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心理學實驗 | 印刻現象:孩子跟誰親,誰説了算?

發佈時間:2024-09-12 10:50:39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張宏濤

《貓和老鼠》裏,小雞把湯姆貓認成了媽媽,即使找到了真正的媽媽也無動於衷。現實中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嗎?

★實驗內容

1910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洛特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發現,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隨在它第一眼見到的“母親”後面。即使對方不是真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比如一隻狗、一隻貓、一隻玩具鵝甚至是一個人,它也會自動跟隨。

1935年,奧地利生物學家勞倫茲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用孵化器孵化了一些鵝蛋。小鵝孵化出來後,第一眼見到的活動對像是勞倫茲,以後就總跟在他身後,他走到哪,小鵝就跟到哪,見到它們的母親也不理不睬,簡直跟《貓和老鼠》裏把湯姆貓認作媽媽的小雞如出一轍。

勞倫茲把這種現象稱為“印刻現象”,即“雙親同伴”或者“兒童同伴”關係是一種由本能預先安排好的條件作用形式的獲得過程。

勞倫茲發現,印刻是在鳥雛孵化後不久發生的。他觀察到,小鴨在出殼後15小時左右是印刻發生的關鍵時刻。一旦第一印象在關鍵期被印刻下來,這種行為就是不可逆和不易消除的。

後來,不斷有研究者對動物發生印刻行為的關鍵期進行了實驗。1958年,有科學家發現,豚鼠的印刻時間發生在出生第二天的後半日,而且是永久性的。這些豚鼠長大後也不與本種族的個體交配。

1972年,科學家赫斯發現小鵝和小鴨的印刻關鍵期的“峰值”是在13到16小時之間。

人類會發生印刻現象嗎?關鍵期又是在什麼時候呢?印度“狼孩”就是最好的證明。

“狼孩”因從小脫離人類社會生活,錯過了語言訓練的最佳時期,喪失了人類語言能力。儘管後來回到了人類社會生活,但其語言能力始終難以恢復,而兒童語言發展的印刻關鍵期是在1歲到3歲。

分析與對策

印刻實驗説明,第一個長期接觸的撫養者對孩子有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力遠超過其他任何人。

不少父母把孩子留在家鄉讓老人帶,等到上小學甚至中學才接回身邊。這會導致孩子和父母之間有疏離感。無論父母怎麼做,孩子都很難和他們貼心,總想回家鄉,因為他們只把老人的家當自己家。

一位媽媽生下雙胞胎後,找了兩個保姆幫忙帶孩子。一個保姆帶一個,白天陪孩子玩兒,晚上陪孩子睡。後來她發現,兩個孩子的性格不像自己,也不像老公,反而隨了各自的保姆。一個脾氣急,易怒;一個膽子小,總是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他們跟爸爸媽媽不親,幼兒園放學時,必須保姆來接才肯回家。這就是因為保姆在孩子身上留下了印刻效應,不僅性格像保姆,情感上也更依賴保姆。

如果你是新手爸媽,一定要儘量獨立帶孩子,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同時注意兒童行為發展的關鍵期,比如:2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到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當然,個體之間的身心發育速度和方式不盡相同,即使在非關鍵期,孩子也是在發展的。對於孩子一時不盡如人意的表現,家長千萬不要焦慮,多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和興趣進行探索和學習。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娃最好自己帶,你們一定會成為最親密的夥伴。

(作者張宏濤 心理諮詢師;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