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創傷後應激障礙?華西醫院心理衛生團隊新發現
發佈時間:2024-11-12 10:13:3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王拓11月10日,記者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獲悉,該院心理衛生中心張偉團隊于近日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BMC Medicine發表文章《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心理韌性中的皮層形態變化及其相關的轉錄組特徵》。據悉,其研究為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
據介紹,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一種在經歷或目睹重大創傷性事件後發生的慢性精神障礙。在遭受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戰爭或襲擊後,PTSD的終生患病率波動在10%~50%之間。
上述論文第一作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教授袁敏蘭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其團隊對PTSD患者進行了長期研究,其中包括對汶川大地震倖存者進行了長達10年的隨訪。據研究發現,汶川大地震重災區倖存者的PTSD患病率達到20%~30%。
“輕度、中度的患者,他們的大腦會自動地閃回那些重大創傷事件的畫面,以至於干擾日常生活和工作;當外部環境出現一點‘風吹草動’,他們也會感到很緊張;還會出現常常做噩夢等症狀。”袁敏蘭説:“重度患者的上述症狀會更嚴重,另外情感上會出現麻木的狀態,會有一些抑鬱的表現,甚至會有一些自殘行為。他們幾乎沒有辦法正常上班。”
然而,依然有許多人在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後,不會罹患PTSD,他們通常被認為具有心理韌性。一個關鍵而未決的問題是,為什麼一些暴露于創傷的人會患上PTSD,而另一些人卻能保持心理韌性。通過了解PTSD患者和創傷暴露健康個體(TEHI)的神經病理生理變化,或有助於針對性地減少應激相關的致病因素和增強心理韌性,從而輔助臨床預防和治療PTSD。
上述論文就是基於這樣的思路展開研究,袁敏蘭介紹:“以往醫學界專注于患病的一方,有的治療方法是調控他們受損害的神經環路。我們換一個思路,去研究哪些神經環路為TEHI提供了心理韌性,然後就可以據此去提升PTSD患者的相關神經環路。”
為此,其團隊招募了一組地震倖存者,其中包括患有PTSD的個體63名和TEHI66名,同時招募了未暴露于創傷的健康對照(HC)52名。隨後,做出了分析PTSD和TEHI相比健康對照的區域形態相似網路(MSN)變化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PTSD患者和TEHI在與精神病理相關的腦域中存在相似的異常改變,但TEHI個體還表現出特定的額外變化。這些變化不僅限于腦結構層面,還涉及特定的基因表達模式,暗示著心理韌性不僅是病理狀態的缺失,而且涉及大腦對創傷的一種積極適應性和補償性改變。
這樣的研究結果表明,心理韌性的形成可能是一個大腦主動補償的過程,這就為進一步理解PTSD的發病機制和心理韌性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視角,為PTSD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袁敏蘭介紹:“以後我們會據此研究新的治療方式。”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教授李淩江也表示,張偉團隊的上述研究提示心理韌性的形成可能涉及大腦主動修復創傷帶來的病理性損害以及適應性的網路調控過程,為增強心理韌性、預防和治療PTSD提供了嶄新思路。(紅星新聞記者王拓)
AI與精神疾病診療如何結合?這一國際研討會分享了多項最新成果2024-11-13
網暴為何層出不窮?心理學解讀暴力背後的原因2024-11-12
如何防治創傷後應激障礙?華西醫院心理衛生團隊新發現2024-11-12
首都高校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研製研討會在首都師範大學召開2024-11-12
世界説 | 調查稱日本四成企業員工心理問題增加2024-11-12
第十屆國際中醫心理學大會:傳承經典 收拾精神 完善內心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