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叫反向形成 或許你也有這類表現!
發佈時間:2024-10-17 14:35:4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齊嬌玉明明很喜歡對方,卻故作高冷裝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明明不喜歡一個人,卻會笑臉相迎;
明明想拒絕某件事,最後卻很快地答應下來;
明明捨不得花錢,但在需要買單的場合卻十分積極;
……
在人際關係中,經常會不自覺表現出某一面,但是在獨處時,卻展現出完全不同的真實自我。
上述這些情況,在心理學上我們叫它反向形成機制。你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生活中,其實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有過反向形成的表現。
一定程度的反向形成,不會出現多大的影響;但如果被過度使用,就會出現焦慮、恐懼、逃避,甚至抑鬱等心理症狀,導致真實的情感無處發泄,內心感到極度拉扯,給關係裏的雙方都帶來痛苦。
外在表現與內心認同完全相反 以掩蓋真實的立場和想法
反向形成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這種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將一種不可接受的感受或衝動變成與之相反的感受或衝動。它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作為其精神動力學理論的一部分。
這是一種耐人尋味的防禦現象。人類有能力將事物反其意而用之,通過與認同相反的態度和行為,把它們作為屏障,以防止危險慾望的表達。因為這些衝動一旦被他人知曉,便會引發巨大焦慮,為了隱藏這種衝動,人們就會傾向於轉而走向它的對立面。
當一個人越是不自覺地表現出某一面,那另外一面往往是內心真實的樣子。於是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人越怕什麼就越強調什麼或攻擊什麼,以掩蓋自己的真實立場。
“反向形成”可能源於幼時真實情感不被允許表達
“反向形成”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
1.內心的衝突
當個體內心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相互衝突的情感或想法時,如果這些情感或想法無法調和,個體就會感到內心的不安和痛苦。為了減輕這種痛苦,個體就會將其中一種情感或想法,轉化為相反的情感或想法,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2.社會期待和規範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已經高度社會化,我們經常會接受各種各樣的期待和規範,如果我們的行為或想法不符合這些期待和規範,就可能遭受社會的指責和批評。為了避免這種批評,個體就會將自己的行為或想法轉化為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或想法,以獲得社會的認可和支援。
3.成長經歷
當一個人在幼年時,真實的情感不被允許充分表達出來,長久以往,可能使個體習得“反向形成”這種防禦模式。一般來説,家庭規矩和道德綁架越多,孩子就壓抑得越狠,就越容易出現“反向形成”的現象。
在原生家庭壓抑了太多情感和需求,在成年後也不容易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往往表現出相反的一面。
“反向形成”在生活中有哪些典型表現?
1.青春期少男少女對異性的關注
還記得小學時候那個總是故意捉弄你的小男生嗎?還有初中時那個驕傲的看似對你不屑一顧卻又悄悄關注你的小女生。
明明喜歡,可是表現出來的卻是滿不在乎。
比如當情侶吵架的時候,女生經常會説“你走開,我不想看見你”,但她內心其實想説“你別走,過來哄哄我”,她用一個反向的行為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她很怕自己不被愛。
2.對不喜歡的人過分友善
在工作中,某位同事總是觸發你的易怒點,但你不僅沒有表現出不滿和憤怒,反而對這個人更加友好和熱情,甚至過度稱讚,以掩蓋自己對同事的憤怒和攻擊性衝動。
3.過度追求整潔
有的人居住的房子收拾得極為整潔有序,每樣東西都必須放在“正確”的位置,工作中也一板一眼,過分強調紀律和規則,這種“強迫”其實是在用“有序”掩蓋內心的“混亂”。這些行為反映出當事人對混亂的恐懼以及較低的掌控感。
4.慷慨解囊以掩蓋吝嗇心態
有的人內心非常注意金錢,平常是不捨得花錢的。但在公眾場合或朋友聚會中,他們卻可以表現得非常慷慨,大手大腳地花錢,以此來掩飾他們對自己經濟狀況的深層焦慮。
5.嚴厲批評他人,而自己也有類似行為
當我們無法容忍身邊人的某些行為,比如懶惰、拖延或不上進,常常會對TA們進行嚴厲的批評和指責。但如果你自己身上也有或者曾經也有類似的習慣,那麼你可能是在攻擊你自己,用批評他人的行為來掩蓋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焦慮。
“反向形成”是在掩蓋矛盾 只會讓問題不斷重復
反向形成的防禦機制可能有助於在某些情況下,維持表面的社交和諧或避免衝突,也許能夠通過形成反向感受來避免情感傷害,但是這種防禦會造成個體的內心處於一種矛盾和衝突的狀態,它不僅會給個體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還掩蓋了自身真實的情感和問題,使人難以真正面對並解決它們,只會讓問題不斷地重復。
1.情緒困擾
反向的行為會不斷壓抑自己心中真實的慾望,久而久之,會形成嚴重的心理困擾。
比如:長期對自己喜歡的人表現得很冷淡,最終可能會因為無法表達真實情感而感到孤獨和痛苦。
而長期對自己討厭的人表現得很熱情,可能會因為內心的矛盾和壓力而感到焦慮和疲憊。
2.軀體症狀
很多疾病都與人的情緒意志相關聯,而醫院心理科中,也有相當多的人患有軀體症狀或神經症。
舉個例子,一個經常感到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父親,可能會表現出對孩子們一些行為過分寬容。表面上,這種寬容似乎是好的,但如果它是為了壓抑內心的怒氣和不滿,那麼就可能成為一種負擔,時間久了,會讓不滿和憤怒在體內壓抑、堆積、發酵、爆發。嚴重的情況,還會轉化成軀體症狀,如慢性疼痛、結節等。
正視“真實”的力量 找到那個一直想要隱藏的自己
想要識別或者應對“反向形成”的諸多行為,其實不是沒有方法的。
1.自我覺察
先問自己幾個問題,對號入座一下你是否有這種想法:
生活中你會不會過度強調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否對他人某些想法和觀點過於厭惡?有沒有一些行為發生後你自己很不舒服?
你首先要做的,或許是嘗試識別和接受自己的這些真實情緒和感受。如果你有過度強調自己某個方面的情況,可以好好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在與內心中的某些情感對抗。
2.表達自己的攻擊性
人生來就有攻擊性,有表達自己攻擊性的慾望。反向表達也是在表達自己的攻擊性,不同的是,它無法表達真實的自己。
真實的自己是什麼?就是與自己內在真實的情感在一起。不偽裝,不遮掩,對自己坦誠,也對別人坦誠。真實是最有力量的,真實意味著你需要透過防禦面具,去看那個你一直想要隱藏的自己。
相比反向或對抗,真實的表達才會使攻擊性衝動更有空間去轉化。最後你會發現,結果並不一定是衝突和矛盾,選擇正確、合理、真實的方式,才能合理地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從而實現“攻守平衡”。
3.嘗試找到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
“反向形成”的人,往往是因為情緒無法正確表達。如果你認為自己和他人表達情緒很困難,可以通過一些自己能夠完成的活動,釋放自己的情緒。
比如:運動、藝術創作、寫情緒日記,讓自己的情緒有一個輸出和流動的渠道,就像一條河流一樣,而不是僅僅壓抑或者隱藏它們。
通過關注自己的感受和行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到自我察覺,了解內心感受,挖掘出潛意識中被掩蓋的東西。
當我們內心需求與外在表現保持一致時,一致性越高,心理狀態也就越健康。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説:“人是成長的,只有當他是真實的,他才能成長。”(北京青年報 齊嬌玉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石家莊悅享教育諮詢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
精神病醫院什麼樣?除了吃藥,呵護心理健康還有這些招兒2024-10-17
女子因領導批評壓力過大變成“木頭人”,醫生:屬抑鬱性木僵2024-10-17
如何幫老人找回“製造快樂”的力量?黃浦這家社會機構這樣做2024-10-17
加強預警干預 河北省持續推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4-10-17
精神疾病並不遙遠!專訪:中年人如何關照自己?心理病房什麼樣?2024-10-16
心理話題|你是那種“社交中過度客氣的人”嗎?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