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龍屋四面青山環繞 廣州市增城區委宣傳部 供圖
中新網廣州3月14日電 題:廣州增城最大的客家圍龍屋:歷經200年風雨依舊完好
作者 程景偉 邱曉青 淩雲
客家圍龍屋和北京四合院、陜西窯洞、廣西“桿欄式”、雲南“一顆印”並稱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傳統客家圍龍屋一般有圓圍、方圍、半圓圍等形制。在廣州增城地區,客家圍龍屋則多為圓形半圍龍。
近日,記者前往廣州增城正果鎮銀場村大寨社,探訪了一座無論規模還是樣式都堪稱“增城之最”的客家圍龍屋。
圍龍屋已有200多年曆史 廣州市增城區委宣傳部 供圖
該圍龍屋已有200多年曆史,為大寨社王氏祖屋,佔地達3500平方米,大小房間近百間,目前整體保存完好。增城文史學者、原增城區政協文史委主任陳克等專家近日考察後認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增城最大、最完整的客家圍龍屋。
這座客家圍龍屋四面青山環繞。屋場旁邊,一條清澈的山澗流水淙淙,逶迤而去。圍龍屋坐東向西,依山勢而建,圍龍內有三級平臺,既是相對獨立的三個生活空間,又構成一個完整的方形圍龍。遠觀俯瞰,頗有金階列鼎、虎踞龍盤之勢。
圍龍屋整體保存完好 廣州市增城區委宣傳部 供圖
王氏祖堂(客家人稱“廳嚇”)位於中間一級平臺,為典型的客家“一廳一井兩耳”佈局。上廳是祖堂,供奉祖先靈位,下廳、橫巷和兩則耳房是民居。據了解,這上下三級平臺的近百個房間,就是過去大寨社王氏族人生活起居,生息繁衍的場所,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傳統風貌。
據當地村民口述和《增城王氏族譜》、民國版《增城縣誌》等資料的互相質證,這座圍龍屋為該村開基祖王宗誠兒子王定民所建。王定民于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成貢生,後捐官得“五品藍翎”銜,還擔任過廣東“布政使司衙門總廳”主官,家資豐厚。至今,他的後裔王騰綠位於祖堂左側的祖屋閣樓上,還赫然懸挂著“布政使司衙門總廳”“奉旨賞戴五品藍翎儒林郎”等牌匾。
圍龍屋大小房間近百間 廣州市增城區委宣傳部 供圖
大寨社所在的銀場村和周邊白麵石、亮星、水圍等村,都是廣東省民政廳認定的“革命老區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革命武裝東江縱隊和後來的“東三支”遊擊隊,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浴血奮戰,為抗日戰爭和革命的最後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廣州抗日第一槍”——白麵石阻擊戰就在大寨社的後龍山大寨頂(土名)、白麵石村的老虎石(土名)一帶打響。據村中老人回憶,王氏祖屋就是當時獨立二十旅的一個團的指揮部。《廣州市增城區革命老區發展史》對此就有所描述。(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