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百科

心理話題|學會“課題分離” 厘清大部分人際關係煩惱

發佈時間:2024-10-18 08:35: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劉怡欣 等

你是否經常因為身邊人的壞情緒而影響了自己的心情?

你是否擔心在與同事合作時産生分歧而不好收場?

你是否很害怕拒絕別人的請求,甚至因此産生愧疚心理,坐立難安?

你是否在開口麻煩別人前猶豫再三,生怕自己提出的要求太過分了?

你是否總感覺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不結婚就無法面對父母的催促?

……

以上這些不夠健康的心理狀態,解決問題的鑰匙都與一個心理學詞彙有關——“課題分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有時候別人的情緒和壓力會意外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和內心引發“海嘯”。在這種時刻,學會應用“課題分離”就顯得非常重要,不僅增長我們對待人和事的智慧,也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不再為別人的情緒買單。

先分清“這是誰的事”再去設立邊界

“課題分離”理論由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意指要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簡單來説,就是處理事件時要區分人與人之間不同的責任,主要被用來確定責任歸屬。

“課題分離”的最大意義在於,通過劃分責任承擔,能夠減少自己對他人的過度自負感,使我們在處理矛盾衝突時,能夠更理性地解決問題,並且自發地為自己提供一個新的看問題角度,最終建立與他人的邊界意識。

具體應該怎麼去踐行“課題分離”呢?首先,我們應該辨別課題是誰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簡單地説就是:區分什麼是自己的事情,什麼是別人的事情。比如你開會遲到了,最後算績效的時候領導説要扣錢,最終扣的錢是你承擔的,那麼這就是你的課題,就不應該把責任歸結到領導的頭上。

分清了是誰的課題之後,再進行“課題分離”。“課題分離”需要設立邊界,既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課題分離最終的目的就是需要我們為自己的課題負責,不將自己的課題強行施加給別人,同時也是告誡我們給予他人課題空間,不去輕易插手他人的課題。

“課題分離”不等於冷漠放任 解決問題才是最終目的

你是否會産生了一個疑問:“課題分離”是否有一種“各掃門前雪”的冷漠疏遠,倒使人際關係産生危機?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課題分離”不等於冷漠放任。雖然“課題分離”主要被用來確定責任歸屬,但還是要理性看待,“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處理態度並非最優解,學會“課題分離”的下一步就是要主動做出最佳選擇。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恰當合理地解決問題才是最終目的。

舉個例子:在工作中,你因為老是完不成老闆定得過高的KPI(關鍵績效指標)而被批評,幾次之後你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並且害怕和老闆彙報,工作完成得也越來越差,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KPI沒完成,老闆需要承擔管理失誤、營收未達預期等結果,而你則需要承擔無法升職加薪的結果。既然都要承擔,那麼這個課題到底是誰的呢?這種惡性迴圈如何打破呢?

可以看到在這樣的場景下,不再是簡單的主體與客體,老闆和“我”都可以是主體與客體,二者相互作用。同時,打破這一困境也需要二者交互,作出有利選擇,協商解決問題。以“我”的視角出發,明知KPI定得過高根本不合理,是選擇硬著頭皮做,最後破罐子破摔;還是想辦法和老闆溝通,及時調整,選擇的主體都是“我”自己,最後的結果顯然也會受到選擇的影響。最後,老闆如何選擇對待KPI的調整和“我”,導致了怎樣的結果,都是老闆的課題。

“課題分離”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1.親子

讀書是子女的課題,付學費是父母的課題。如果一位父親對還在唸書的孩子説:“讀到書就是你的,讀不到書就是我的”。意思就是説,能讀書就儘量地讀吧,書讀得不夠好也不能怪我們了,反正學費該付的我去付。這句話就包含了“課題分離”的意思。因為讀書是子女的課題,父母只是幫助孩子去建立學習的習慣與自信,最後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在社會上能夠生存立足。

相關的事還有子女的婚戀問題。結婚是子女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子女晚婚,豁達開朗的父母會有這種想法:老一輩該催就催,但實在催不動也沒有辦法呀。

這其中就包含“課題分離”的意思。結婚與否的直接後果是由子女承擔的,父母再操心也不能代替子女去扮演這個角色。

2.戀愛

有些人在戀愛中是付出型的,但並不是不求回報的付出,當付出多了得不到回報的時候,就會鬱鬱寡歡。如果用“課題分離”來看的話,你付出是你的課題,而對方是否應該回報你或回報多少,都是對方的課題,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課題。乍看可能覺得這句話有點不負責任的意思,但仔細品味就會發現確實如此,因為你干涉了對方的課題,想要得到回報,如果對方滿足你了還好,但一旦沒滿足你,你就會徒增更多煩惱。

3.人際關係

有位同學來諮詢自己和室友的矛盾:“室友一天到晚基本不停地開空調、不開窗通風怎麼辦?電費很高,室友很固執沒有什麼商量的餘地,該怎麼跟室友溝通才能妥善解決呢?”

這裡的主體有“我”和室友兩人,室友開空調導致了電費消耗大,從而增加了開支的結果,這個是雙方都要承擔的。再以“我”的視角出發,“我”比較在意這個非自願的電費,那就需要做出自己可以做的:想辦法和室友溝通,説明理由(現在天氣越來越舒適可以嘗試不開了)+方案(晚上可以開定時)+實例(了解其他寢室的情況,説服室友)。

總之,“課題分離”的本質是控制可控的部分以及接納不可控的部分。開頭所描述的幾個場景所帶來的煩惱,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害怕張口麻煩別人、害怕被拒絕,因此變得瞻前顧後,結合今天的“課題分離”理論,解法就是:在開口要他人幫忙的時候要更加淡定,因為“你儘管開口就是了,別人答不答應是別人的事情”。

萬事豈能順心,我們可以“獨善其身”,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主動尋求改變。

(北京青年報 劉怡欣 潘玉嬌 陳韻婷 李懿宵 印玥 華東政法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