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簡稱“西岸博覽會”)于 2021年11月11日至14日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A館、B館與西岸穹頂藝術中心舉行。本屆博覽會迎來18個國家、45個城市的120余家畫廊、設計品牌及藝術機構參展,帶來繪畫、雕塑、裝置、影像、傢具和珠寶等跨越不同媒介的作品。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從場館空間上而言,在西岸藝術中心A館和B館的基礎上,本屆博覽會新增了西岸穹頂藝術中心,成為其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屆。主辦方同時要求出示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以及行程卡綠碼等方可進入參觀。而從博覽會首日來看,嚴格的防疫要求並未消減藏家和觀眾的熱情。
畫廊單元:後疫情時代的“面孔”走進西岸藝術中心A館,能夠強烈地感受到藝術博覽會的氛圍,這裡聚集著畫廊單元的一眾參展方。人們忙碌地往來于各個展位,交流資訊。和往年相比,嚴格的防疫要求似乎沒有阻擋藏家的熱情,反而讓他們更加迫切地想要在博覽會上有所收穫。
澎湃新聞了解到,在本屆西岸博覽會“畫廊單元”中,既有豪瑟沃斯、大田秀則畫廊、佩斯畫廊、香格納畫廊、白立方、空白空間等自西岸博覽會創始之初已經連續八年參展的畫廊;也有22家首次參展的畫廊值得期待,其中包括厲蔚閣、喬斯林·沃爾夫畫廊等,在這些首次參展的畫廊中,Bluerider ART等畫廊今年也在上海本地開設了新空間。此外,Kotaro Nukaga、霍夫肯畫廊等去年因疫情影響未能參展,今年再次回歸西岸博覽會。
第八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
KOTARO NUKAGA展位,第八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2021
“雖然去年我們沒能參加西岸藝博會,但我在2020年11月時到中國參加了代理藝術家松山智一在上海龍美術館舉辦的個展。”Kotaro Nukaga表示,他意識到這裡的人們對新鮮文化有強烈需求,並且中國的體制讓這個國家在當今世界為疫情所擾的狀態下仍能快速發展。“我確信中國藝術市場的規模會越擴越大。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心,上海每年都有許多博物館和畫廊開業……我們認為在這裡被認可、被評估是十分重要的。”在本屆西岸博覽會上,Kotaro Nukaga帶來了松山智一、平子雄一等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平子雄一的作品聚焦於人與自然的關係,探尋繪畫的邊界。
裏森畫廊展位,第八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2021
裏森畫廊于本次西岸藝博會呈現了一系列代理藝術家的作品,其中,何裏歐·奧迪塞卡和傑森·馬丁今年都在上海呈現了其首次個人展覽,而斯坦利·惠特尼現正在紐約空間呈現其個展,喬安娜·普賽-達特也即將在本月于倫敦空間推出其倫敦首展。裏森畫廊(上海)總監董道茲告訴澎湃新聞,畫廊希望在其展覽項目及空間之外,透過藝博會為藏家介紹更多的代理藝術家和作品。“在疫情的新常態下,大家都尋求了新的運營模式,也發現了一些新的機遇。總體來説,實體藝博會作為一種傳統的模式,其面對面互動和交流的優勢是無法取代的。”董道茲説道,“雖然疫情對藏家的行程有一定的影響,但在嚴格遵循防疫措施下,很高興能看到大家熱情不減,並對我們展出的藝術家和作品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豪瑟沃斯展位,第八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2021
連續八年參展的豪瑟沃斯在本屆西岸博覽會上帶來了以“時代面孔”為主題的策展,通過一系列藝術傢具象與抽象的不同表達,描繪當今社會中個人與集體、外在與內心的寫照,“這是一種廣義上的‘肖像’,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如何用各自敏銳的視角與方式,完成記錄時代的特殊使命。”豪瑟沃斯資深總裁蔡荔馨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道。在這些“面孔”中,喬治·康多的新作《人形肖像》將敏銳的心理洞察力與其對人類面貌的想像力相結合;辛迪·舍曼的兩幅攝影作品《無題》延續了她一貫對身份建構、表像本質的研究;布爾喬亞的頭部雕塑《無題》則探索了一系列心理表達和複雜的情緒狀態——愛、性、痛苦與死亡,另一方面,張恩利等藝術家的作品也呈現了抽象的“肖像”。與此同時,不少畫廊展位通過藝術家個展呈現了這個時代的不同“面孔”:貝浩登延續往年在西岸博覽會只呈現一位藝術家創作實踐的形式,此次帶來墨西哥藝術家加百列·裏科的個展,在搭建出的沙漠景觀中,一些日常物體被賦予了象徵意義。阿爾敏·萊希畫廊則呈現非裔美國藝術家沃恩·斯班(Vaughn Spann)的個人項目,他以抽象或具象的方式探討了當代和歷史的政治生活。首次參與西岸博覽會的厲蔚閣呈現屠宏濤的新作,展現起疫情以來的思考。
貝浩登展位,第八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2021
畫廊單元的作品和現場的藏家、參展商們共同構成了一幅後疫情時代的藝術“群像”。蔡荔馨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疫情之下,為了確保實體藝博會順利進行,從藝術品的運輸、香港團隊線上指揮布展,再到宣傳等方方面面,畫廊全球團隊的合作更加緊密了。“嚴格的防疫要求下,大家的配合度都非常高,及時溝通最新的消息並進行核酸檢測。我們希望在確保大家安全而健康的環境下,讓大家放心舒適地觀賞藝術品。”
此外,參展畫廊單元的上海畫廊中,藝博畫廊(上海)推出一批本土的藝術家,包括尚揚、羅中立、何多苓、周春芽等;香格納畫廊帶來青年藝術家孫遜的《歐洲咒語》(2019,報紙上水墨),右行藝術空間帶來的則有劉曼文的系列油畫作品。
藝博畫廊(上海)推出的何多苓作品
“穹頂”之下的藝術現場本屆博覽會中,影像單元的作品在西岸藝術中心B館的花園中進行輪播。有趣的是,在這些影像畫面之外,現場會聽到知了的聲音——這是來自xiàn chǎng單元的《知了知了》,從季節到所處的空間,這件“只聞其聲,不見其蹤”的聲音作品帶來了一種有趣的錯位,這也是藝術的現場觀看所特有的趣味。
在西岸藝術中心B3館,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呈現展覽“不吹不擂——觸夢邊界”,匯集了十五位不同年代的當代藝術家的六十幅畫作,其中包括法國知名藝術家菲利普·科涅(Philippe Cognée)為此次展覽專門繪製的十幅色蠟畫《獨遊凡爾賽》。策展人、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領事柯梅燕(Myriam Kryger)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是法領館第二年在西岸博覽會上呈現展覽,“展覽帶來了一個不同於畫廊模式的空間,更像是美術館展覽,展示了當代法國藝術家們的創作。”展覽聚焦于繪畫,在柯梅燕看來,如今法國當代藝術有一種“回歸繪畫”的傾向,不同於觀念藝術或是影像、裝置藝術的創作,在這些繪畫的“寂靜”中,也能感受到生活強烈的能量。“這些畫作跨越了國家、文化,以及現實和想像的邊界。”
Perspective視角單元,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不吹不擂——觸夢邊界》現場,第八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2021
在西岸藝術中心A館和B館的基礎上,本屆博覽會新增了西岸穹頂藝術中心,成為西岸博覽會舉辦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西岸穹頂藝術中心由百年曆史的水泥廠改造而來,空間本身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本屆西岸博覽會上,穹頂藝術中心呈現了博覽會的“設計單元”;此外,西班牙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處-米蓋爾·德·塞萬提斯圖書館呈現影像群展“你動之時,你對我説”、跨學科非營利機構雷電所(Raiden INST)以“雲”為主題的展覽也在“穹頂之下”展開。這些策展項目屬於博覽會的“視角單元”,植根于當代藝術生態的變化,呈現出畫廊之外的視角。
西岸穹頂藝術中心
Alice陳《結緣“露臺計劃”》,第八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2021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記者在現場看到,一批xiàn chǎng單元的作品出現在這個偌大的空間中,這些在畫廊中往往難以得到充分展現的作品,在這裡找到了合適的展示場所,以及同場地結合的敘事性。例如倪志琪的《Vacuum椅》與Alice陳的《結緣“露臺計劃”》在從穹頂傾瀉而下的陽光中獲得了特別的效果。而在穹頂藝術中心之外,喬小刀的《遊牧流浪者2號》小車由“廢銅爛鐵”拼接而成,根據藝術家的設定,這是“一輛飛行失敗的外空旅行車,被困在地球,還要躲避地球廢鐵站的回收,”在展覽現場,藝術家演示了小車的駕駛:車尾排出肥皂泡,在昔日工業遺産之上,在陽光之下,透露出一股“末世”浪漫。
喬小刀的《遊牧流浪者2號》西岸穹頂藝術中心外,澎湃新聞記者錢雪兒拍攝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