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靈檔案

【心理諮詢師手記】“孤獨”的服刑者

發佈時間:2024-10-23 09:43:53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王楓

花白的頭髮,滄桑的面容。江在華(化名),曾經的大公司高管,因職務侵佔罪被判刑入獄。在社會上,他曾如魚得水;在青浦監獄的服刑改造生活,他卻人際關係緊張,內心壓抑著很多憤怒的情緒。是什麼讓他內心充滿煎熬?民警又是如何引導他走出內心的陰霾?

“疑惑、不滿、不服”

“心理諮詢有什麼規矩沒有?”初次見面,江在華還是很客氣地問心康室民警。

在得到答覆之後,江在華開始講述自己的經歷。“我原來在政府單位工作,後來辭職後做生意。我的生意做得不錯,但到了2010年,就被關押起來,後來被無罪釋放。我繼續工作了兩年,又有人來查我的公司。他們終於查出了問題,我就被逮捕判刑了。我是不認罪的,判決書也是漏洞百齣。”顯然,江在華對於自己的犯罪是有很多看法,並且不服罪的。

講著講著,江在華突然問諮詢師,“你是學心理學的嗎?你是哪個大學的?華東師範大學?我以前曾找過心理諮詢師,一個是北京安定醫院的,一個是中日友好醫院的,大概談了五六次吧,我覺得都是沒用的。”江在華對這次心理諮詢充滿了疑惑和不信任。

“剛才我講了自己學習的經歷、工作的經歷、判決的經歷,現在講在監獄的情況:我有鼻炎,監捨得環境我不習慣......,有的犯人就是小鬼,他們會故意找你的麻煩,如果在外面我就要打他......現在我感覺管不了自己,經常會感到十分憤怒,説不定哪天控制不了情緒,惹出事情來。”

江在華一口氣講了很多內容。在社會上,他是馳騁商場的老將,而在監獄裏,他心裏的孤獨和委屈,無處訴説,同時表示了對法院判決的不服、對監獄改造的不滿、對別人的不信任。

“下次我什麼時候來見你?”

民警靜靜地聆聽著江在華的傾訴,他沒有急於打斷,而是等待對方情緒的自然流淌。待江在華的話語逐漸停歇,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沉重而又複雜的情緒,民警緩緩開口,聲音溫和而堅定。

“你所經歷的一切,無論是輝煌的成功還是突如其來的打擊,都讓你的心靈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憤怒、不解,甚至是對周圍世界的不信任,都是這些經歷在心理上的自然反應。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防禦機制’,是人在面對巨大壓力時,為了自我保護而採取的一種心理策略。”

民警停頓了一下,觀察著江在華的反應,見他若有所思,便繼續道:“但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依賴這些防禦機制,可能會讓我們陷入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難以看到問題的多面性,也阻礙了與他人的有效溝通和自我成長。你提到的不認罪、對判決的質疑,以及對心理諮詢的懷疑,都是這種心態的體現。”

“不過,我提醒你一下,心理諮詢並非簡單的談話治療,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探索之旅。它不會直接改變你的法律判決,但能幫助你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堅韌。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們如何與他人建立信任,如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民警的言語中充滿了鼓勵與希望,他試圖引導江在華從一個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處境。“你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你的經歷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如果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探索這些故事背後的意義,找到那些讓你感到憤怒、委屈的根源,並嘗試以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方式去應對。”江在華聽後,眼神中閃過一絲動搖,那是一種被理解、被寬慰的溫暖光芒。他沉默了片刻,似乎在內心深處進行著激烈的鬥爭。最終,他緩緩點頭,聲音雖輕卻堅定:“好吧,我願意試試。也許,我真的需要學會如何與這個世界和解,更重要的是,與自己和解。”

民警微笑著點了點頭,他知道,這一刻,一扇通往心靈深處的大門已經悄然開啟。未來的路或許依舊坎坷,但只要有了開始,就有希望找到那條通往光明與自由的道路。

“警官,下次我什麼時候來見你?”江在華顯得很客氣。時間很快就到了,他希望能夠繼續談下去。

“下周還是這個時間,可以嗎?”他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繼續談下去,包括他對於判決的心結,對於周圍同犯的態度和民警管理不適應的方法。

調整心態是適應的關鍵

江在華依依不捨地走了。而他的問題卻留給民警很多思考。

經過後續的心理矯正,他眼中的迷茫逐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絲恍然大悟的清澈。民警的話語,如同細雨般潤物無聲,卻在他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他開始反思,那些曾經被忽視的細節,那些自我編織的牢籠,是如何一步步將他推向了孤獨的深淵。

他開始嘗試著去理解監獄的規矩,不再是用抵觸的心態去對抗,而是以一種學習的態度去接納。他觀察周圍的同犯,那些曾經在他眼中不屑一顧的存在,其實都有著各自的努力和改變。這份同理心,讓他的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和寬慰。

與民警的溝通也變得更加順暢,他學會了傾聽,不僅僅是聽那些教誨與指導,更是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他開始主動參與到監獄組織的各項活動中,從閱讀中尋找心靈的慰藉,從改造中體驗自我價值的重建,打開了改造生活新的一扇門。

心理諮詢是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方法,關鍵是要找準罪犯的心理癥結,採取恰當的諮詢技巧,挖掘出積極因素,加以灌溉和培植,形成內生力,獲得自我改變的動力支援。(供稿:上海青浦監獄王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