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百科

“雙十一”來了 總克制不住買買買 是什麼心理?

發佈時間:2024-11-11 10:01:39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李國翠

正值“雙十一”,就聊點購物心理方面的話題吧。很多朋友有這種小困擾:克制不住買買買怎麼辦啊,比如護膚品,一邊扔著過期的,一邊繼續花很多錢買很多正在打折的。總覺得不買就會虧一個億,怎麼可以管住每天下單的手啊!

這個“上癮”行為背後可能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你的個體因素。我們來一起看看。

佔便宜會讓人的“自戀”需求和價值感得到很大滿足

你之所以有佔到便宜的感覺,是因為你認同了商家的定價機制。很多貨品開始定很高的價格,後續打折打得很厲害,利用的就是人類喜歡佔便宜的心理,讓人們買東西時感到很爽,像自己得了好處一樣。

請注意,這裡有一種隱秘的“賺錢很容易”的感覺,也就是:我只要付出很少的錢,就可以擁有它;而它真正的價值很貴,是我平時可能買不起的;或者是我囤了很多,間接就等於獲得了錢的感覺。

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的話,“佔便宜”會讓你自我感覺良好,讓人價值感倍生,自戀得到很大滿足,好像花了很少的錢就很富足的感覺。

匱乏感會讓人覺得擁有得越多就越富足

對物質的匱乏感是一種普遍的創傷或代際創傷,而匱乏會導致貪婪。

小時候想要某個物品、衣服,很少被滿足,總是被告誡要節約花錢、要忍著,總是縫縫補補又三年。這種壓抑、忍、得不到的感覺很難受。所以長大了,自己有錢了,就會忍不住去滿足自己,更多是在滿足過去的自己,像是一種補償行為,因為之前沒有體會過那種特別滿足的感覺。

但匱乏感會讓一個人在心理層面有個坑洞,就是類似于總覺得自己很窮,擁有的還太少,還是不滿足,所以就希望去擁有更多。好像擁有更多就意味著自己富裕了,就可以擺脫潛意識裏那種窮的感覺。

富足的感覺是真正得到想要的東西。比如冷了就有暖衣穿的感覺,那種暖或被圍裹的感覺就是富足。

但是不停買買買滿足的是一種“我要擁有棉衣,那樣我就再也不怕冷”的想像中的感覺。因為自己雖然買了很多,但在心理上依然覺得自己是個寒冷天來了會沒衣服穿的匱乏小孩,所以就會忽視自己擁有了很多的現實,繼續去為一個心理的恐懼和幻象買單。

本質上沒有跟自己擁有的物品建立任何體驗性的“連結”,所以也沒有體驗到擁有過它們的富足感。

很多人囤積了東西還不捨得用,繼續讓自己匱乏。

通過擁有很多東西來證明自己“我擁有的東西=我”

一個人如果很認同這種按照財富來區分三六九等的標準,就會在“富人”和“貴人”面前自慚形穢,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這種感覺對人的傷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很多窮苦家庭的小孩。小時候會不尊重自己,覺得跟別人是不平等的,為了擺脫這種因為擁有的少而被貼上“貧”“賤”標簽的自己,就會瘋狂想擁有更多、更上檔次的物品。

這也是一種向自己的證明:你看,我擁有這麼多,我是好的,優越的是我,我是安全的,高高在上的。

“我擁有的東西=我”,已經成了一種不少人認同的社會機制。但其實,你擁有的東西不等於你。

這種想法反映的往往可能是沒有自我,渴望在別人眼裏看到羨慕和認同,需要從別人眼裏獲得認同感和價值感來源的“小孩心態”。

比如宮崎駿動畫片《千與千尋》裏的無臉男,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在社會中迷失了自己,成為一個沒有臉、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人。而千尋只是幫他找回了本真的自己,不再在物欲中迷失。

心裏很空、想被填滿的感覺需要通過買東西來實現

買東西實際上也是一種填滿自己的方式。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東西來填滿自己呢?是否意味著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很空虛的、無聊的,沒有其他讓自己感到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無節制購物、總關注打折資訊,意味著需要很大的精力。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在生活中沒有其他的目標要去實現和滿足?是不是你生活中缺少了其他讓你自我良好、有價值感的感覺來源?又是否,你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工具人在活著,把工作中的自己當作商品,每月換回一定的錢?

如果生活成了買賣交換,是否會缺失了其他的意義呢?

有些人,如果不讓他們買買買就會抑鬱。因為這可能是支援他們覺得生活好玩、有意義的唯一的事情——看上去雖然很荒唐,但是具有重要的心理支撐作用。

缺失、迷茫、無意義的感覺需要被看見、被了解、被理解,然後讓它慢慢富足起來,可以感受生活中更細膩、複雜、豐富的東西後,內心就很難對這麼機械、單調、無聊的事情上癮了。

心的富足也需要慢慢培養。那樣我們人生的品質會提高、豐富和鮮活很多。

意識不到佔有很多也會很耗精力 管理購物欲也是找到自己的一種途徑

如果你因為購買欲太強,已經囤積了過多物品,是不是會有一種東西過度造成負擔的感覺?這是好事,因為它帶給了你新的體驗,甚至可能會讓你重新審視和物品的關係。

現在有一個很火的詞叫斷舍離,大概是經歷過很多物欲之苦之後有反思,跑到另一種層面去了。這可能也是成長的必經過程——擁有過才能放下。

黑塞有一本書叫《悉達多》,描述了悉達多品嘗到了財富、情慾、權力的滋味,也體驗了塵世的污濁、惡習與空虛,遭遇了迷惑、軟弱與墮落,最終找到自己的過程。

買買買、克制不了的購物欲也是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一種途徑。

認識自己的途徑千千萬萬,千奇百怪的外在生活也有無數種,無需自責,如果保持一份覺察的話,我們可以從中辨認出我們自我的模樣,從而對自己多一份照顧和理解,也可能會體貼到自己心的創傷、心的饑餓、心的孤獨和心真正要去的方向。

(北京青年報 文/李國翠 資深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