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熱點觀察 | 預製朋友圈興起:社交焦慮下的無奈選擇

發佈時間:2024-09-27 15:34:0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敬愛

繼“精裝的朋友圈VS毛坯的人生”火了以後,“預製朋友圈”成為新的熱點,並在十一長假前夕,再度引起熱議。儘管近年來“關閉朋友圈”的觀點並不少見,但朋友圈仍是無數人表達自我、關心世界的有效渠道。在博主極限拍照6小時,預製國慶朋友圈,喊出“拍預製朋友圈,享預製人生”口號時,也有人不解,“現在朋友圈也預製了”?(9月25日《瀟湘晨報》)

“扛起相機就是兵,換裝七套,挑戰一天拍完一個月朋友圈”。所謂預製朋友圈,就是提前準備並定時發佈的朋友圈內容,這些內容往往經過精心設計,旨在展示一種理想化的生活狀態。在“朋友圈”這個舞臺上,我們不再僅僅是即興發揮的演員,而是成為了自己生活的導演和編劇。提前規劃、精心佈置每一個場景,以確保每一次“亮相”都能達到最佳效果。然而,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當“生活”被預製,我們在朋友圈中看到的,還是真實的自我嗎?

預製朋友圈的興起,反映出了人們在社交焦慮下的無奈選擇。在社交媒體上,人們一邊渴望被了解,一邊處於巨大的社交壓力之下,擔心自己的分享不夠精彩、不夠有趣,被邊緣化。因而希望通過不斷更新狀態,以維持自己的社交形象。為了緩解這種焦慮,一些人選擇提前準備朋友圈內容,以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拿出手”,通過提前準備內容來減少在即時創作過程中的壓力和焦慮感。

然而,朋友圈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即時性和真實性。預製朋友圈作為社交媒體時代的一種獨特現象,不同於傳統的社交模式中人們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來建立和維護關係。在現實聯繫減弱的情況下,人們更傾向於在網路上尋求連結,朋友圈便成為了評價和理解他人的重要依據。這種基於虛擬內容的社交關係,看似緊密實則疏離。而預製內容往往缺乏即時反饋和情感交流的真實感。當人們發佈預製朋友圈時,他們可能並不處於當時所描述的狀態或情境中,這種時空的錯位使得朋友圈失去了其原有的情感價值。

預製朋友圈的興起也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社交關係。當朋友意義開始氾濫,“陌生人”廣泛存在於我們的“朋友圈”之中,朋友圈的發佈成為了一場精心策劃的“假扮遊戲”,其場景、規則和道具都令發言者具有強烈的“表演意識”。人們需要考慮如何通過內容吸引關注、贏得認同,同時又要避免過度炫耀或暴露隱私。這種策略性的思考,使得朋友圈的發佈成為了一種高度複雜的社交藝術。

更深層次地,預製朋友圈的興起也引發了我們對社交媒體上互動的本質與價值的思考。一方面,預製朋友圈讓我們以一種更加從容和自信的態度去面對社交媒體的互動;另一方面,也讓我們開始反思社交媒體作為現實生活的延伸和補充,在人際交往中的真正作用和價值。當朋友圈的內容不再完全是即時的生活記錄時,我們是否還能從中感受到朋友們的真實情感和生活狀態?當朋友圈的內容越來越偏離真實生活時,我們是否還能從中找到那份最初的純真和真誠?當分享不再即時,我們如何以更直接和真實的方式與朋友們建立聯繫?

美國作家尼古拉斯·卡爾曾説:“在數字的世界裏,人們展示的不是生活,而是對生活的詮釋。”認識到預製朋友圈只是社交媒體上的一種表達方式,而非生活的全部,我們應保持對生活的感知與表達能力,珍惜與親朋好友之間的真實交流,讓社交媒體成為連接現實與虛擬世界的橋梁而非隔閡。畢竟,朋友圈可以“修飾”和“加工”,而真實的生活是無法預演的。(紅網 敬愛 湖南師範大學)