造出來,中國知識分子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愛國。 ”在我創作的“中國文化名人系列”中,將那些歷史精英、文化巨擘及其精神塑成一尊尊不朽之像。
今年9月16日,我創作的青銅組雕作品《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在希臘雅典的阿果拉廣場揭幕。在愛琴海的陽光下,蘇格拉底與孔子形神相遇,兩尊沉甸甸的青銅雕像分立西東,面向彼此,象徵著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就如同春風化雨,傳達出豐富的節奏韻律和超拔的精神特質。今年11月14日,我創作的雕塑《隱元禪師像》在日本長崎縣東明山興福寺揭幕並永久安放,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即將到來之際,隱元禪師“再渡”東瀛,在日永立,對於增進中日民間交流,拉近兩國人文紐帶來説意義非凡。近些年我創作的《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心靈之門——烏克蘭詩人舍甫琴科與中國詩聖杜甫對話》《問道——孔子問道于老子》《孔子》《南京大屠殺組雕》等作品被永久安放在義大利、英國、巴西、白俄羅斯、俄羅斯等國家。今後,我還要把中國的孔子、老子、齊白石等形象立在世界上更多重要的地方。當外國人看到孔子的微笑、看到老子的道道皺紋的時候,他們一定會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産生無限的敬仰。
中國藝術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您是如何踐行的?
吳為山: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用作品來説話,作品就是人品,作品就是藝品,作品就是德品。要做到這一點,文藝工作者要深入學習中華民族歷史、中國共産黨黨史,在歷史中找到規律、在歷史中找到前進的方向;要紮根人民、要向人民學習,在人民的工作與生活當中找到他們的偉大之處;要在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創新的方向,這樣我們的作品才能有源頭活水,才能接地氣、有真情實感,也才真正能打動人、鼓舞人,成為人民奮進的號角。
中國藝術報: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向未來,中國美術館有何規劃?
吳為山:作為國家藝術殿堂,中國美術館不僅僅要展覽作品,還要具有價值導向,要在美術的理論研究和評論等方面,緊密配合黨中央各項工作,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中國美術館的理論工作、思想建設做好,真正發揮國家藝術殿堂的特殊作用。尤其在理論建設方面,我們要有所針對地在美術理論領域,研究如何在美術作品中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積極回應新時代人民對美術的訴求,將具有建設性、指導性的理論建設成果推向整個文藝界。另外,我們還會組織中青年藝術家自覺進行創作,為人民塑像、為時代立碑,加強國際交流,讓中國的聲音、中國的故事、中國的審美創造,通過中國美術館這個平臺向世界發出聲音,成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窗口。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