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訪談

藝術療愈師孔煦然:在探索中播種

發佈時間:2024-11-11 10:23:43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譚潔文

在昏暗而空曠的舞臺上,幾束光交錯著打下,手碟與鈴鈸的聲音回蕩著,孔煦然仰著頭念道:“昔者莊周夢為胡蝶……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隨著她的唸白和沉浸式數字投影,觀眾們冥想著,慢慢進入了蝴蝶飛舞的夢裏,一呼一吸之間,似乎穿越了時空,也照見了當下。

藝術療愈,是時下新興的一種心理療愈方式,通過藝術的方式進行非語言的表達、自我的表達、內在世界的表達,如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書寫等,讓人覺察並宣泄內在世界中的壓力和焦慮等情緒。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療成為一個重要命題,藝術的療愈功能也日益受到廣泛的關注。在資訊裹挾和多重情緒共生的環境中,藝術作為一種通道和路徑,常常以豐富細膩的個體感知為線索,啟動人與生活場域的連接、互感與對話,並對人與社會的關係進行注解,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啟示與滋養。

藝術療愈師孔煦然正在進行的是《莊周夢蝶》沉浸式療愈劇場演出。“藝術同時存在於人的五感,我有一個大膽的設想:能不能將繪畫、音樂、舞蹈和戲劇融合在一起。”充滿想像力的她,也有著果斷的執行力,將自己對藝術療愈的理解澆築在這樣一個大型的開創性作品中,從藍圖到落地,她在藝術中療愈自己,也將藝術療愈的種子播撒給台下成百上千的觀眾。

從遊戲設計到藝術療愈

孔煦然並未想過自己會走上藝術之路。她的文化課成績一向不錯,美術老師卻偶然在高三時發現了她的繪畫天賦,她聽了老師的話“稀裏糊塗”地參加了藝考,成功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的遊戲設計專業。

趕上游戲行業黃金時期的孔煦然,開創了自己的遊戲公司。她從事了近十年的遊戲開發工作,“做遊戲和玩遊戲是兩件事情”,曾經酷愛玩遊戲的她逐漸意識到這一點,“做遊戲開發讓我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對她而言,做遊戲需要的是一種理性的態度,在經濟效益裹挾下,她覺得自己做的是“市面上那種毫無意義的遊戲”。

談到最近爆火的《黑神話:悟空》,孔煦然對昔日同行的感動與敬佩溢於言表,“他們作了一個非常不‘經濟’的選擇,他們勇敢突破,沒有為了市場,而去埋沒自己做遊戲的熱情”。她補充道,輸出中華傳統文化,打造藝術化的世界,是她受這款遊戲觸動最深的地方,“我好像在裏面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部分,這是一種意義和使命感。”其實,對藝術文化的渴望一直在她的身體裏萌動,也隱隱地指引著她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生命姿態。

工作四年後,孔煦然選擇回到校園深造——考取了中國傳媒大學數字傳媒碩士研究生,並輔修傳播心理學專業。畢業後,她在各種工作中游走,她坦言:“其實我挺茫然的,回想自己過往30年的生命旅程裏,好像每一份工作都是週五離職,週一上班。”長年缺乏休息週期的她,決定在西藏開啟一場100天的旅居。

“當你在藍天白雲雪山之下,在寺廟和博物館看到莊嚴的佛像,就會感覺自己以前的焦慮都被沖刷了。”孔煦然幸福地回想著那些時刻,大自然和莊嚴的佛像藝術之於她,“好像有種神奇的力量,能夠讓我平靜下來,感覺自己的內心深處升起一種慈悲感。”這段珍貴的旅居生活讓她意識到,藝術正在療愈她,一個新世界的大門也正在向她打開。

八年耕耘藝術療愈

孔煦然對藝術療愈的探索來得偶然而懵懂。2016年,她來到深圳,入職南方科技大學研究生院,負責宣傳策劃相關工作,也在課堂上分享藝術知識。當她試圖把自己所學的藝術知識帶給這些理工科學生時,卻發現他們似乎並不需要這些。

孔煦然開始思考藝術能給他們帶來什麼,“也許藝術可以讓他們的心靈得到一些釋放,或是情緒上得到一些流動。”於是,她將自己學到的專業藝術知識融入理科研究生的日常活動中,帶著學生們走進藝術領域,體驗藝術減壓的效果。她坦言,自己當時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藝術療愈”這個詞,“在這種嘗試中,發現我和學生有著很安全、很真誠的交流。”回望這段經歷,她感慨自己是“最受益的人”。

“藝術療愈對於我而言,是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內在的世界,讓我可以與外在的世界産生連接,在這份連接裏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孔煦然在這一領域探索了8年後,對藝術療愈的定義。

她是一個非常享受沉浸在自己世界裏的人,有著豐富的內心情感與敏銳的感知力,“會因為一片落葉、一片雲彩、一抹夕陽的美麗景觀,因為一段音樂旋律、一個舞蹈而落淚。”高敏感的特質曾經讓她苦惱,如今卻轉變為源源不斷的靈感和感染力,不斷嘗試用作品表現她對外界的覺知,“很多人在我的藝術作品或者演出裏,都能夠感受到自己內在世界的那份同頻共振,找到自己的存在。”

2022年12月,孔煦然在深圳海上世界藝術中心舉辦了一場自我探索的藝術療愈體驗活動。她引導參與者遵循內心,在紙上畫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不需要比較,也沒有評判。有一個女孩在活動結束後告訴孔煦然,她發現自己在繪畫探索時,會一直看其他夥伴,無法做到不比較,她很難愛上自己。“當時這一段表達讓我特別震驚,因為我沒有想到,在這樣一個小活動裏,會有一個這麼深刻的覺察和看見。”孔煦然感嘆,“看見即療愈,當她看見了自己的行為模式時,就會發生改變。”來年3月份,這個女孩在深港雙城雙年展的藝術療愈講座後臺,再次找到了孔煦然。她説,每當感覺無法愛上自己時,她就會把去年療愈活動的體驗帶到當下,告訴自己“你是有價值的”。這個女孩的反饋,讓孔煦然欣喜,“這份事業除了對我有價值以外,真的能夠支援很多人。”

藝術療愈師與參與者的雙向支援與療愈,讓孔煦然更堅定地在這片領域深耕,繼續探索如何表達更深處的自我,探索如何引導參與者看到更真實的自己。

讓藝術療愈遍地開花

“藝術療愈師必須具備兩種素質:一是藝術和心理學的專業知識,二是生命的體驗。”她認為,認知層面的東西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廣闊的生命維度。“但是這個行業在國內太新了”,孔煦然擔憂道,“所以整個行業的倫理規範、職業認證資質,都處於一種混亂和模糊的狀態。”孔煦然介紹道:“在混亂背後,就會有很多量産和快速的所謂的3天、5天、7天的培訓。”“療愈賽道”這個詞的出現,將療愈丟到了一個魚龍混雜的世界裏,快速變現成為一種風潮。“在療愈這個領域,欲速則不達,它需要敬畏之心。”孔煦然希望隨著行業的發展,相關的規範能夠完善,讓療愈師們的沉澱可以被看見與驗證。

她在藝術療愈領域作了很多嘗試。從講座、工作坊,到她所開創的療愈劇場,她的角色也在發生改變:小規模的工作坊活動中,她是參與者的陪伴者,弱化自我,注重參與者的體驗;大規模的療愈劇場裏,她是自我的表達者,將思考散播到整個場域,讓觀眾覺察自己內心的想法。《莊周夢蝶》這一作品的問世和所帶來的熱烈反響,讓她看到療愈劇場是一個“非常適合做啟蒙”的地方。在這一形式中,除了自我的全身心投入之外,她還選擇了用沉浸式數字投影技術來打造一個更為夢幻的空間,幫助觀眾們更好地“化身為蝶,欣然入夢”。

孔煦然笑道,科技之於藝術療愈是錦上添花,“它帶來了很多創造力和實現的可能性”。她期待“所有過往,皆成序章”,對數字傳媒技術的熟練掌握能助力自己完成更好的創作。

孔煦然正在排演新的作品《大地求索》,探尋廣袤大地與自我的關係時,她將藝術療愈的種子輕輕地播撒,等待著遍地開花的時刻。(羊城晚報 記者 譚潔文 實習生 薛舒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